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本週新片寥寥,除了剛上映4天的《巴霍巴利王2:終結》外,都不足矣衝擊《後來的我們》榜首的位置。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這種一沉不變的格局多少有點無趣,還是更期待下週《復仇者聯盟3》的強勢來襲。

趁著院線空窗期,娛小妹(ID:baoyu_18)就跟大家聊一下最近火爆票圈的《昆池巖》,這部號稱韓國十年來最恐怖的電影。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娛小妹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最近一年裡,沒被引進的國外電影,熱度最高的幾乎都是小成本製作的恐怖片。

從去年的《小丑回魂》、《逃出絕命鎮》和《忌日快樂》,再到這次在韓國掀起“爆米花雨”的《昆池巖》,都是這類恐怖元素突出的類型片,大家似乎對這種未知的恐懼充滿了熱情。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其實這種現象很好解釋,

首先恐怖片在熟人之間很容易引起話題度,再次恐怖片會刺激人體荷爾蒙的分泌,這和愛情幾乎是同理的。

所以我們通常都會覺得異性之間約會最好選擇愛情片或恐怖片,尤其是後者,由於驚嚇緊張害怕引起的心跳加速很容易被混淆成對身邊異性的心動。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這在心理學上被叫做“吊橋效應”,這也許就是恐怖片愛好者會喜歡這種良性自虐的解壓方式的原因吧。

雖然娛小妹看過的恐怖片不少,什麼貞子、伽椰子等等亞洲這些排得上號的恐怖系列幾乎打了個通關。

但我完全不是一個恐怖片愛好者,而且對這些刺激身體應激反應,再配合上詭異的BGM刻意營造出來略感不適的環境氛圍很無感。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但與以往不同,這部只有11億韓元摺合人民幣僅650萬的小成本電影,真的是把娛小妹嚇到了。

至少在影片最後的劇情上,完全被它的恐怖設計吊打了一回,現在回想一下那個帶著黑瞳的女鬼對著屏幕做“B-box”的畫面,大腿上的抓痕就會隱隱作痛。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但是,娛小妹是出了名的“不信邪”,今天就試圖來分析一下,《昆池巖》到底恐怖在哪?

《昆池巖》是一部有著絕對真實背景做背書的恐怖電影。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早在日本軍佔領時期,昆池巖所在的原址被建造成了監獄,執行死刑的犯人和被屠殺的俘虜多到令人髮指,最後為了掩蓋住地下的屍體,就建造了影片中呈現的建築。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日軍撤退之後,這裡被改造成當時韓國首屈一指的精神病院,只是好景不長,所有光鮮的頭銜都被頻發的命案所詛咒。

1979年,這裡發生過42名患者集體自殺事件,隨後又被爆出虐待病人和做人體實驗的院長也跟著上吊自盡,這讓本就撲朔的真相變得更加神秘。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在此之後,種種稀奇古怪的神鬼怪談在坊間傳開,但因為改造這裡需要高昂的費用,所以一直荒廢至今,後來,

這裡被熱鬧不嫌事大的CNN評選為世界上七大毛骨悚然的禁地之首,昆池巖在韓國從此聲名鵲起。

而影片導演對真實的背景似乎有一種執念,片中的7位新人演員全部使用真名來飾演角色,所以片中形象幾乎就是演員的本色出演。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甚至為了追求更真實的效果,演員們在進入精神病院內部後,除了身上的設備和3處在劇情中被架設好的固定機位外,再沒有第三方鏡頭的引入。

這種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女巫布萊爾》中驚豔亮相後,就越發的被恐怖類型片的導演所青睞,《鬼影實錄》、《致命錄像帶》,甚至我們國內一時名聲大噪的《中邪》都是採用這種第一人稱視角的方式。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只不過相較於僅有6W製作費用的《中邪》中那“手搖搖搖搖”的鏡頭,《昆池巖》使用的GoPro和手持DV再配合上身前的固定雲臺,在最後成片質量上明顯要高出很多。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第一人稱視角除了具有直播的形式感外,也會大大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這種視角天然具有主觀侷限性,鏡頭所能捕獲的範圍就是觀眾的視覺範圍,而隨著鏡頭的轉動一點點探索未知區域時,你會事先認定會有嚇人的一幕隱藏在某處。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所以整個過程就會一直提心吊膽,這種緊張感就是恐怖片最好的前戲。

而《昆巖池》採用的是前後雙鏡頭的配置,這就讓觀眾不僅可以看到主觀視角,同時還能觀察到演員的面部表情。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從開始的歡聲笑語到最後的面容扭曲,這種心理防線逐漸土崩瓦解的崩潰過程會牽引著觀眾一起做出相應的心理映射。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再加上魚眼視角帶來的面部輕微畸變,使得每一個表情都極度誇張可怖,而影片中最嚇人的黑瞳“B-BOX”女鬼,就是充分利用這點,造成視覺上的嚴重不適,以此來達到恐怖的目的。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不過,只是鏡頭的視角侷限還遠遠不夠,《昆池巖》刻意使用窄角的束狀手電作為照明光源,使得除了著光點外的區域都是一水的漆黑,這就間接縮減了可視範圍。

而人作為一種視覺動物,被剝離視覺後看不見的地方就成了未知,這時黑暗就是絕佳的恐怖元素。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貧瘠的光線、強烈的喘息再加上第一人稱的視角,這種滿是恐怖元素堆砌的臨場感會讓觀眾本能的瞳孔放大屏住呼吸,而全神貫注的狀態也是最容易受到驚嚇的。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如果這時突然有人拍你一下,相信你立馬就會鬼哭狼嚎的一通亂叫,這種“整蠱盒子”似的手法通常出現在傳統的恐怖片中,但《昆池巖》採用的方式卻更為含蓄。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片中的鬼怪似乎異常 “害羞”,只有最後”背靠背“的女鬼稍露真容,其餘都是保持若隱若現的神秘,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狠辣。

而這群“鬼怪”似乎對於前戲完全無感,從來沒有廢話,就是簡單粗暴的“撲面而來”,至於那些殺人動機和怨念的由來,除了開頭時演員的口述和探險時發現的報紙新聞之外,便再無其他解釋。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這種充分留白是現代恐怖片中很高級的手法,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幾乎是一種本能,我們天生牴觸黑暗也是源於視覺剝奪之後不可掌控的慌亂。

而傳統恐怖片,無論港產還是日系,幾乎都喜歡在片尾處對鬼怪的背景加以介紹。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如果趕上一個生前身世悽慘故事感人的傢伙,甚至都會對它生出一絲絲的同情與憐憫,無形中就解釋了未知,從而消弭了恐怖。

其實真正的恐怖,往往沒有謎底。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很多短小精悍的恐怖故事大多都具備極大的可猜測性,而《昆池巖》結尾處從99W直播觀看人數突然驟減至幾百人的畫面,到底是吃瓜群眾的作鳥獸散還是無法解釋的怪力鬼神,就屬於這類範疇的細思極恐了。

說了這麼多,

《昆池巖》也依舊存在很多缺點。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比如前半小時除了組建團隊和說明出行的目的外,其餘劇情都在吃喝玩樂,做著與劇情毫不相干的事情,對於每個人物的性格刻畫在最後一面倒的絕殺上也沒有絲毫的卵用。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不過,作為一部恐怖片嚇人才是最基本的素質,從這點上來講最後的半小時可以算是可圈可點,畢竟我們看恐怖片追求的不就是這種從頭涼到腳趾的毛骨悚然嘛。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當年製作《午夜兇鈴》的OZ公司已經倒閉,導演中田秀夫也淪為末流,中國礙於審查制度的限制,恐怖題材也徹底痿了,好不容易蹦出個火中取栗的《中邪》,還因為宣傳不當被要求緊急撤檔。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而被亞洲鬼怪制霸的歐美反而成了後起之秀,《招魂》、《安娜貝爾》、《修女》,還有最近要上映的《寂靜之地》,都是一副要打造恐怖宇宙的架勢。

在這種毗鄰死局的態勢下,《昆池巖》的出現算是為以神秘著稱的東方文明挽回些許顏面。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不過這畢竟只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讓人唏噓的還是一枝獨秀下的兔死狐悲,好了,言盡於此。

最後娛小妹建議,如果時間有限,可以看完人員介紹和出行目的後直接快進到在昆池巖附近搭帳篷的部分,對觀影沒有任何影響,要是想看又怕一個人的長夜漫漫,那麼B站的彈幕護體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家量力而行,觀影愉快。

誰說“含蓄”的鬼不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