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本周新片寥寥,除了刚上映4天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外,都不足矣冲击《后来的我们》榜首的位置。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这种一沉不变的格局多少有点无趣,还是更期待下周《复仇者联盟3》的强势来袭。

趁着院线空窗期,娱小妹(ID:baoyu_18)就跟大家聊一下最近火爆票圈的《昆池岩》,这部号称韩国十年来最恐怖的电影。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娱小妹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最近一年里,没被引进的国外电影,热度最高的几乎都是小成本制作的恐怖片。

从去年的《小丑回魂》、《逃出绝命镇》和《忌日快乐》,再到这次在韩国掀起“爆米花雨”的《昆池岩》,都是这类恐怖元素突出的类型片,大家似乎对这种未知的恐惧充满了热情。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其实这种现象很好解释,

首先恐怖片在熟人之间很容易引起话题度,再次恐怖片会刺激人体荷尔蒙的分泌,这和爱情几乎是同理的。

所以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异性之间约会最好选择爱情片或恐怖片,尤其是后者,由于惊吓紧张害怕引起的心跳加速很容易被混淆成对身边异性的心动。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这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吊桥效应”,这也许就是恐怖片爱好者会喜欢这种良性自虐的解压方式的原因吧。

虽然娱小妹看过的恐怖片不少,什么贞子、伽椰子等等亚洲这些排得上号的恐怖系列几乎打了个通关。

但我完全不是一个恐怖片爱好者,而且对这些刺激身体应激反应,再配合上诡异的BGM刻意营造出来略感不适的环境氛围很无感。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但与以往不同,这部只有11亿韩元折合人民币仅650万的小成本电影,真的是把娱小妹吓到了。

至少在影片最后的剧情上,完全被它的恐怖设计吊打了一回,现在回想一下那个带着黑瞳的女鬼对着屏幕做“B-box”的画面,大腿上的抓痕就会隐隐作痛。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但是,娱小妹是出了名的“不信邪”,今天就试图来分析一下,《昆池岩》到底恐怖在哪?

《昆池岩》是一部有着绝对真实背景做背书的恐怖电影。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早在日本军占领时期,昆池岩所在的原址被建造成了监狱,执行死刑的犯人和被屠杀的俘虏多到令人发指,最后为了掩盖住地下的尸体,就建造了影片中呈现的建筑。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日军撤退之后,这里被改造成当时韩国首屈一指的精神病院,只是好景不长,所有光鲜的头衔都被频发的命案所诅咒。

1979年,这里发生过42名患者集体自杀事件,随后又被爆出虐待病人和做人体实验的院长也跟着上吊自尽,这让本就扑朔的真相变得更加神秘。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在此之后,种种稀奇古怪的神鬼怪谈在坊间传开,但因为改造这里需要高昂的费用,所以一直荒废至今,后来,

这里被热闹不嫌事大的CNN评选为世界上七大毛骨悚然的禁地之首,昆池岩在韩国从此声名鹊起。

而影片导演对真实的背景似乎有一种执念,片中的7位新人演员全部使用真名来饰演角色,所以片中形象几乎就是演员的本色出演。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甚至为了追求更真实的效果,演员们在进入精神病院内部后,除了身上的设备和3处在剧情中被架设好的固定机位外,再没有第三方镜头的引入。

这种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女巫布莱尔》中惊艳亮相后,就越发的被恐怖类型片的导演所青睐,《鬼影实录》、《致命录像带》,甚至我们国内一时名声大噪的《中邪》都是采用这种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只不过相较于仅有6W制作费用的《中邪》中那“手摇摇摇摇”的镜头,《昆池岩》使用的GoPro和手持DV再配合上身前的固定云台,在最后成片质量上明显要高出很多。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第一人称视角除了具有直播的形式感外,也会大大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这种视角天然具有主观局限性,镜头所能捕获的范围就是观众的视觉范围,而随着镜头的转动一点点探索未知区域时,你会事先认定会有吓人的一幕隐藏在某处。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所以整个过程就会一直提心吊胆,这种紧张感就是恐怖片最好的前戏。

而《昆岩池》采用的是前后双镜头的配置,这就让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主观视角,同时还能观察到演员的面部表情。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从开始的欢声笑语到最后的面容扭曲,这种心理防线逐渐土崩瓦解的崩溃过程会牵引着观众一起做出相应的心理映射。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再加上鱼眼视角带来的面部轻微畸变,使得每一个表情都极度夸张可怖,而影片中最吓人的黑瞳“B-BOX”女鬼,就是充分利用这点,造成视觉上的严重不适,以此来达到恐怖的目的。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不过,只是镜头的视角局限还远远不够,《昆池岩》刻意使用窄角的束状手电作为照明光源,使得除了着光点外的区域都是一水的漆黑,这就间接缩减了可视范围。

而人作为一种视觉动物,被剥离视觉后看不见的地方就成了未知,这时黑暗就是绝佳的恐怖元素。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贫瘠的光线、强烈的喘息再加上第一人称的视角,这种满是恐怖元素堆砌的临场感会让观众本能的瞳孔放大屏住呼吸,而全神贯注的状态也是最容易受到惊吓的。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如果这时突然有人拍你一下,相信你立马就会鬼哭狼嚎的一通乱叫,这种“整蛊盒子”似的手法通常出现在传统的恐怖片中,但《昆池岩》采用的方式却更为含蓄。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片中的鬼怪似乎异常 “害羞”,只有最后”背靠背“的女鬼稍露真容,其余都是保持若隐若现的神秘,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狠辣。

而这群“鬼怪”似乎对于前戏完全无感,从来没有废话,就是简单粗暴的“扑面而来”,至于那些杀人动机和怨念的由来,除了开头时演员的口述和探险时发现的报纸新闻之外,便再无其他解释。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这种充分留白是现代恐怖片中很高级的手法,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几乎是一种本能,我们天生抵触黑暗也是源于视觉剥夺之后不可掌控的慌乱。

而传统恐怖片,无论港产还是日系,几乎都喜欢在片尾处对鬼怪的背景加以介绍。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如果赶上一个生前身世凄惨故事感人的家伙,甚至都会对它生出一丝丝的同情与怜悯,无形中就解释了未知,从而消弭了恐怖。

其实真正的恐怖,往往没有谜底。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很多短小精悍的恐怖故事大多都具备极大的可猜测性,而《昆池岩》结尾处从99W直播观看人数突然骤减至几百人的画面,到底是吃瓜群众的作鸟兽散还是无法解释的怪力鬼神,就属于这类范畴的细思极恐了。

说了这么多,

《昆池岩》也依旧存在很多缺点。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比如前半小时除了组建团队和说明出行的目的外,其余剧情都在吃喝玩乐,做着与剧情毫不相干的事情,对于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在最后一面倒的绝杀上也没有丝毫的卵用。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不过,作为一部恐怖片吓人才是最基本的素质,从这点上来讲最后的半小时可以算是可圈可点,毕竟我们看恐怖片追求的不就是这种从头凉到脚趾的毛骨悚然嘛。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当年制作《午夜凶铃》的OZ公司已经倒闭,导演中田秀夫也沦为末流,中国碍于审查制度的限制,恐怖题材也彻底痿了,好不容易蹦出个火中取栗的《中邪》,还因为宣传不当被要求紧急撤档。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而被亚洲鬼怪制霸的欧美反而成了后起之秀,《招魂》、《安娜贝尔》、《修女》,还有最近要上映的《寂静之地》,都是一副要打造恐怖宇宙的架势。

在这种毗邻死局的态势下,《昆池岩》的出现算是为以神秘著称的东方文明挽回些许颜面。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不过这毕竟只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让人唏嘘的还是一枝独秀下的兔死狐悲,好了,言尽于此。

最后娱小妹建议,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看完人员介绍和出行目的后直接快进到在昆池岩附近搭帐篷的部分,对观影没有任何影响,要是想看又怕一个人的长夜漫漫,那么B站的弹幕护体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量力而行,观影愉快。

谁说“含蓄”的鬼不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