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董卓为什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一德格天1


废立皇帝是历代权臣的固定戏码,他宣示着在国家层面皇帝已经不具有至尊性,真正的政权在权臣手中。同时这也是在向外传递信号,刘氏皇族已经岌岌可危,董卓取而代之已经提上了日程表。赵高暗杀秦二世,王莽废汉孺子婴都是如此,这种行为既可以震慑群臣也可以试探朝中有多少董卓的对立面,方便董卓提前防备。

就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董卓的入京是一场豪赌,董卓当时的位置处境是非常不妙的。当时灵帝病重,董卓原本在西北带兵,但是突然接到玺书令他交出兵权,由皇甫嵩带兵,董卓出任并州牧。董卓看到这种情况就私自抗旨,带兵前往河东进行观望静待时机,赌上自己的命运。史书记载:“及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历史往往就是充满偶然,董卓的这次豪赌居然让他赌赢了。灵帝驾崩之后,袁绍写信给董卓让他带兵进京。董卓也因为就在河东,所以他才能够第一时间进入洛阳。而且他当时的兵力很少,在初期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史书记载:“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在这样不利的状态下,尽快建立威信是第一要务。所以他主张废汉少帝,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权力进一步加码,从而达到篡汉自立的目的。

第三,何进是当时乱局的主导人之一。汉少帝是何进的妹妹所生,何后是东汉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而且她为人狠辣刁毒,传言就是她害死了董太皇太后,文武百官对于她放纵宦官外戚的行为早已是敢怒不敢言。董卓自以为与太后同族,于是有废立之意。这从某个方面来看也是符合当时群臣的主张。


经典守望者


究其根本永远绕不开主少国疑的话题,东汉少帝刘辨天资聪颖,对忠臣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狼子野心的董卓来讲,他就是最大的绊脚石,所以董卓废汉少帝有以下几种可能。

Top1:少帝的影响力

在儒家思想里,刘姓是当之无愧的正统,如果任由刘辨发展,哪怕面对凶悍残暴的董卓,那群老臣也依旧会站在刘懿这边,一旦群臣对自己失去了畏惧,那么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就落空了,因此废汉少帝是董卓必须做的,也是他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

Top2让:自己师出有名

董卓进京时,宦官已经被袁绍剿灭,董卓只是仗着兵强马壮,明面儿上充其量只有一点护驾之功,只有拥立一个新皇帝从台面上才说得过去。

Top3:间接瓦解外戚对皇族的支持

何进、何苗虽然不在了,但何太后以及何进的旧部还在,刘协的势力单薄得多,登上皇位以后,可能会对董卓心存感激。


姓曹的阿蛮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董卓想入主京城,而要入主京城最好的借口便是扶持皇帝。

当时的汉朝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汉朝了,自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早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董卓入京之前,汉朝廷便已经混乱不堪。

一、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刘辩,何氏所生,一个为刘协,马氏所生,其中刘辩为嫡长子。

按理说,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在汉灵帝之后该继位的是刘辩。

但是汉灵帝却对庶子刘协情有独钟,也是因此,在汉灵帝将死之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立刘辩为帝。

189年,汉灵帝在驾崩前将废嫡立庶一事交付给了蹇硕。关于此事,其实是有疑问的,汉灵帝在生前都不敢办废嫡立庶一事,怕遭人反对,更何况是死后呢?

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丙辰,帝崩于嘉德殿。——《资治通鉴》

后蹇硕也是为立刘协为帝,想用伏兵把刘辩的舅舅何进杀掉,但此事却不知如何被何进知晓了。

于是何进为了保全自己便佣兵不朝。蹇硕也是对这样的何进毫无办法,不得不让刘辩即位。

ps:何进在朝中势力很大,蹇硕想不让刘辩即位,必须得干掉何进。

在刘辩即位之后,何进作为皇帝的舅舅,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起来了,为了报蹇硕之仇,他杀死了蹇硕。

二、

蹇硕是一宦官,当时因宦官专权的缘故,他们在朝中可谓是只手撑天,何进在除了蹇硕之后,便开始计划除掉那时所有的宦官。

又因何进自己实力有限和同朝共事的原因,他不得不请人来做此事,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于是,何进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割据西北的地方军阀董卓。

而董卓在此之前也一直希望可以入主京城,享受一下京城的荣华富贵,现在收到何进的求助信,正好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然后董卓就带了三千兵马,风风光光的开始赶路了。

但在董卓进京之前,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何进因想除宦官的事迹败露,反被宦官们设计杀害。在何进死后,何进的部下袁绍不顾三七二十一,把朝中的宦官全部杀光了,这时朝廷以开始大乱,相互杀戮。

后在189年,董卓到了京城,之后便发生了废汉少帝,立汉献帝此事。

三、

关于董卓为何要废旧立新,我觉得那个时候确实董卓最好的机会,为什么呢?

1、朝中已经没有手握重权之人。

在之前,汉朝廷中有两个人手握大权,一个是刘辩的舅舅何进,另一个则是以蹇硕为首的宦官们了,但是现如今随着何进和宦官的死,朝中已经没有那样的人了,在加上朝廷大乱,这个时候董卓无疑是最有机会掌权的。

2、刘协的存在正好可以帮到董卓。

董卓想要掌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皇帝搭上一些关系,而当时汉朝的情形又非常适合董卓,于是便有了废旧立新这一举动。

总的来说,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好处是大大的。


千古君


西凉军阀董卓应大将军何进之邀进京铲除宦官,但何进因为大意反被宦官所害,而董卓倚仗兵威乘势入主,一出手就是狠招,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朝野震动。那么初来乍到的董卓为何要如此行事,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通过废立皇帝而立威,震慑群臣,打破朝堂原有格局,跻身首席权臣。其二,通过废掉汉少帝瓦解何太后的权势,铲除最大的政敌。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

董卓出身西凉,早年喜欢结交羌中豪帅,后从军,由于战绩出色,一路升迁,但在打黄巾时吃了败仗,被免职,之后朝廷为了镇压韩遂等人,又重新启用了董卓,之后在朝廷大军被围情况下只有董卓用计率军全身而退,被嘉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领并州牧,成为封疆大吏。

而当时朝廷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于是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然而董卓兵马未到,何进已经死于十常侍之手。于是董卓乘势接管了何进的人马,之后更是杀丁原,免刘弘,自封太尉。接着就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三国志》

那么董卓为何要如此行事呢,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董卓初来乍到,凭废立天子立威,震慑群臣,重组格局

董卓作为一个外来军阀,想要在世家高官交错纵横的朝堂之上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虽然开始群臣是慑于兵威会假意臣服,但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按正常流程朝廷会表彰一下,然后董卓接着回去守卫边疆,但董卓是个有野心的人,现在朝廷大乱,自己的实力无人能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么怎么样才能立竿见影呢,答案就是废立天子,这样自己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拥立新帝的首席功臣,可以将朝廷势力重新洗牌,瞬间抹掉自己外来户的劣势,直接插队成为朝堂第一人。

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三国志》

董卓废掉汉少帝,还有一个深意就是去掉何太后的权柄

灵帝驾崩后,少帝继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在汉朝外戚的实力是相当强大的,而我们可以从何进从一个杀猪的能当上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也可以看出这位何太后不是省油的灯。

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后汉书》

那么身性狡猾的董卓必然知道谁才是自己称霸朝野的最大对手,而如果直接除掉何太后,少帝必然记恨自己,那么如果废少帝,瓦解何太后的权势,再立新帝,直接自己掌控大局,他不香吗?而何太后正是陈留王的杀母仇人,于是在废除少帝之后,董卓很轻松的就将少帝与何太后弄死了。自己也真正的成为权倾朝野的大拿。

总结:综上所述,董卓作为一个外来军阀,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要想尽快站稳脚跟,必须施展雷霆手段,而为了震慑群臣,除去何太后的权势,他选择了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临石观海


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

1.身份西凉军阀的董卓想在汉廷立威,怎样能快速的立威呢,要钱董卓当时没钱,说句不好听的别说收买这么多大臣了,董卓还没有当朝的大臣有钱,对于大臣的恩情那就更不用说了,你一个郊区的将军当朝大臣怎会受过你的恩惠!所以,董卓有什么办法在极短时间内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还有什么比另立新帝更有效,皇帝是最高权威,是神,我现在连神都能换,你们这群士大夫我照样能换,能杀,天底下还有谁不怕我的,无法拉拢,那就用恐惧震慑!

2.通过立新帝来说,他也不用想汉少帝的想法,毕竟废了,可是他主张立汉献帝对于汉献帝来说董卓却是他当上皇帝的头号功臣!

3.既然新帝刚登机,根基跟定不稳,想必他能依靠的力量也只有董卓了!至少短时间内是这样。使得董卓更好的管控政权!

4.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在内乱之时,刘协和他哥少帝刘辩在慌乱中逃跑的时候,被董卓的追兵追到了,14岁的汉少帝刘辩吓得嚎啕大哭,然而身边的刘协年仅9岁却临危不乱、应答自如,使得董卓对于小小的刘协有着不错的印象!



小胡子说历史


董卓死后是被点了天灯的。他脑满肠肥。天灯燃烧几天几夜大快人心。不是罪大恶极的人不会受如此惩罚。毕竟夜宿龙床。行皇帝废立事,天怒人怨还是有的。

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正史里都说天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似乎这也是董卓咎由自取的铁证了。那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董卓这事办的似乎更是不对了。

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傀儡,完全把老刘家的脸都丢光了。所以董卓立了这么个废物皇帝,董卓肯定更不是个好东西。这更是成为铁板钉钉的事了。

真相真的不是这样的。

1.大汉的皇位到底应该是谁的?汉少帝刘辩还是汉献帝刘协?

何皇后生子辩,养于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协,董太后自养之,号曰“董侯”。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何皇后是正妻,皇子刘辩是嫡子,那立刘辩为太子是应该的。但是,汉灵帝觉得刘辩这个孩子“轻佻无威仪”,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于是他就想立刘协为太子,这就涉及到了废长立幼。

汉灵帝就把这个遗愿告诉他的心腹宦官——蹇硕,想让蹇硕立刘协为太子。

但是刘辩不但嫡子,他舅舅还是何进还是大将军,蹇硕也犯难了——想遵从先帝遗志但是别个不同意。怎么办?

于是这个帝位之争便开始了。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董卓这个老渔翁粉墨登场了


大将军何进必须立自己亲外甥——刘辩为皇帝

皇帝心腹蹇硕为了汉灵帝遗志——立刘协为帝

这两个人便打了起来。

结果是:何进杀了蹇硕,但是蹇硕手下还有的其他宦官们(十常侍)又联合起来杀了何进。

本来事到这一步就结束了。皇帝也立完了,权臣宦官也都死了。似乎天下可以太平了。

可谁知何进在死之前给董卓下了个命令,让董卓带兵勤王(本来何进的想法是让董卓支持刘辩的。谁知事情却翻转了)。于是故事又开始热闹了。


剧情翻转:董卓与刘协“一见钟情”

董卓带兵来勤王,本来是来支持刘辩的,谁知道半路上遇到刘辩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

董卓就问何进与蹇硕这个事的来龙去脉(这很正常,起码要明白当前情况),这个时候14岁的皇帝刘辩,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

而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倒是不怯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的是清清楚楚。董卓大喜,就有了立新皇帝的想法

卓与帝(刘辩)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刘协)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后汉书.本纪.孝献帝纪》

从这看,董卓倒是一个坚决支持先帝遗志的好同志了。

人心的变化总是随着权力而变化

这个董卓有了拥立之功后,他变了。

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觽,睚鴺之隙必报,人不自保。至于奸乱宫人公主。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卓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

先是严刑峻法,睚眦必报;

再是奸乱公主,焚烧宫室;

又是发掘陵墓,盗取宝物;

然后断舌斩足,凿眼镬煮;

于是残忍不仁,凶逆如此。

董卓的形象就是这样一步步自己毁了的。


曾经他也是个英雄,够得上进入《三国英雄志》的标准。

《汉末英雄记》中明确记载:

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最后却迷失在了权力的漩涡中。

董卓倒是真正践行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管他死后千夫所指,洪水滔天。



少校柳下惠


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除了通过此举向朝廷内外宣告自己已经掌握了朝廷生杀大权,把自己放到朝臣的对立面,完全没有任何好处。


当时,灵帝去世不久,何皇后所生的少帝即位。掌握大权的大将军何进希望借此机会,彻底清除宦官势力。这时,袁绍建议何进征召外地军阀进京,打压宦官势力。于是,何进就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以为外援。就在董卓进京的路上,京城形势发生了变化。因为走漏消息,何进被宦官们设计杀死。宫中打乱,袁绍等人趁机发兵大杀宦官,不论老幼全部杀死,甚至一些没有胡须的人也被误杀而死。正是如此,宦官势力被彻底清除。 董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洛阳。



当时,董卓带的士兵并不多,仅三千多人,害怕众人不服。他让士兵们晚上从四个城门出去,早上在敲锣打鼓京城,并宣称西凉又有兵来到。人们都认为董卓士兵多得不可胜数。因为大将军何进 、车骑将军何苗兄弟二人被杀,两人的部众没有了归属,也都归附了董卓。这时,董卓成为了朝廷的最强势力,很快就掌握了实权。

董卓掌握了朝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少帝而立献帝。 《三国志》记载“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 不仅把少帝废了,改封弘农王,不久又把他和何太后一并杀死了。这时充分证明了董卓在东汉末年政坛上只手遮天的权势。但是此举确实对他百害而无一利。当时,对于董卓来说,确实是很好的机会,从东汉中期以来,一直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这时,两股强大的势力都已经完全被彻底清除。外戚被宦官杀死,宦官在动乱中被彻底铲除。朝政出现了真空。如果此时,他能辅佐少帝,稳定朝局,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东汉的霍光。他想成为王莽,他却把一个糊涂的少帝废去,而立一个聪明的献帝,无疑是给自己的篡权找麻烦。毕竟糊涂的少帝比聪明的献帝更好驾驭。


董卓行废立之事,无非当时自己进京骤然掌权,害怕朝臣不服,而行的非常之举。但此举对于只有军事实力,而毫无政治根基的董卓来说,直接把朝廷内外大臣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给了那些阴谋家讨伐自己的口实。朝廷内部的大臣像王充等敢怒不敢言,只能暗地里拉拢反董势力。外部的袁绍、桥瑁、曹操等人更是联合讨伐董卓。除了为人残暴,掳掠百姓,擅行废立之举可以说,是导致董卓灭亡的重要原因。
其实,对比之后的曹操,就可以看出两者高下立显,同样是在朝廷最困顿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好好的供养着,以天子的名义招揽了大批的文臣武将,并四处征伐,最终成就三分天下。


一壶清茗品春秋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东汉未年,一个可悲的时代;争权夺势,战火连连的时代;百姓遭殃,黎民荼炭的时代。少帝期间,既有何太后把持朝政的祸乱,也有宦官专权的毒害,还有心怀不轨妄图篡权夺位的贼子。

国不国,家不家,哪有人间的繁华似锦,车水马龙?有的只是兵戈相见,哀鸿遍野的戚惨!董卓的出现,让原本多事之秋的东汉末年,更是雪上加霜,倾刻崩溃倒蹋。

愚蠢透顶的何进将董卓“引狼入室”:

何进与何太后兄妹俩,扳倒了敌对势力董太后之后,总揽朝政。由于何太后上位,宦官出力不少,所以对宦官人员还是心存感激的。

此时的宦官势力也是达到鼎峰的,朝中吆五喝六,呼风唤雨。民间的宦官家属们,又是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何进也是欲除之而后快。

本以何进大将军的身份,诛灭这帮宦官是轻而易举,方法也很多。但碍于其妹维护,一直左右摇摆,犹豫不决,怕惹妹妹不高兴。于是在外令各路将领进京诛贼,旨在向何太后施加政治上的压力。这其中就有董卓!

拖沓行事的反面就是惹祸及身。得到消息的宦官们,同仇敌忾,奋力一博,反把何进杀死了。

尽管各地人马来到京城脚下,但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大家都心知肚明。朝中臣子阻的了一时,也阻不了十五。

随着何进的死,“十常侍”们也慌了手脚,挟持差太后,皇帝,以作筹码逃亡,启图能保住性命。得到消息的董卓,前往救驾。就这样冠冕堂皇的进了京城!

废少帝立献帝,残暴歹毒祸乱朝纲:

进城后的董卓,恣意妄为,排除异己。为掌握朝廷大权,废少帝,立献帝。原因也一目了然,只因刘协的母后也是姓董!这给了董卓名正言顺的借口。这是其一。其二,废少立献,也代表着己掌大权,彰显了权利,威震了朝臣。其三,这一过程的进行,也能更好的实施心中计划,以便更好的操控朝局。

为达目地,董卓急攻近利,不择手段。残忍毒暴,随心所为。假借着“挟天子”欲令他人。无品无德,所作所为令人痛心疾首,恨的咬牙切齿。

可惜的是,董卓只有野心,确无仁心!德不服众,令人作呕厌恶。各方势力角色,都在想法除之。作恶多端终有报,最终被王允施计,吕布杀之。

董一死,又陷入了各方势力争斗,为夺地盘,巩固自己的地位,相互厮杀。华夏大地又进入了新的战火阶段。

本篇结束!


铭豪谈史


董卓废掉刘辩,立刘协为帝明面上的原因是因为刘辩不如刘协聪明。灵帝只有这两个儿子,刘辩当时十四岁,刘协九岁,灵帝也更喜欢小儿子,因为刘协行为端庄更有帝王之相。然而董卓要废掉刘辩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何太后的存在。只要有何太后存在,那董卓就很难专权,凡事要请示太后。然后刘协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母亲早死了。

灵帝的何皇后,也就是刘辩的生母,为人嫉妒心强,心肠狠毒。他的父亲是个屠夫,当然我们不能说屠夫的女儿就狠毒,她狠毒应该是她自己的性格。灵帝的后宫中其他妃子都不敢怀孕生皇子,因为怕何皇后毒害。王美人怀了孩子,马上喝打胎药,但是没有起到作用,后来灵帝得知了她怀孕的消息,她也只好生下。王美人生了个皇子,就是刘协,他生下刘协之后就被何皇后派人毒死了。

汉朝的后宫就是这么危险,我们都知道灵帝并非桓帝的亲子,那么桓帝为什么没有儿子呢?其实也是因为宫斗。灵帝怕桓帝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所以刘辩一生下就在宫外抚养。刘协的母亲王美人被毒死后,灵帝就将刘协交给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

灵帝死后,董太后和何太后本来就不和睦。何太后和自己的哥哥何进害死了董太后的哥哥,也就是铲除了董氏家族的势力。这是两大外戚之间的斗争。后来董太后也死了。董卓废掉刘辩之后就害死了何太后,这才是重点,废帝的意图是为了废掉太后。董卓还通过杀死京城护卫部队的首领丁原兼并了他的部队,完成了对京城的完全控制。


传奇历史观


废少帝是董卓最大的败笔。不是说少帝不能废,而是时机未到。

董卓希望通过废帝树立无上权威,这反而暴露其毫无底气。

霍光不是因为废昌邑王也有的权力,而是他的权力允许他进行废立。

董卓被士大夫看不起,其实别说董卓了,就连曹操都被人看不起。边让瞧不起曹操,曹操杀掉他,结果整个兖州反了。

曹操只不过杀个名士,董卓却杀了皇帝,这不是给全天下诸侯的借口么,于是天下反了,既是反董卓,又是反汉室。

董卓杀掉刘辩,确实起到一定作用,最起码士大夫们不敢明着唱对台戏,可董卓也失去他唯一的筹码——执政合法性。

挟天子令诸侯的人,握有号令天下的合法性,但仅有法可不行,兵权才是“法”能顺利实施的保证。

因此,无论汉献帝刘协怎么对付曹操,他本人一直相安无事,死的都是汉臣,董承、伏完、还有太医令(名字忘了)。

兵权维持“法”,不能凌驾其上,除非实力足以撼动天下。董卓没那实力,曹操在用20多年,才将汉室变成魏室。

改朝换代从来就不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