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基礎學科,也是最難在短時間內提分的重點學科。若不小學階段打好語文基礎,上了初、高中想回頭補好語文,就難上加難了!
當下,語文越來越重要!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追根溯源,抓住語文的“根”,再順著“根”有的放矢,該澆水就澆水,該施肥就施肥!
1
語文的“根”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的教育經典論述中對此早有明確闡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裡”。
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更為明確、直接地表述:“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
當下語文教育乃至中國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在丟失了讀書之“根”上來找到原因。
讀書之於語文教育,就如同樹根之於枝葉,源泉之於河流,地基之於大廈,血脈之於軀體,靈魂之於生命。語文教育的“根”丟了,語文教育就難免百病叢生、久治不愈了。
小學6年+初中3年,上千多個課時,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圍著十幾本教科書,百多篇課文,從早學到晚,經冬復歷春。教來教去,語文被教成了一根風乾的黃瓜,乾癟醜陋,食之無味。
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畫地為牢,讓數以億計的學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和體力封閉在極其有限的應考知識上。
追根探源,主要還是丟失了讀書這個語文教育的“根本”。
2
“教科書”是不是“書”?
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的學生一天到晚手不釋卷地捧著書在讀,怎麼說是丟了“根”呢?難道教材不是“書”嗎?“教科書”是不是“書”?兩者能不能畫等號?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科書”是什麼,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也就是說,教科書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讀寫的範本、模本。
而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書”,則是指那些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心靈”的書(林語堂語)。這些“書”和“教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教科書並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語文並不等於語文課本。所以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其重要途徑就是讀書。相對於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去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把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世界。
3
培養閱讀興趣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下面談談我們對“文學經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關於“文學”。在給學生推薦讀物時,我們是以文學為主,兼顧其他方面的書籍。
傳統文化精華方面,先後推薦了《論語》《莊子》以及古詩百首、對聯百副等,利用早讀時間去讀去背;
歷史方面,先後推薦《大秦帝國》《左宗棠》等;
哲學方面,推薦“老莊”、王陽明、周國平等;
經濟方面,推薦《現代化的陷阱》《獵殺中國龍》等;
社會學方面,推薦《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等;
軍事方面,推薦《長征》《解放戰爭》等;
心理學方面,推薦畢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
我們讓學生讀書,並非為培養作家,而是著眼於增加人文積澱,提升語文綜合能力,進而獲得全面、均衡的發展。所以在給學生推薦的讀物範圍較廣,不限於文學作品。
其次,關於“經典名著”。以“經典”為主,因為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但還要兼顧其他優秀作品,因為讀書活動能否開展起來,培養興趣是第一位的。在培養興趣方面,讀物選得是否妥當至關重要。
古今中外堪稱經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煙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難,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來都有相當困難。如果上來就給孩子推薦這類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會嗆水,進而產生畏難排斥心理,從此拒絕讀書。
有時學生走近經典要有一個由淺而深、由低而高的漸進過程,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去給學生搭一個臺階。比如,為了讓孩子走近《老子》,先讓孩子讀蔡志忠的漫畫《老子說》;為了讓孩子走近《傳習錄》,先把《明朝一哥王陽明》推薦給他們……待產生強烈的興趣後,孩子們就會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薦一本書之後,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徑直走進去,完全自主地去讀,無拘無束地去讀,輕輕鬆鬆地去讀。這樣堅持下來,興趣就會自然產生。興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讀書爆發力就會產生,他們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和讀寫能力都會獲得令人難以置信地提高。
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讀書的大敵。讀書是慢功,習慣和興趣的培養都需時日。但只要持之以恆,讀著讀著,難以想象的奇蹟就會發生,所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
以閱讀帶動寫作,以寫作深化閱讀
讀寫結合是我們的一貫做法。每週一篇的讀書筆記,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長短不限,內容不限,寫法不限,只讓真情實感從心底流出。
隨後,老師從學生的讀書筆記中發現亮點,選出範文,在講評中真誠讚美,熱情鼓勵,順便做一點讀寫指導。
5
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老師和學校應該怎麼做?
名著閱讀活動開展得如何,老師是關鍵,語文教師決定著語文教育。因此,要引導學生閱讀,老師自己首先要閱讀,不僅要進行職業閱讀,還要對文史哲、時政、經濟、社會、心理等領域廣有涉獵,以不斷充實智庫、裨補精神。
除了老師的因素外,
學校也應該起好帶領作用。2010年,某位老師在人大附中連續教了8年高三後,空降到初一,去引領孩子開展名著閱讀。
孰料幾個月後,家長的告狀信鋪天蓋地飛到校長手裡,家長們眾口一詞:既然中考只考上千個詞語、十幾首詩、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師為什麼要領著孩子們去讀名著?如果孩子因為讀書使中考受到影響,沒能升入重點高中,這個責任誰來負?聲聲質問,咄咄逼人。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召開了家長會。在會上,校長給家長講了很多讀書的道理,還宣讀了《就讀書問題寫給家長的信》,最終風波止息,名著閱讀活動才得以堅持下來。
可見,在關鍵時刻如果沒有學校領導的支持,開展名著閱讀活動會舉步維艱。
6
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習慣,家長如何打好“配合戰”?
有句話常掛在我們嘴邊:家庭教育勝過學校教育,勝過社會教育。這說的不僅僅是家庭對孩子性格和品質的教育,更是學習習慣和能力的教育。
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習慣方面,家長必須與老師打好配合戰!否則,老師再怎麼努力,都有可能出現“獨木難支”的情形——孩子在學校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一點閱讀興趣,隨時可能就被家裡糟糕的讀書氛圍給抹殺了。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我們認為,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越早越好!所以,我們給出的以下建議,更適合孩子處於小學階段甚至更早階段的家長!一起來看:
鼓勵孩子讀書
01
讀書,如交益友,在孩子迷茫時給他們指引前進的道路,在困惑時解疑答惑,並提升孩子自身的素質與修養。
家長在鼓勵孩子讀書時要有耐心,不要著急督促,可以多講一些文人墨客讀書的勵志故事和趣事,讓孩子受其影響,愛上讀書。
尊重孩子的閱讀習慣
02
有的孩子拿著書本到處跑,跑到哪兒就在哪兒看,沙發上、床上、地板上,甚至連衛生間都變成了孩子的閱讀之地;還有的孩子喜歡把很多書放在一起,一會兒看看這本,一會兒翻翻另一本......
6歲以下的兒童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要尊重孩子獨特的閱讀方式,可以適當規勸,但不要強制孩子改變,否則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從此不喜歡讀書了。
允許孩子“玩”書
03
孩子的閱讀興趣,往往是從愛上玩書開始的。
小編有一個朋友說:“我小時候撕的書,可能比你們看的書都要多出好幾倍!”這位朋友高考語文140分。
很多小孩子喜歡扔書、咬書、在書上亂塗亂畫,甚至把書撕下來折飛機......但是這恰恰是孩子愛書的表現。
家長千萬不要制止孩子“玩”書,孩子喜歡“玩”書說明他在書中尋找到了樂趣,通過動手來探索書中未知的世界,同樣在進步。
如果家長覺得把書毀壞了太可惜,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油皮裝訂的書籍,或者把過期的雜誌和報紙給孩子玩。
讓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
04
在孩子啟蒙時期沒必要規定孩子讀什麼書,只要不是違法或不健康的書籍都可以讓孩子盡情閱讀。
另外,家長在給孩子買書時不必太看重分齡書目,年齡尚小的孩子興趣愛好不固定,可以多選擇幾類,讓孩子自由選擇,畢竟建立孩子的閱讀興趣才是第一位的。
不要總考問孩子
05
很多家長閒著沒事就愛考問孩子:你知道飛機是怎麼飛起來的嗎?美國有多遠?恐龍真的存在嗎?恐怕很多問題家長自己都不知道吧。
如果孩子回答對了,會獲得家長的誇讚;但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內心就會很沮喪,從而對讀書喪失自信心和興趣。
讀書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懂得很多,帶很強的目的性去讀書,可能不會有明顯的提升。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孩子才能放鬆閱讀,真正愛上讀書。
聆聽孩子“講故事”
06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經歷:孩子一邊看書,一邊嘴裡嘟囔著,大人卻聽不懂孩子到底說的什麼。其實,孩子並不是“胡言亂語”,而是在“講故事”,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來告訴周圍的人他們在書中獲取的信息。
這時候,
家長不要打斷孩子,要仔細聆聽孩子講的故事,並能作出回應和鼓勵。陪孩子讀書
07
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家長“身教”更重要。
家長要喜歡閱讀、經常閱讀,在家中營造出全家閱讀的氛圍,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便養成讀書的習慣。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能無意識地模仿著父母的言行舉止和讀書習慣。
興趣是培養的,而不是強迫灌輸的。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們,與孩子共同成長,用實際行動影響孩子吧!
朱永新先生這樣說過: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閱讀更多 恰好同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