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農民的產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裡,省了批發商和小販,有什麼好方法?

孫雲來農民工


其實辦法有很多,比如自己找車從產地拉到其他地方售賣,這樣消費者就可以直接購買,咱們也實現了自產自銷,這樣就省去了批發商跟小販。

但這現實麼?就以山東與東北的3個省份的冬天為例,東北三省冬天吃的蔬菜大多數都由山東省供應。假設我們是山東省的菜農,如果由我們來自產自銷的話,那就要自己種植,種植之後還要重新篩選、分類、打包,然後是儲存、運輸、入庫、售賣,其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需要成本之初的,就單單人工、場地的租賃費用就不是某一個菜農能承受得起的。

如果自己是站在上帝視角看這個問題,那麼自己想從中獲取什麼?菜在產地便宜的原因是因為產地不缺這些物資;而在其他地方之所以賣的貴,一個是倒騰菜的人需要賺錢,另一個是疊加成本較高。舉個例子,我們喜歡吃北極的冰,但東北也有冰,而且與北極的冰沒有任何差別,但如果我們地處 山東,從北極與東北同時採集冰塊,採集成本是一樣的,但運到山東之後,兩者的成本就會產生差異,而蔬菜也是一樣的。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產地產能過剩,地區物資又緊缺,如果把這些其他地區急缺的物資運送過去,如果沒有龐大的批發零售分銷渠道,運送過去的物資很可能會損耗的厲害,尤其是蔬菜、水果這些生鮮類物資。

這根本不是某一個人或某個菜農能打通的供應鏈,大家只看到了菜農菜價低,終端售價高,卻沒有看到因為各個環節的分工協作,把風險、損失也均攤了。

除非是自己一點一點的建立供應鏈,但這麼幹的除非是傻子。別人做生意想的是借雞生蛋、分攤風險,如果這麼幹了,那就是反其道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