03.01 譚元壽自述: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

譚元壽自述: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

 


1955年為了繁榮京劇、推陳出新,張君秋先生挑梁的北京市京劇三團,與譚富英先生、裘盛戎先生挑梁的北京市京劇二團以及馬連良京劇團合併組成了後來的北京市京劇團,實現了京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的一次高潮。

譚元壽先生說:我那時三十冒頭,就在北京市京劇團裡唱老生。可以說親身感受了馬、譚、張、裘四位大師的合作,親身經歷了那段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

譚元壽先生回顧說,四位大師的合作可以說不分彼此、默契無間。  

譚元壽自述: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

北京市京劇團合併之初就排出了至今仍廣泛傳唱的經典劇目《秦香蓮》,馬、譚、張三位分飾王延齡、陳世美、秦香蓮,裘盛戎扮演包拯。

譚元壽自謙地說:排演《秦香蓮》這件事我記憶最深,那時候我年輕,坦白地說藝術上也還未臻成熟,團裡的好角又多,基本上來不了什麼特別顯眼的角色。

可就是在《秦香蓮》這出戏裡,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還跟我說讓我多琢磨人物,編排點兒唱。”

譚元壽先生說,“韓琪”這個角色在《秦香蓮》裡是個劇情承接的重要人物,特別是“殺廟”一場,有情、有戲、有力度。  

譚元壽自述: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

j

譚元壽先生說:“張君秋先生,按輩分我叫他二哥。但在藝術上,我覺得我應該叫他老師。”

正是在張君秋先生的鼓勵下,譚元壽完美地創作了電影《秦香蓮》裡韓琪的形象,把這個劇本里“身不由己的義士”演繹得惟妙惟肖,並得到了張君秋先生的肯定和讚賞。

如今“譚元壽版”的“韓琪”已經成了一種標準,甚至行內有一句話“光有好‘老包’、好‘香蓮’還不夠,沒有好‘韓琪’照樣不是好《秦香蓮》”。 

 “可以說是張君秋先生給了我在北京京劇團的舞臺上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和鍛鍊的機會,到現在我還感念著。”譚元壽動情地說。

後來還有一出《趙氏孤兒》也是出在四位大師之手,如今也成為了不朽的經典,這其中凝聚了他們四位日日夜夜的鑽研和探討。  

譚元壽先生說, “今天我們說紀念張君秋先生,是要傳承張君秋先生和他們這一代很多優秀藝術大師的精神。”

這種精神在他的理解就是為藝術鑽研的精神,為藝術獻身的執著以及開放和博大的藝術懷。  

“現在舞臺上很多扛大旗的名演員都是這些大師手把手教出來的,對藝術無私是傳承藝術的根本。另一方面,也希望年輕一代多思考、像張君秋先生和其他的老藝術家一樣紮紮實實地學習,把咱們民族藝術的精華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譚元壽自述: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

談起京劇的發展,譚元壽憂心忡忡地說,“我們這一代人活著的多數都是我這個年齡了,坦白地說沒有多少年了,如果不去傳承,可能很多戲會隨著我們一起消亡。我們已經丟掉了太多,不能再丟了。”  

譚元壽先生一直堅持稱自己“充其量算是著名京劇演員”。“想想老一輩我親眼看到的大師、大家,我差得還很遠。現在年輕人更應該認清自己,浮躁會毀了京劇藝術。”譚元壽深有感觸地說。

譚元壽自述:張君秋先生點名讓我演韓琪

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