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位於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內蒙古根河市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至今仍生活著一個僅剩二百餘人的遊獵部落——鄂溫克族使鹿部落,使鹿部落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根河,是蒙語“葛根高勒”的諧音,意為“清澈透明的河”。“敖魯古雅”是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敖魯古雅被稱為“中國馴鹿之鄉”。這裡的鄂溫克族還從事著傳統的狩獵業,因為他們狩獵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這個古老的民族最早居住在貝加爾湖沿岸,以漁獵為生。1698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鄂溫克人被清政府遷移到大興安嶺的嫩江支流流域。人數不多的鄂溫克人被清政府編為八旗,駐守愛輝、齊齊哈爾、伊犁、烏魯木齊等地。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鄂溫克族有很多特點,比如,他們住在“撮羅子”裡,所謂“撮羅子”就是由松木搭建成半張開雨傘似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以樺樹皮,冬天則蓋上防凍保暖的鹿皮,可以抵抗零下58度的極端低溫。

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俗稱“四不像”。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敖魯古雅鄂有一個鄂溫克族人叫“瑪利亞·索”,她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女酋長。瑪麗亞·索 總是坐在那張用樹樁支起來的木板床上,戴著藍色的頭巾和老花鏡。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絕大多數鄂溫克人搬進了建在大山外的獵民新村,但瑪麗亞·索喜歡茫茫的原始森林。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2002年,當地政府在根河市西邊為“敖魯古雅”所有243名鄂溫克人建起了居民新居,房子是芬蘭木製結構,冬暖夏涼,但山林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瑪利亞·索,她捨不得山林中那群馴鹿,她要終老山林。


瑪利亞·索的地位與權威,不僅因為她是部落的最年長者,也來自於她以往的經歷。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瑪利亞·索從小就練就了打獵的好本領。年輕時的瑪利亞·索高個頭,漂亮而且利落。她的丈夫拉吉米去世後,她不僅承擔起家族的重擔,還把原來拉吉米在族裡的威信和責任共同承擔起來。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現在,敖魯古雅使鹿部落這一特色民俗文化,不僅他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一張特殊的“文化名片”。敖魯古雅建立了“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和風格別緻的住宅以及鄂溫克人用樺樹皮搭的窩棚。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