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包好,包好”!驰援武汉近30天,有位杭州医生多了这样一个口头禅……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张颖颖

2020年2月9日,出征武汉,王剑荣临行前说自己心里还是蛮踏实的:因为对于医生来说,最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驰援医疗队携带了20多台呼吸机、1台ECMO等医疗物资,如果配合当地的资源,他们的装备足够开一个小型ICU。

驰援手记 |“包好,包好”!驰援武汉近30天,有位杭州医生多了这样一个口头禅……

在市一的ICU,王剑荣有个响亮的绰号:“穿刺小王子”。他“霸气”地说:“病人只要有血管就能穿深静脉。” 而CRRT、心肺复苏、桡动脉置管、PICCO置管等各种监测和生命支持操作也都不在话下。

到武汉后,医疗队给王剑荣安排的任务是管理重症病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并转入危重症医学科治疗。王剑荣和同事钟益刚,以及余杭二院余丹青、树兰医院刘宗明4人被安排到A组。A组就是所谓的能啃硬骨头的先锋队,这也就意味着在杭州医疗二队,一接到病人,他们是第一个上的。

驰援手记 |“包好,包好”!驰援武汉近30天,有位杭州医生多了这样一个口头禅……

如何甄别危重病患者、快速分层次诊疗成为第一天的首要任务,凭着十多年的ICU工作经验,他们快速地确定病人分流和初步处理的方法,即应用qSOFA评分或血氧饱和度甄别危重症和重症。

王剑荣手拿便携式饱和度检测仪和红外线体温计,先测饱和度,后测体温,接着进行基础疾病评估,最后确定收住普通病房还是重症病房;同时钟益刚配合填写病历表格,刘亚合配合记录,边口头医嘱处理,边由其他同事将病人送入相应的病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收治工作井然有序,45例患者中甄别出5例危重症患者,经过处理,情况都有所好转。他们从2月10日晚上23点多进隔离病区,直到2月11日凌晨6点左右才结束,此时的武汉还沉浸在黎明的黑暗中,虽然整个团队精疲力竭,可心里充满了曙光。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大家不断地磨合,逐渐进入状态。问题汇总、梳理流程、院内感染持续改进......值得欣慰的是,团队配合越来越默契,出院患者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适应。他开始有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口头禅”——包好,包好!

驰援手记 |“包好,包好”!驰援武汉近30天,有位杭州医生多了这样一个口头禅……

“包好,包好,阿姨,您的病我很确定会好起来!”王剑荣查房的时候经常这么说。阿姨大伯们听了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连声说“谢谢,谢谢!”听起来仿佛是某些江湖游医说的话,在王剑荣看来这是深思熟虑过的。首先他对病人的情况足够了解,他也能够预测到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并已经准备好预案。

王剑荣说,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在治病的同时,学会人文关怀。尤其面对武汉人民,除了看病还需要给他们鼓劲。

驰援手记 |“包好,包好”!驰援武汉近30天,有位杭州医生多了这样一个口头禅……

16床的大伯:“王医师,你又来啦。”29床的阿姨说:“你们来了,我们全家终于有救了!”王剑荣的眼睛瞬间湿润:“对不起,我们来得不够及时,让你们受苦了!你们肯定会好起来的!”

王剑荣的妻子——朱晓琳,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科的工作人员。作为医务工作者她特别理解丈夫的决定,但是王剑荣还是有顾虑的,出发前他叮嘱晓琳暂时不要告诉他的母亲和哥哥。长兄如父,母亲更是视小儿子如掌中宝。在王剑荣到达武汉后,这个秘密终于没瞒住。哥哥嫂嫂怪晓琳怎么不劝着,母亲更是不能提起剑荣两个字。王剑荣说,自己最亏欠的是家人,尤其是妻子,让她承担了太多。

驰援手记 |“包好,包好”!驰援武汉近30天,有位杭州医生多了这样一个口头禅……

到武汉的第18天,郑永科、章富莲和王剑荣三位市一医院集团重症科医护第一次“聚首”。一见面,章富莲就对王剑荣说:“我知道你这次一定会来的。”因为多年的同事,她深深知道王剑荣不仅有重症人的技术,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而来。

王剑荣说,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国家给了我们“知”,我们报之以“行”,不愧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