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聊城寿张县张家庄百忍堂遗址

聊城寿张县张家庄百忍堂遗址

百忍堂里面的木雕

聊城寿张县张家庄百忍堂遗址

百忍堂遗址

据史书记载唐朝郓州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百忍堂”在原山东寿张县张家庄,现为河南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公修身养性,以忍养和,以和养贵,人生处事百般忍。百忍治家,和睦共处,团结友爱,乐以助人,尊老爱幼,公平待人,忠厚传家,至成“九世同堂”的佳话。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岳路经郓州亲临其家,问及九世同堂的经验,时年八十八岁的张公艺,让人辅纸端墨,一口气写下了九十九个“忍”字,并在尾部写了: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受到唐高宗的赞誉,并赐匾、赠绸缎。族人便整理了《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的“百忍歌.歌百忍”广传于世,明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

《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鳞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嫌帛。

张公艺十二岁顶门立户,主持家政。至张公艺主持家政时已经九世没有分家,故称“九代同居”。

张公艺,北齐承光二年(公元578年)出生于寿张县,卒于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享年九十九岁,一生中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代。说起张公艺其人,一辈子没有入仕为官,也没有什么功名头衔,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可他自幼年就聪明好学,公道忍让,孝父尊长,和睦邻里,颇得家人和村人的赞誉与好评。他十二岁顶门立户,主持家政。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张家形成了一个九代同居的大家庭。据《张氏族谱》记载:“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堂、制典则,设条教以诫子孙;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风,缺一不食。”一个九百人的大家庭,和睦礼让,恭顺孝慈,令行禁止,繁荣昌盛,不能不说是一方名门望族了,也不能不得到四方亲邻的一致称颂和效仿。张公艺治家有方、九代同居的故事很快成为一方美谈,传遍了乡村城镇,也传到了朝廷之内。

东晋时期,张公艺尚未出世,其家已经成为一大望族。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宝元年(公元550年),亲书“雍睦海宗”金匾,并派东安王前去拜访。

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圣渝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其匾题词曰“孝友可师”。这年,张公艺刚满十二岁,张公艺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务的是张公艺的父亲张兴。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位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唐壬,唐王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 60米,宽6米,高7米。始建于唐贞观九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后来此桥被称作“访贤桥”或“古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

聊城寿张县张家庄百忍堂遗址

百忍可风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聊城寿张县张家庄百忍堂遗址

清代瓷瓶“九世同堂”

另据传,张公艺带领高宗参观了他的家庭。家中有共同吃饭的食堂,听鼓声集体吃饭;有做衣服的房子,全家人的衣服、鞋袜统一制作、统一领取;全家的孩子统一管教,有出门探亲的妇女无论谁家的孩子,抱起一个就走。高宗为他全家和睦,又十分义气,赞不绝口。张公艺说:“我家不光人义气,就连我家养的狗也与别家不同。”他又带领高宗参观了他喂狗的地方。全家一百只狗,有一条不到,其余九十九条全都等着不吃食,只到等齐才吃。看后,高宗十分吃惊。最后,高宗想试试张公艺当家的本领,就递给他两个梨,看他怎样处理。张公艺便叫家人用石臼捣碎,然后放在水缸里,让全家人都尝到了御赐梨的滋味。

后来,高宗又来过寿张张公艺的家,他告诉张公艺:“你家这种办法很好,应该让各地的家庭向你家学习效仿,以淳民风,以正国风。”于是就把这个家庭拆迁到十九个地方。九百人大户的团结和睦之局被分拆开来,九百人大户的繁荣昌盛之局不复存在,高宗从此再也不怕张公艺造反了。

相传张公艺作《百忍歌》为家训,其中有些句子,很值得令人效法:“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唐伯虎将其发扬光大,亦作《百忍歌》:“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而羞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

张公艺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