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序言:

自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

初命天下学校岁贡士于京师”以后,“国子监”这一中央官学体系俨然就成了明朝的人才选拔基地。但不知为何,后来的明代宗“朱祁钰”,却史无前例的在明朝“国子监”中推行了一个可“纳粟入监”的“例监”制度,使得“监生”总体质量大受影响。难道明代宗不想为明朝招纳人才吗?其实不是,属实是因为当时边关告急,偏偏明朝国库还十分空虚,根本就凑不齐将士所需要的军需品,故而明代宗这才迫不得已颁布了“例监”制度,以解燃眉之急。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朝国子监示意照片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国子监是“明朝官员”的选拔基地,那么就算再缺钱,也不能对“国子监”下手吧,因为一旦推行“例监”制度,势必就会对“国子监监生”的质量造成冲击,可人才又是国家之栋梁,如果一个政权连最基本的人才来源都没法保证了,那又该如何去实现富强呢?

诚然,人才对于一个政权来讲,确实有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对于明代宗而言,那也是要分情况的,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强敌这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又能怎么办呢?更别提明代宗其实也并非没有考虑到“例监”制度对“监生”质量的影响,他也是有“后手”的。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英宗御驾亲征画像

先来讲讲明朝边关形势的严峻

自明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随着土木之变的爆发,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因北征“瓦剌”兵败而被“也先”俘虏。

继而更是被“瓦剌也先”当成了换取利益的筹码,“拥上皇至大同”,而后更是不断的袭扰明朝疆域,进一步攻“陷紫荆关”,明显是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直捣京师的想法,明朝当局也因“瓦剌也先”的做法而被迫宣布“京师戒严”。——《明史·景帝纪》

情势十分危急。

如果我们按照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的话,明朝确实还真的就只能是以一种防御的姿态来面对瓦剌的侵袭。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土木之变示意插图

毕竟早在土木之变爆发之时,由于指挥上的失误,明朝就已经遭受了“死者数十万”的巨大兵力损失,“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等五十二名重臣更是接连战死。——《明史·英宗前纪》

而明英宗又是御驾亲征,这也就意味着这次出征,其兵马势必会是明朝的精锐所在,换言之,经“土木堡”一役,明朝实则已经元气大伤,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否则也就不会有后面“京师保卫战”之时,“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的事件发生了,因为几百名内官争功就导致明军阵型溃散,如若不是百姓自发的起身反抗,恐怕瓦剌还真有机会就这么攻破京师。——《明史·列传第五十八》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瓦剌军队示意画像

反观瓦剌,作为明朝时期的蒙古三大部族之一,其虽然在同年八月的“京师保卫战”中兵败退走,但按照其与当时明朝的另外一个劲敌“鞑靼”势不两立的态度来看,其在瓦剌境内所保存的实力定然也少不到哪里去。

简而言之,明朝北方一带的威胁依旧存在,其严重程度也并没有因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而有所削减,就好比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此时京师保卫战才结束不久,但瓦剌就卷土重来,“寇宁夏”,而后“三月己酉,瓦剌寇朔州”,这还没完,没几天又再次袭掠了宁夏、庆阳等地。——《明史·景帝》

与此同时,南方沿海一带的倭寇,对明朝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且其势力影响范围也是与日俱增,就好比后面嘉靖年间的“嘉靖倭患”。

面对如此严峻的边关形势,明代宗除了被动防御,又还能做得了什么呢?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代宗朱祁钰画像插图

明朝国库空虚

除了这边关告急的严峻形势以外,明代宗朱祁钰自登基之后其实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即“国库空虚”的问题。

这还没算“土木之变”以及“京师保卫战”之时阵亡将士的抚恤金,以及整修民房时所需要的巨额花费。而据史书记载来看,早在明代宗执政之前的明英宗时期,因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饥荒问题仿佛就没有断过。

就好比宣德十年(1435年)四月,“畿南、山东、河南、淮安蝗”;然后五月,“浙江、苏、松荒田税粮减除二百七十七万余石”,同样因天灾导致粮食减产;紧随其后的七月,山西又遭灾,明英宗又下令“免山西夏税之半”,要知道,这可还只是宣德十年这一年。也是明英宗登基的第一年。——《明史·英宗前纪》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英宗画像

而且,据同年八月,明英宗下诏“减光禄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的情况来看,显然明英宗也意识到自然灾害已经对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影响,故而这才想方设法的开始“节衣缩食”,以资国用。

继而按照《明史·英宗前纪》上的记载,截至正统六年,明英宗几乎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地区遭遇旱灾、水灾、或者是地震、蝗灾什么的。

明代宗继位后同样是如此,从正统十四年登基后就开始了不停的赈灾、救济、免灾区赋税等工作,这都是相当巨大的花费。

笔者之所以要从这些案例去描写,属实是因为没找到正统、以及景泰年间的财政收支情况,但相信单凭这些案例,以及后来王安石在变法之时所指出的明朝“冗官冗兵”的现象来看,是足以证明景泰年间的财政局势确实是不容乐观的。

毕竟天灾不断,赋税征收自然也就少了,而明代宗不但得减免赋税安抚灾民,还得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再加上养兵的巨额花费、官员的俸禄、朝廷的日常国用等等。国库又怎么能不空虚呢?恐怕能保证不亏空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朝边防将士示意画像

明代宗推行“例监”制度,开放国子监

因此,面对这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明代宗也就只能是先想办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毕竟国库是否充实,就等同于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汽油”是否足够,否则军需品不够,边防将士没办法行军打仗;同时也没钱赈灾,势必会让百姓民心离散,那又该如何去治理明朝政权呢?

而且按照笔者先前提到的“瓦剌”频繁袭扰明朝边境地区的情况来看,显然给明代宗改善财政问题的时间也并不充裕。

那么势必就不能再按照常理来出牌了,因为一旦对赋税体系进行改革,暂且不提灾情严重之下,这赋税能不能收上来,单是时间上显然就来不及,强行征收也势必会导致百姓更加不满,从而使得百姓民心更加离散,甚至是发动起义,反而得不偿失。

可如若“节衣缩食”的话,也只会是九牛一毛,根本就不足以满足军事上的需求。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监生进入国子监学习示意画像

故而,明代宗脑洞大开,于景泰元年,也就是公元1450年,下发了一道诏书,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例监”制度。即“以边事孔棘”为理由,“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明史·选举一》

顾名思义,百姓只要向朝廷交纳一定的“粮食”或者“马匹”,就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赫然是开放国子监,拿“国子监”的“监生”名额来换取边关将士所需的“军需用品”。

如此一来,明代宗便可以不用改革现有的政策,也不用太刻意的节衣缩食,同时还能满足补充国库的需求,继而满足边关将士的需求,属实是一举多得。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来分析下“例监制度会对监生总体质量造成冲击”的问题,也就是“例监”制度的弊端之所在。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国子监监生”学习情境画像插图

“例监制度”的弊端

诚然,如若放在以往,这国子监作为“明朝官员”的选拔基地,其收录门槛向来都是比较高的。

  • 要么就是通过考试来“中举”,然后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国子监,即“举监”。
  • 要么就是像笔者开头所说的,通过让地方上推荐,然后以“贡生”的形式进入国子监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贡监”。
  • 再以外就是只有“官户”才能享受到的“荫监”待遇了,也就是由皇帝特批的“监生”名额。这也就相当于在推行“例监”制度之前,绝大多数的监生都是有着真才实学的监生。

而“例监”制度开始推行以后,其所呈现的景象正如明朝名臣“姚夔”所说的,“太学乃育才之地,近者直省起送四十岁生员,及纳草纳马者动以万计,不胜其滥。且使天下以货为贤,士风日陋

。”——《明史·选举一》

顾名思义,一方面说明了这通过“纳粟入监”形式进入国子监的代价并不低,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证明就是因为通过“纳粟入监”的监生太多,从而导致“国子监”的监生质量大受冲击,导致士风日陋。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黄儒炳画像示意插图

再比如后世的万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明朝“黄儒炳”说了这样一句话,“入赀者俊秀居九,学员居一,至有不解习字,无从施教者。”——《续南雍志》

意思就是十个监生里面,只有一个是学员,剩下的九个都是“俊秀”,也就是“官民子弟”,说白了就是通过例监制度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人。而且在这些“俊秀”里面甚至还有不识字,导致老师没办法教学的监生。

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属实是因为在明代宗以后,后世的明朝统治者把“例监”制度当成了“定制”来推行,故而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反观明代宗,其在推行之时非但对人数有所限制,“限千人止”,而且“行四年而罢”,赫然只推行了四年。——《明史·选举一》

这也就足以证明明代宗其实是把这“例监”制度当做“权宜之计”来推行的。

如此一来,即便会因为开放国子监导致“监生质量”受到冲击,但也基本都是处在可控范围之内的,所以对于“明代宗”而言,这个弊端属实算不上什么大的弊端。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更别提“明代宗”其实还有“后手”

而这个“后手”,也就是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便已经制定好的“官员考核制度”。

大家看哈,明代宗开放国子监,让百姓得以通过纳粟入监的形式来进入国子监学习,但是普通的老百姓又有几个能承担的起这般巨大的花费呢?

因此,除了有钱的地主阶层以及官家子弟以外,剩下的寒门士子依旧只能是继续通过“中举”、或者“贡士”的途径来进入国子监学习。

这也就等同于明代宗推行“例监制度”以后,“优质监生”的数量并不会减少多少,只不过由于“纳粟入监”的监生数量暴增,这才让优质的监生在“监生总数”的占比上呈现了缩减的景象,其实真实数量并没有多大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明朝”的人才选拔体系依旧还能满足正常的运转,不过就是增加了一些“筛选”难度罢了。

而这个“筛选”的工作,便是由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来完成,按史料记载,明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方向,一个是“考满法”,另一个则是“考察法”。

毕竟,监生的最终目的,基本都是为了当官,而针对这些“例监”监生的,主要便是这个“考满法”,谁让这“考满法”主要针对的就是“新任官员”呢!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明朝官员考核制度框架图

明太祖规定,“

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顾名思义,每一个新上任的官员,在任第三年都会迎来第一次“初考”,然后每三年一考,直到第九年通过最后一次“通考”以后,才算是通过了“实习期”。——《明史·选举三》

而且这九年的期限还不能贸然更改,“必考满始实授”,与此同时,在官员在完成考核以后,“考满法”会对新任官员在这九年里的表现做出一个综合评估,“其目有三:曰称职,曰平常,曰不称职”。——《明史·选举三》

表现不好的,自然是卷铺盖回家,表现平常的,依旧还是原来的低等职位,不会被升迁。只有表现称职的,也就是优秀的,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同时,在这九年的时间里,“考察法”也并不是闲置的,而是与“考满法”相辅相成,会从“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等八个角度对官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明史·选举三》

试问,在如此严格的“官员考核体系”之下,那些通过“例监”进入“国子监”,且没有真才实学的“监生”,会有机会进入到明朝真正的“政治核心”吗?显然机会十分渺茫,即使有,那也必定是有其“闪光点”,故而才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欣赏。

所以,如果这么看的话,那这“例监”制度对明代宗而言,显然是要利大于弊的。


边关告急,偏偏国库还空虚?明代宗:开放国子监吧,可纳粟入监

寒门士子画像插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例监”制度之所以会推行,属实是因为边关告急,而国库也恰好面临着一个空虚的尴尬局势,所以明代宗这才迫于无奈选择了开放国子监,通过“纳粟入监”的形式来完成对“国库空虚”状态的改善,继而改善边防将士军需不足的困境。

与此同时,就像前文曾说的,“纳草纳马者动以万计”,想通过“例监”进国子监的代价并不低,但也正是由于其换取“监生”名额的“代价”并不低,所以普通的寒门士子其实并未因这个“例监”制度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依旧该怎么学还怎么学。

这其实也就间接的保证了国子监中的“人才数量”,要说缺憾,也只不过会在“总数占比上”呈现出一个锐减的“假象”罢了。

再加上明朝那严格的“官员考核体系”的影响,导致每一个新上任的官员首先就会面临着“考满法”那长达九年的“实习期”考核,同时还有着“考察法”对官员德行、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考核。

从而也就进一步的保证了明朝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人才的收录。毕竟单是这“大浪淘沙”一般的考核体系,就足以让那些滥竽充数之人卷铺盖回家了不是吗。

所以,如果单就明代宗执政时期来讲的话,显然这“例监”制度的推行,对明代宗缓解国库空虚之困局、保证边防将士军需、稳固边防、甚至是赈灾救济,继而稳定民心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存在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