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只要艺考时间一到,媒体上尤其是新媒体上又开始莫名出现以 “最美艺考生”为标题的新闻,或是用参加艺考的已经成名的小花、小生,去吸引镜头前观众或读者的关注。艺考考场被描述成了一场类似选美赛场,似乎颜值成为艺考第一生产力。殊不知,这仅仅是媒体为获得关注度曲解艺考误导读者而设计的“版面秀”。
真相则是,国内每年本科、专科艺术类大学招考人数约50万左右,参加艺考的人数约100万之多,换言之,每年艺考季关乎着百万人的命运走向。特别需要要明确的一点是,编导专业艺考生不只是报考中北京电影学院、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这些声名显赫的知名大学的导演系或编导系,还包含表演、设计、音乐、舞蹈、播音等多种专业。有些考生颜值并不很高,但他们为了参加艺考需要准备更长时间,不仅艰苦训练,还要有对应的专业潜质或天赋。北京影向编导艺考教育培训机构吴峯老师指出,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考生漂亮与否这一浅薄的层面,作为每年一个重要的关键节点,艺考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像对待普通高考一样得到有效关注,甚至更为重视才合理,因为今天参加艺考的学生将来有可能就是代表中国文化艺术最高水平的名家大咖。
如此事关艺术未来发展的考试,自然不容过度娱乐化。然而在2019年刚刚开始报名,就出了“事故”----- “艺术升”事件让人十分胆战心惊。承载着几十万美术艺考生希望,把持着各大美术院校线上报名通道,一年收入数亿元人民币的“艺术升”,却连基本的稳定的系统构架都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流量过大而导致系统崩溃。艺考难度之大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是报名系统不能也设计成“独木桥”!十几年寒窗仅仅因为崩溃的系统而面临无名可报的困境,这样的责任谁能担得起?
未来从事艺术创作职业一定要有天赋,所以艺考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挖掘那些有天赋的考生,让他们所拥有的才华不至于浪费。对此,艺考培训机构的出现,在素质教育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能够满足各专业广大艺考生需求。为具有艺术天赋的考生提供高效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它的有效作用。然而有些机构却仅为赚取考生的钱,把本应属于个性素质类的艺术培训变成与文化课一样的应试培训,无论考生条件有无,天分多寡,在程序化模式化的应试教育下都能被培训机构伪装成有天赋的“模仿秀”。众所周知,艺考仅仅是从事艺术学习、创作的第一道门槛,或许你侥幸通关,那在日后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怎么办?影向的吴峯老师说,艺术最强调个性、独特创造,如果没有潜质没有天赋又如何能有创意、创新,过了艺考关也过不了职业人生那一关,否则误入歧途后留给自己的反而是更长久的痛楚。当下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的考试,已经针对这种艺考应试培训制定了有效对策,有了更多强调个性、独立及创造性的考题。这样的做法虽然无情淘汰了许多人,但也是对这些落榜生的人生负起最基本的责任,让他们有更多可能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从事艺术创作,艺德同样是不能绕开的话题。如今,艺考院校在招生中强调专业的同时,是否也要强调对考生品德的基本考察呢?今天整个艺术行业出现的种种弊病,正是因为某些从业者眼睛里只关注资本,只相信金钱的力量,忘了自身上应该承担的艺术建设的社会责任。明星片酬畸高,影视作品质量却江流日下,不仅普通观众看不到好的艺术作品,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许多艺术行业的“常青树”都是能够坚守艺德的从业者,今天艺术大学强调艺德,也是为了将来学生的艺术道路能够走得更健康更长远。
近些年来,艺术院校提高入门门槛,文化课要求的成绩越来越高,将一部分考生拒之门外。放眼长远,这对于艺术教育及艺术行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艺术创作或从业者,可以先不谈能使其作品艺术创意更为高远,最起码会避免因为常识缺少所出现的低级错误。比如去年开始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貌似颇有文化感的台词却有许多令人无语的低级错误,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她恃宠不骄”“就听过一些耳闻”......这些就连初中生都能分辨出的病词错句,在剧中举目皆是。其实,这类似尴尬并非个案,影视作品出现文化错误的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古装历史剧在服装、道具、台词、年代上经常出现致命硬伤。多年从事编导艺考培训教学的吴老师就这个问题认为,好的影视作品要用的表演、优秀的故事吸引观众,众多低级错误会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甚至使其他部门的辛劳工作也付之东流。在艺考选拔中对文化课的重视,也是真正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对于某些媒体所培养的众多“吃瓜群众”来说,艺考只需围观看个热闹就可以了,但与艺考相关联的组织或教育者还是应该更加严谨、科学,这不仅能为社会艺术文化建设的“高峰”奠定基础,也关乎着中国未来艺术事业的文化艺术形象。【作者系北京影向编导艺考教育机构助理教员】
閱讀更多 影向編導藝考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