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成都青白江:從“產城人”到“人城產”到底改變了什麼?

成都青白江:從“產城人”到“人城產”到底改變了什麼?

早上起床用餐,送孩子上學,再到位於歐洲產業城的公司上班;下班後,散步回家,然後與家人共享溫馨時光。這種曾經在城市司空見慣、在農村卻是一種奢望的場景,如今也成為我區農村居民蘭義芳每天的日常。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產業功能區的規劃建設。

2017年7月,成都在產業發展大會上作出“統籌佈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的決策部署,並在全國率先提出“人城產”理念。按照產業先導、職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學的原則,統籌佈局建設66個產業新城,重構城市發展方式,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我區當時共有2個功能區納入其中,分別是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和成都市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今年4月,全市功能區重新進行了調整,我區歐洲產業城作為新增被列入了其範疇。兩年來,我區始終堅持推動“產城人”向“人城產”發展邏輯轉變,堅持“產業功能區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區”的理念,積極塑造未來城市新形態。

促就業

破解“大城市”病和毗河南北二元結構

現年34歲的蘭義芳是清泉鎮花園村人,之前一直在外務工。“從未想到我們這個靠山吃山的偏遠鄉鎮還能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就可以掙錢養家!”今年,她在歐洲產業城的成都埃爾法焊割設備有限公司找到了合適的崗位,收入穩定,從此告別了漂泊的生活。

“幸福來得太突然。現在我和媳婦都在這裡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家五口能夠天天在一起了,不焦不愁,就盼著安置新房早點修好!” 與蘭義芳一樣,實現回鄉就近就業的還有在我區歐洲產業城華鼎國聯上班的清泉鎮秧田村村民王文根。

一直以來,青白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毗河以北地區,城市空間、環境承載已日趨飽和,毗河南北城鄉二元結構較為突出。身居毗河以南的村民,想要常伴親人身側,唯以務農為生;若想要讓家人生活得更好,則不得不進城務工。

“在外奔波了那麼多年,早就累了;但現實所迫,很難兩全。”王文根的感慨也是很多人的無奈。

多年來,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發展的不均衡、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的不均衡,讓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大城市。進去的人身心俱疲,城市也因人口的不斷激增,造成交通擁堵、環境汙染、房價高、入托難、就醫難等問題,“大城市病”逐漸顯現。

“生活在大城市還有多少幸福感?”為著力破解這樣的“大城市病”,成都市提出建設產業功能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為成都永續發展提供空間載體。

在這一發展思路下,我區緊抓“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省、市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歐洲產業城和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建設。

產業功能區的發展讓很多本地人看到了希望,紛紛辭掉之前的工作,回到青白江。“就拿我們歐洲產業城來說,先後組織了20餘次招聘會,幫助解決就業800餘人。”區歐管委相關負責人說,2017年10月,我區跨過毗河,在清泉鎮規劃建設了歐洲產業城。一座產業新城拔地而起,也為本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明方向

產業定位更加精準,吸引一大批高新技術人才

三個產業功能區都有自身的準確定位和主導產業。

其中,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突出以通道帶貿易、以貿易聚產業,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保稅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歐洲產業城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中歐班列,突出適鐵適歐、“兩頭在外”特色,打造臨港智能製造產業聚集區;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則突出研發創新、銷售結算等總部功能,打造全國一流的先進材料研發中心、老工業基地轉型示範區。

隨著產業功能區的發展,不僅留住了本地勞動力,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地高新技術人才的到來。

在華鼎國聯四川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副總裁袁定凱看來,歐洲產業城佔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2017年,他離開曾經生活的城市,舉家搬遷到青白江。“選擇到華鼎國聯,就是希望能構建新能源動力電池全產業鏈;而歐洲產業城的承載能力非常強大,完全符合我們後期完善產業鏈的空間需求。”

在航空領域有著獨特建樹的我區第一位“蓉城人才綠卡”獲得者陳維賽也對在青白江的發展充滿信心。作為成都巨峰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總監,來到公司後,陳維賽依託國內現有型號需求,將公司打造成為了中國透明件隱身鍍膜設計、製造基地,滿足國防對先進戰機透明件隱身性能的要求,不但可大量裝備國產新型三代、四代飛機,對未來第五代戰機透明件同樣有技術儲備作用,可保障未來數十年國防發展的需要。

位於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內的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材料院),是成都市十大產業研究院之一,以促進先進金屬材料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為目的,以全新材料創新和創業為主攻方向。材料院現有員工100餘人,其中博士18人、碩士47人,已擁有8個研發團隊、1個材料應用技術研究團隊、3個檢測分析團隊、1個科研成果孵化團隊、 20多個科研協作團隊。

“2016年,我收到材料院的邀請,得知要成立特鋼所,為加強國家急需的特種高端金屬材料研發,重點解決卡脖子的核心關鍵金屬材料問題,於是我主動向原公司提出辭呈,來到特鋼所工作,想為國家先進金屬材料產業研究出一份力。”如材料院鄭淮北博士這樣,看中我區發展機遇,立志大展抱負的人還在源源不斷地到來。

三年時間裡,特鋼所以博士為第一負責人開展的科研項目已達20多項,申報了50餘項發明專利,發表了30餘篇論文。

強配套

著力解決產城分離、同質競爭等問題,建人才、就業、居住為一體的產業新城

所謂產業功能區,就是要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吸引集聚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物流等要素高效配置和聚集協作,形成集生產、研發、居住、消費、服務、生態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其根本目的是有效破解傳統園區“重生產發展、輕生活服務”“重項目數量、輕企業協作”“重地理集中、輕產業集聚”等問題,著力解決產城分離、同質競爭、公共服務不配套、基礎設施不專業等現實問題。

產業功能區克服了傳統工業園區產城脫節、職住分離的缺陷。

無疑,“人”是其中的首要因素。

在產業功能區的建設過程中,我區始終堅持“人城產”發展理念,推動“人城境業”和諧統一。

走進位於國際鐵路港的陸港綠道,繡川河猶如一條飄逸靈動的絲帶,一路蜿蜒,別緻的火車造型綠化帶、集裝箱式的小驛站、銅色復古的鐵軌、國際元素的剪影牆,以及沿途設置的蓉歐快鐵國外站點標誌,無不彰顯著濃濃的國際範兒。

綿延20公里的陸港綠道在著力實現鐵路港區物流貿易空間與綠色濱水空間的良性互動外,還通過設置親水平臺、景觀步行道、自行車道、慢步道等,以滿足市民遊客多種休閒方式。下一步陸港綠道沿線將著力打造“歐洲商品購物消費中心”“蓉歐文化藝術交流窗口”“城市品質生活體驗空間”,為市民、遊客和港區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國際化、開放型綠色休閒遊憩空間。

位於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的萬達廣場,是智慧產業城引進的首個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主要圍繞川化集團、攀成鋼騰退及生活配套用地,推進產城融合、配套“一帶一路”產業功能,打造國際化中央商務區,發展總部經濟、商務會展、科技研發、文旅創意、數字經濟五大主導產業,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新經濟為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開放體系。該項目的建設,將有效補齊該功能區城市配套短板。

在非機動車道路上的綠化帶被設置成為倒角,有利於人車安全;人行橫道過長,就設置中分帶,將車和行人完全隔離;此外,港灣式公交站、全園綠化、智慧路燈……在歐洲產業城園區建設中,處處彰顯著“人本”理念。

一個產業新城,不僅要有產業,更要聚人氣。

調規650畝商住用地,建設人才公寓和20萬平米商業綜合體等公服設施;引進華西婦女兒童醫院;開行地鐵專線公交,完成市域鐵路S1、S12可研招標,大力實施大鐵公交化;聚焦產業配套,28萬平方米綜保區標準化廠房基本建成,40萬平方米自貿中心、30餘個“一帶一路”東蓉歐國家館加快建設;引入“我的田園”等休閒度假項目,加快建設社區商業中心和星級酒店;實施榿木河整治,加快東山公園建設……目前,三大產業功能區的人才公寓、醫院、學校、商業、國際社區等配套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秉承產業先導、職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學的原則,加強色彩、天際線、綠化景觀、建築風貌等設計,實現城市與產業時序上同步演進、空間上分區佈局、功能上產城一體,我區正按照“一個產業類別就是一個功能社區”的導向,打造集研發、生產、居住、消費、人文、生態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國際化城市社區。不久的未來,產業新城將逐漸成為人才就業居住的首選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