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黄宗迎:于人有益,于己无损的事,多做无妨。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黄宗迎 南安省新镇满山红保福村人,生于1898年5月20日,于1982年去世。黄宗迎年轻时赴马来西亚创业,历尽艰辛,成就卓著,成立“信”字集团,成为东南亚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工商界知名人士。1956年10月,黄宗迎参加国庆观礼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黄宗迎爱国爱乡,怀着“一腔肝胆存人热,半世风尘为国荣”的报国热情回乡投资发展,先后在中国香港、广东、厦门、泉州等地兴办实业。他以“积德当先、为善最乐”为家风,致力服务社会,热心造福桑梓、兴学育才,先后捐建保福幼儿园、鹏山小学、南安五中、保福村供电站,捐资为家乡造桥、修路、修水库等。

1961年,黄宗迎捐资4万多元建设旧南安五中,并每年资助6000元补助办学经费。因学校迁址,1992年其子黄永奇再次捐资70万元建设“宗迎教学楼”及配套设施,极大改善南安五中办学条件。

捐建学校解决家乡孩子上学难,设立教育助学金奖教助学,修桥铺路助乡亲脱贫致富……爱国华侨黄宗迎在马来西亚打拼成为一代橡胶大王后,不忘回馈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乡亲们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尽心尽力带领和帮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捐建学校解决家乡孩子上学难,设立教育助学金奖教助学,修桥铺路助乡亲脱贫致富……爱国华侨黄宗迎在马来西亚打拼成为一代橡胶大王后,不忘回馈桑梓。只要他能想到的,乡亲们需要的,他都慷慨付出,大力改善村民生活,尽心尽力带领和帮助村民走上“幸福路”。

三代接力建五中

教学楼前,师生敲锣打鼓列队迎接校主,看到莘莘学子有书读,聆听琅琅读书声,白发苍苍的老人顿感欣慰……1975年,黄宗迎回乡首次参观自己捐建的旧南安五中时的情景,至今仍留在许多老五中人的心中。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于省新镇的南安第五中学。

1958年,中国百废待兴,黄宗迎常托好友、时任南安县侨联主席李五香,到省新满山红村保福自然村看看家乡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

“得知村里交通不便,孩子读书困难,如果到金淘上学要翻山越岭,如果去南厅上学路途遥远,想到自己儿时家境清贫,没钱读书,他二话不说,当即汇款回乡,捐建鹏山小学和旧南安五中,解决村里孩子上学难问题。”南安五中原校长黄庆龙介绍说。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于省新镇的南安第五中学。

黄庆龙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人人有书可读、激励孩子勤奋向学,他还设置助学基金,每年资助6000元奖教奖学,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奖励优秀师生。

在教育上,黄宗迎一掷千金、毫不吝惜,但在生活上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叔公三餐都很随便,番薯粥、青菜百吃不厌,吃饭时有饭粒掉在桌上,他会捡起来吃;去饭馆就餐点菜时,他根据人数决定份额,吃完后认真核对,吃剩的菜还要打包带回家。”省新镇侨联主席黄章鹤告诉记者。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位于省新镇满山红村的黄宗迎故居。

君子之泽,历久绵长。他不仅自己躬行慈善,还教育孩子多加行善,捐资助学的善举在三代人中延续。

1992年,其子黄永奇带动家族成员筹集70万元捐建南安五中“宗迎楼”,为教学楼添置教学设施,改善学校条件;黄永奇去世后,黄永奇儿子黄章南以其名义出资140万元,建成永奇教学楼;黄章南担任南安五中校董会董事长后,带头捐资成立校董会基金,改善教学设施、奖教奖学。

“天下为公,这是我祖父及父亲家训之一,在祖父及父亲身上,我学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尽我们的能力去贡献社会,培养人才为国效力,这就是我人生真正要寻求的幸福及快乐的日子。”60多岁的黄章南告诉记者。

半个世纪来,黄宗迎及其家族仅捐给南安五中就超500万元。南安五中有今天的成就,与黄氏家族的贡献密不可分。

架起乡亲“幸福桥”

1975年的一天,保福自然村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沸腾了,许多村民沿着铺满碎石的土路,翘首盼望黄宗迎回乡。

“1959年至1961年,全国粮食短缺,如果不是他定期从马来西亚给我们寄米、寄油、寄钱,分给乡亲们,我们早就饿死了。”谈起过往,84岁的村民尤阿婆眼中噙满了泪水。

尤阿婆告诉记者,当时黄宗迎的资助养活了一大家子,对许多村民而言,他就是“救命恩人”。

“当时村里的孩子如果读到初中以上,便能得到100元作为学费,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一个人一年也就赚100多元。”保福自然村村民黄先生告诉记者。

“虽然身居海外,但他和家乡父老一直保持着联络,父老一有所需,他马上尽己所能进行资助。”采访中,记者跟随黄章鹤来到满山红保福自然村,在山脚下流淌的溪水上方,一座石拱桥连通两岸,成为进出保福村的必经之路。

黄章鹤介绍,这座桥于1970年建设,是黄宗迎为免村民涉水之苦所建,取名“幸福桥”。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黄宗迎在家乡那条溪上,修了一座连通两岸的桥,取名“幸福桥”,希望乡亲过上幸福生活。

在外闯荡半生的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于是捐资修桥铺路,给乡亲们铺出一条大道。

正如他所希望,通过这座桥,村民们“起大厝”、外出“赚大钱”,架起了乡亲们通往希望的“幸福桥”。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捐助,这个南安华侨一家三代造福桑梓

黄宗迎先生为族人建的房子。

他捐资修建茶园,鼓励乡亲通过种茶致富;乡亲碾米要翻山越岭到邻村去,他便捐建碾米厂;乡亲吃水用水困难,他便投钱凿井,修建楼仔水库;村里用电困难,他便捐建供电厂;家里族亲居所简陋,他为他们修缮了6座大厝……一件件、一桩桩,乡亲们需要什么,他都慷慨付出。

“这样的无私奉献,村里人有目共睹,感谢于心。”村民黄阿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