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中國古代人思維方式最多的是體現在人際交往中,常常以變化、矛盾、中庸、聯繫、和諧的文化特質去知人、識人和愛人,特別重視將事物放在大的背景和環境下思考,從而使文化模仿在開放中融入,在包容中博大,在和諧中多元,在中庸中自信。

一、“黃花閨女”文化現象體現了古代文化模仿思維

“黃花閨女”的由來,體現了古代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就屬文化模仿。據說,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一女兒壽陽公主,生得美貌。有一天,玩累了,躺臥於宮殿的簷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過後,梅花片片飛落,掉在她的額頭上,梅花漬染,因花痕更覺得嬌柔嫵媚,驚豔了宮女。從此,愛美的公主便將梅花貼在前額,宮女人人效仿。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梅花妝”傳到民間,但苦於受季節限制,聰明的女人們便想出法子,設法採集黃花(菊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叫貼黃花。這種黃花料子被女人們習慣稱之為“花黃”或“額花”,因此妝飾最受未出閣的女子所喜愛,加上菊花有喻示傲霜耐寒的節操品質,於是“黃花閨女”就慢慢成了未婚少女的專用稱謂了。

“黃花閨女”文化現象,是古人重要的創新思維方式之一。從梅花漬染,到梅花貼,這是一種低級的模仿;從梅花貼到花黃的化妝,這是模仿的高級思維,即創新思維。這是人對自然的感悟,是從自然中獲取智慧。人能模仿自然,或者說這種行為源於對自然的模仿。那麼人與人之間又是怎麼模仿的呢?

模仿也是學習。古人學習是受條件限制的,讀書那是奢侈消費。怎麼學就成為一個大問題。許許多多的人會走上模仿的道路,就是模仿別人已有的成功的辦法,跟著別人一起走,會使你成功的幾率更大。當然,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生搬硬套,注意在模仿中創造自己。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歷史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典故,說的是一個模仿學習成功的事例。趙武靈王主張學習胡人的服飾,學習他們騎馬、射箭等武藝。這個模仿,使趙國首都邯鄲成為當時北方最負盛名的經濟文化中心。趙人模仿“胡服騎射”,迴避了華夷之間的文化衝突,自然也體現了自己文化的開放、模仿、融合與和諧。文化的模仿,還體現在歷史的借鑑中,體現在成功的謀略中。有成功的,就要失敗的。

“東施效顰”的典故就是不切實際的模仿。西施乃是赫赫有名的美女,生來就婀娜多姿,因此即便是捧心皺眉,也顯得美麗動人。東施知道自己丑,硬要去學傾國傾城的美人的模樣,結果肯定是越學越醜,從而說明不論做什麼事,如果盲目地去模仿人家,有時是會得到相反效果的。

“三寸金蓮”也源於審美觀錯誤的模仿。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風雅皇帝,為了自己觀賞享樂,別出心裁地命令宮女用白布纏足,把腳裹成又小又尖的“月牙兒”,在畫有荷花的小金蓮臺上歌舞,後來人們把宮女們這種獨特的腳稱為“三寸金蓮”。五代以後,婦女便興起了纏足的風氣,腳纏得越小,就顯得身段苗條,婀娜多姿,就認為越酥美,“品足論道”已經成為女人的一種時尚和標準。因此,模仿什麼?這很重要。

善於向榜樣和強者學習,是一種標杆思維,要求的是吸取其精華並運用於實踐,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模仿是手段,創造是根本。在競爭中,還要善於向自己的對手學習,超越對手,進而超越自己。人生不是模仿秀,不能只一味的模仿他人,而應該發揮自身的潛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一味盲目跟風,學而不思,會束縛自己的思維,容易陷入庸俗化、浮躁化,難於創新,難以彰顯自己的個性。我們知道了古代人文化模仿思維,那麼它們有什麼特點呢?

二、中國古代文化模仿的類型和特點

成功與失敗是最引起人們關注的事。這就自然形成模仿可走兩種途徑:一種是模仿可以從優秀的對象中獲取靈感;一種模仿可以從負面的對象中找到創新。人類模仿的對象,可以是大自然,是人,是優秀的東西,因此就有了不同的特點。

——仿生學特點。比如古人通過對魚類的模仿,伐木鑿船,用木材做成魚形的船體,仿照魚的胸鰭和尾鰭製成雙槳和單櫓,由此取得水上運輸的自由。後來隨製作水平提高而出現的龍船。古代水戰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龍出水”等等都有模仿動物的思維。古人早期的仿生設計活動,為開發我國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創造了非凡的業績。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華佗“五禽戲”具有典型的仿生學特性。它是由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根據中醫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編創的一套導引術。它成為中國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醫療健身體操,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依法鍛鍊,活到90多歲依然耳不聾,眼不花,牙齒完好,達到百歲高齡。後來“五禽戲”成為歷代宮廷重視的體育運動之一。在當代它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健身法面向全國推廣。

——類比思維特點。它是用熟悉的東西來認知未知的東西。齊威王在位初期,好長夜宴飲,不問政事,把政事委託於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莫敢進諫。淳于髡如此勸齊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詔令全國72個縣的主官入朝奏事,獎賞了即墨大夫,烹殺了阿邑大夫,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將侵地歸齊,齊國聲威大振,成為七雄之冠。後人遂用來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作出驚人的業績。

——“黑箱”性特點。中國古人研究和模仿事物不像西方那樣進行科學實驗,進入研究對象內部,採取“層剝筍法”挖掘成功的因素,而是擅長“黑箱系統辨認法”,通過對事物系統外部進行觀測試驗來找出輸入和輸出關係,並由此來研究事物的整體功能、特性或內部結構和機理。比如西瓜就是一個“黑箱”,你想買,又不放心,但又不能打開看看,而是去觀察去發現。比如中醫中藥的大多數醫理療法都依靠黑箱系統辨認法獲得。

《列子》中有一個“向氏學盜”的故事,說的就是隻重結果,不問過程,不明事理的典型。齊國的國氏非常富有,宋國的向氏非常貧窮。於是向氏到齊國向國氏請教致富之術。國氏開門見山的告訴向氏:“我特別擅長偷東西,我偷東西一年家境夠用,我偷東西兩年家裡富裕起來了,我偷第三年就成有錢人了,後來偷的東西太多了用不完,我就四處施捨困難群眾。”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向氏聽了國氏的為盜之言,知道怎麼模仿成為富貴之人,根本不去領會為盜之道。於是他偷得錢財有了盈餘,吃喝不愁,沾沾自喜。可是很快東窗事發,被官府給抓了起來,偷來的東西物歸原主,還面臨牢獄之災。出獄後他對國氏抱怨,國氏說:“哎!你偏離為盜之道也太遠了吧?現在我告訴你吧。我聽說天有時,地有利。我盜天地的時利,雲雨的滋潤,山川孕育萬物,使得我的禾苗莊稼生長,築我的牆,建我的房屋。陸地上我盜禽獸,水裡我盜得魚鱉。沒有一樣不是盜得的啊!所有莊稼、土地樹木、禽獸、魚鱉,都是天地所生,哪個是我的啊?但是我盜天的東西,沒有禍殃;而金玉珍寶、穀物、錦緞財物,是別人聚集的,不是天所擁有的!你因盜這些東西獲罪,有啥好埋怨的呢?”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告誡我們模仿要有道。要像國氏那樣遵循道法自然、順時而為,這樣才能“盜天而無殃”,才可富足,所謂“盜亦有道”。若只偏重結果,忽略過程,逾越紅線,則會破壞天地人之間的規律,就會遭殃。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成本低,風險大特點。東施效顰只是投入自己效仿表情模樣,沒有去做美容術。五禽戲只是觀察模仿獸禽行為,而非高精端科學實驗,向氏學盜不明事理自然有風險。以歷史上模仿頻繁的美人計為例來看,美人計的成本是很低的,有成功的例子。比如西施只做一個本本分分的美女,就基本上把吳國滅了。妃己讓紂王治國亂了方寸而亡國。貂蟬使了連環美人計,用情挑撥離間,挑使呂布殺董卓,遂了王允的心願。而孫權的美人計在關鍵的一環卻掉了鏈子,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見美人計是一種成本低、智慧含量低、風險大的計謀,其實都是古人美人計的效仿。

三、古代文化模仿是古代文化創新的準備

從個體思維來看,我認為模仿是從優秀那裡獲取經驗和智慧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體現了一種模仿到創新的量變質變規律。比如一個人一事無成,或者遇到了困境,就會去尋找原因,特別是可以模仿別人成功的經驗。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賢”

由歸因到崇拜。歸因就是歸結行為的原因,是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等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和判斷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和看法。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是因為有更快捷的方法——模仿成功的人,他們身上有成功的經驗和智慧。

由崇拜到模仿。大家常說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偶像可以選擇,可以崇拜,可以模仿,但不可複製。模仿主要是模仿偶像的生活態度、偶像的時間觀念、偶像的成功經驗及偶像內心的世界,模仿最高的的境界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確定自己的目標併為之作不懈的努力。

由模仿到創新。以模仿思維為主的常規思維方式,比較適合已知的世界,比如成熟經驗或成功方法,模仿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思考摸索的時間和精力,少走彎路。但是,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進入未知的世界,由於人們沒有可參照的模仿對象,它就不再適用,這時候人們就需要創新思維。

我們知道了模仿的三個階段,就會有針對性地去挖掘模仿的潛能,最終實現創新的飛躍。開一代山水畫風的張大千,少時臨摹前清著名畫家石濤的作品,能以假亂真,當他從模仿中不斷獲得創新的靈感後,他毅然放棄模仿別人的作品,以無窮的勇氣開創了自己的山水畫法,樹立了自己的品牌,震動了畫壇。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對文化模仿的還有“迷因”之說。英國動物行為學家、進化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文化也存在自然進化規律,生物進化在於複製基因,而文化進化則是複製人類行為。他將文化的基本進化單元稱為“迷因”。認為,當一個典型行為具備“迷因”特質,它就會在人群中自發複製,導致人們競相模仿,從而創造出一個新文化。

其實,我對文化模仿的理解沒有那麼複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開放性、包容性、和諧性等特質就足以能讓文化模仿有平臺、有載體、有多元重構、有時代內涵,所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要不怎麼會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經典呢。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從“黃花閨女”文化現象看中國古代的文化模仿與創新


齊白石先生經常告誡弟子的一句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髮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鮮活的生命力。

瞭解古代的模仿思維和文化模仿,是為了現在的活人和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模仿如果有“迷因”,那麼它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模仿是人的天性,藝術的事情大都始於模仿,終於獨創。中國古代凡富於創造性的人必敏於模仿,凡不善於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會模仿又加以創造,就是更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