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苏轼和贺铸都写了悼念亡妻的词,谁写的更好?(我选贺)?

楼外斜月


悼亡词专指悼念亡妻的词,最动人的,大概是苏轼了,后来也读过贺铸的半死桐,元稹的离思,纳兰的饮水词,都很哀婉,但是跟苏轼的不一样,别去十年,我已是这副模样,再相见,你我又能说些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半死桐》(又称《鹧鸪天》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但是读贺铸的这首诗,接近泪奔,句句断肠,最后两句尤为哀戚


半夜读书人


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都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若将两首词作一比较那首更好呢?我们先欣赏一下这两首词的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宋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

宋 ·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是苏轼为悼念他的结发妻子王弗所作,这首词在人们心目地位很高,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王弗机敏沉稳,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对初入仕途的苏轼帮助很大。她不仅是苏轼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上的知音,可惜27岁香消玉殒。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不舍之情,全词凄凉哀婉,读一遍伤怀,读两遍心酸,读之深处,让人肝肠寸断,字字催人泪下。

贺铸的这首《鹧鸪天》文字精炼,行云流水,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一开篇就把读者思路带入他的想象中。再次来到阊门,可已经物是人非,曾经与我同来的妻子,可是为什么没有一起回来?仅这开头的两句,便令人难以忘怀。“旧栖新垅两依依”。写的非常深情含蓄,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那份绵绵爱意。最后两句把作者内心的那种忧愁之感和对相濡以沫妻子的无比怀念之情,描写淋漓尽致。整首词写的非常凄美缠绵,感人肺腑,也是一首难得的千古佳作。就我自己的喜好体会,两首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贺铸的《鹧鸪天》。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最为灿烂的文化,历经几千年,仍然绽放着光芒,魅力不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读。





梅子诗词


我是听风,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作为悼亡词,我认为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胜出一筹。

苏轼这首《江城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词的先河。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开篇这三句,直言真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在现代不少小说,影视作品里出现,他的代入感很强,只要你有怀念的人,真的不由自主就呤诵出来,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

再看贺铸的这首《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这也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的悼亡词。″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这首词特指性太强,确实是深情流露,让人感动于作者夫妻二人的真挚感情和失去爱侣的悲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轼与贺铸的区别,苏轼格局明显比贺铸大,可能与两人性格,生活环境,年龄,际遇有关,苏轼描写大开大合,于婉约处见豪放,贺铸于细处着笔,于平静处见细腻。


听风轩主


苏轼和贺铸同为北宋文学家,他们分别写的《江城子》、《鹧鸪天》悼念亡妻的词均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魄,令人扼腕唏嘘!至于水平孰高孰低,是无法分判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我们着重分析一下二人的性格特点和写作风格,让读者们去比较鉴赏。

苏轼20岁考中进士,年轻有位,意气风发,曾任礼部尚书等高位官职,是当今我们的部长级的高官,晚年才因政治斗争被贬。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境界宏大,慷慨悲凉,气势恢宏。我们来欣赏一下《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和亡妻王弗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但年仅27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因而在十年后的梦中忽然梦到亡妻后,不禁“泪千行”!整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悼念亡妻的相思之情如滔滔水流,读来让人回肠荡气,摄人心魄!

贺铸虽出身贵族,然而因性格原因,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而抑郁不得志,晚年才因贵族后裔而赐五品服。据说他长相极丑,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因此在他的性格特点中既具有大气豪放,又有哀婉委约,在《鹧鸪天》这首词悼念亡妻的词中清晰的表现出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亡妻赵氏勤劳贤惠,夫妻感情深笃,,在词里,通过对谁再能夜晚挑灯给我缝补衣裳的细节描写,沉痛的表达了对与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崮山智叟


东坡执念催人泪,典故情深去方回。

抛开名气和才情不论,仍然东坡更胜一筹。

原因很简单,东坡全词没有运用什么典故,更没有掉什么书袋,所以显得特别真诚,正所谓

爱到薄时多典故,情于深处少浮华。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梧桐(丧偶)、清霜(白头)、原上草(永别)、露初唏(新逝)、旧栖(孤独)、南窗(隐居),这几个词都是典故满满,仿佛在秀自己的博学多才一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用情极深,仿佛不把这首词写得含蓄隽永对不起妻子一般。

然而读者不是作者,在一首表达情感的诗里,一旦看到了过份的才情,往往就会忽略了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悼亡词中没有用什么典故,全是家常用语,甚至是口语。连小学生都可以读懂。而经历相思的人更会明白“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人事变迁和遗憾之中。

爱人新逝,算是剧烈之痛,写出来一定是断肠。

爱人早逝,算是沉淀之痛,写出来一定是幽思。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写过悼亡诗,诗里也用了典故,比如邓攸,比如潘岳,然而他的典故却用得相当自然,而且还用了细节描写“闲坐”,也就是痴痴地发呆。相比而言,贺铸大篇幅地运用典故在小可看来有些过犹不及。

伤逝,一往而情深。

悼亡,又不是官员亲友之间的应酬场合,写不出诗偏要写诗,所以要大量用典故以掩盖情感和灵感的不足。因此,最后一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明明是情根深种,却被之前那些典故衬托得仿佛是在玩技巧,仿佛是在煸情一般。

首句也写得薄一些。重过仿佛是在游览,都不如独过。而且万事非显然有些夸大。

总之,这首词读起来没有多少共振,不如东坡,不如元稹,也不如纳兰容若的金缕衣。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贺铸这一首诗,我先读到了才情,所以妨碍我原本应当读到的感情。

因此,东坡词更胜一筹,与名气无关,与才学无关。


亦有所思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鹧鸪天》贺铸

我一直是是苏轼的粉丝,以前读江城子,忍不住泪流满面。如今读鹧鸪天,却止不住内心滴血[流泪][流泪][流泪]。一句“白头鸳鸯失伴飞”化尽了悲凉,一句“谁复挑灯夜补衣”道尽了沧桑!这两句画面十足,实在让人心碎💔。这次我选贺!也推荐更多人了解这首词!


夏阳之城123


悼念亡妻词作,二者谁胜?当属苏轼。

但凡爱好古典文学的人,都耳熟能详:“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人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情真意切,直抒胸臆。

苏轼是个纯文人。他不是当官的料,不会溜须拍马,不会见风使舵。面对皇帝颁发的新政,看不惯也就罢了,还写诗刺讽,招来杀身之祸。

好在皇帝网开一面,贬官处置。惊魂未定的他看穿世事,想过几天安稳日子,谁料受尽颠簸的其妻王氏染病身亡。

贬官,丧妻,双重打击,使之心灰意冷。十年后念念不忘,《江城子》包含着对亡妻的愧疚。“眼前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悼亡词作,苏轼是有切肤之痛。


化外万民胡少峰


诗文与影视作品一样,主观性很强,同一作品,不同读者、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下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此义。这两个作品主题相同,都没有用典,能拿来比较的只有意境、修辞与是否得句这几个方面了。哪个场景更有意境、更贴近你的心里感受,更能触动你的灵魂,你就会觉得哪个作品写的更好;从文笔上来说,哪位作者的用词更加精准、语言更加凝练,你就会觉得哪个作品更好;哪个作品里的名句传唱度更高,你就会觉得哪个作品就更有感染力。所以,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两个作品。

江城子——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译文】:

十年生死相隔,人鬼殊途,音讯渺茫。不须常常想起,自然难以忘记。孤坟远在千里,却无处交谈凄凉的情状。即使能够重逢你也应该认不出我的模样——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隐约在梦境中回到了家乡,仿佛见到你独对小窗,正在梳妆。我俩相互对望却无法交谈,只能泪落千行。想来那个让我年年肝肠欲断的地方,坟丘应该早已长出小松树,明月寂寂无声,漠然相照。

鹧鸪天——贺铸·北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重新来到苏州,不禁慨叹物是人非, “好好一起来的,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梧桐历尽霜寒,已经凋零欲枯;池中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孤独一只!效原青草上的露珠儿,转瞬之间就不见了踪影。在我们的故居和你的新坟前,我徘徊留恋,不忍离去。回家躺在空床之上,聆听南窗夜雨,不禁想起你在深夜为我挑灯补衣的温暖画面。

苏轼的词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与亡妻梦里重逢,相顾无言、落泪千行的生动画面,整首词境界开阔,感情真挚,语言凝练,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贺铸通过梧桐、鸳鸯的生动比喻和妻子深夜补衣的回忆场景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刻悼念和与亡妻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真实情感。

我本人更喜欢苏轼的《江城子》。因为苏轼的这首词意境深远,内涵更加丰富,语言简约精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名句迭出,在词坛的影响更加广泛!





紫陌红尘0203


不好如此比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情一事,唯有当事人体会最为深切。作为读者,我们只能浅层次地体会他们浓烈的情感,却无法感同身受。

大多数人都应该更熟悉苏轼的悼亡诗《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句子,看似平淡,却字字流露出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悼之情。

相对来说,贺铸的悼亡词就不是那么广为人知了。我们不妨来品读一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鹧鸪天》贺铸

贺铸的夫人赵氏,一生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一诗,写她冒酷暑为自己缝补冬衣的情景,字里行间尽显夫妻情深。

因为诗人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阊门是苏州著名的城门,用来借指苏州),后来妻子又死在那里,所以当贺铸不久因事即将离开苏州时,不由得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说,唯有以词寄哀声:“好好一起来的,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

偏偏又逢树木凋零,落叶萧索的时节,曾经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如此场景,实在是处处透着凄凉。

晨露须臾不见,不免感慨人生苦短。新垒的坟前,唯余对亡妻的默默哀悼念。两人曾经住过的地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无奈之下,唯有躺在妻子曾经睡过的床上,聆听南窗夜雨,遥想妻子深夜挑灯补衣的情景。

这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处处透着悲凉,如何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所以,真的没有必要去比较谁的词更加刻骨铭心。


自在为怀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原配妻子王弗写的悼亡词,上阙写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苦。下阙写相思入梦,妻子日常生活的景象历历在目,“小轩窗,正梳妆”,即使梦见了也说不上思念的话,只剩泪千行。这也说明了苏试当时生活的悲苦寂寥,这首词是一种高格调的悼亡词。

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也是悼念亡妻的词,回到与妻子有着共同回忆的苏州,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本想白头偕老,无奈人生的短暂,在这悲苦的生活里“谁复挑灯夜补衣?”这句直击每个人的心底,让我们与诗人产生一种共鸣。这也同样说明了年过半百的贺铸生活悲苦寂寥,这首词最后一句只扣人的心扉。

我也比较喜欢贺铸的词,您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