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春秋左传正义》:“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汉服,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美誉的体现。

它影响了汉文化圈乃至亚洲部分民族的服饰。

然而,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却是罕有的丢失了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

在“汉服热”的悄然涌动潮流中,汉服该何去何从呢?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纺织业,逐渐告别披兽皮、树叶的原始、蒙昧时代。后来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史记•五帝本纪》:“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传说黄帝时期发明了服饰,使人们进入了文明时代。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时逐渐完备。

周代后期,冠服制被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自夏商而来,汉服一直作为汉族的衣冠,已具基本形式;经周代的规范制式,到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服由此得名。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此后历代的汉服及服饰制度虽有局部变动,但主要特征不变,均以汉代为衣钵。

汉服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民族的服装相互融合。

如著名的“胡服骑射”,中原服饰在宽袍大袖的基础上吸纳了“胡服”简易方便的特点,形成改良型的短衣。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再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

自汉唐尤其是近代以后,汉服大量吸纳、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得以演化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可见,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流行时间大致为夏商周时期至明朝末年。

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与“汉人”等词类似,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所以,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文明成果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审美价值、文化功能逐渐上升。

汉服,则是文明的代名词。

其一,汉服具有服装本身的基础实用功能,如掩身暖体,遮风挡雨等。

《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其二,汉服的内容丰富,分类细致。

一套完整的传统汉服的基本结构为:首服、体衣、足衣、佩饰。包括头部的服饰、掩裹身体躯干的服饰、袜履、佩饰等,涵盖丰富,内容细致。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一般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如佩饰,男子饰件有容刀、觽韘、佩剑、笏头带(玉带)、绶等;女子饰件有头面、耳饰、项饰、臂饰等,包括笄、步摇、玉梅/雪柳、假髻、耳珰、缨络、霞帔、钏、戒指等。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再如足衣。包括舄、履、屦、屐、靴、鞋等。论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屦有麻、葛、皮革,屝有草、麻。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其三,在等级制度分明的社会里,分等级、定尊卑成为汉服的主要功能。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

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

如首服,除了有固定头发的基本功能之外,更是身份和职位的标识。

冠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不冠是“非礼”。《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冠冕适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起着区分官阶职别的作用。

唐朝时,颁赐了新的官服--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则发展为"补子",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其四,汉服具有审美功能以及时尚特色。

“峨冠博带”是华夏衣冠的代称。

“系带隐扣”是汉服的特点之一,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因而身着汉服时,线条柔美流动,潇洒飘逸。

古代庶民或“卑贱执事者”不能戴冠,只可束巾。后来逐渐通用,到汉末以戴巾为雅尚,“羽扇纶巾”成为文人雅士的典型形象。唐代时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代达到顶峰。

“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汉代宫廷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两圈,下衣的裙部层叠出流美的曲线,高贵而不失含蓄。

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羽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一直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中华民族受五行思想影响,历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例如夏朝崇尚黑色、商朝尚白色、周朝尚赤色、秦朝尚黑色、汉朝尚赤色,唐朝尚服色黄、旗帜赤,明朝尚赤色。

同时,也形成了各朝代时期的特色,如两汉威仪、魏晋风骨、盛唐雍容、宋代婉约、明制端庄等。

其五,汉服是古代工艺、美学等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汉服是一套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印染等工艺和美学成就。

汉服用料及做工考究,纹章及纹饰精美丰富,各种形象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这些,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灿烂成就。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其六,汉服是礼制文化的产物和标志象征。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

古代礼制完备,大致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平民的家礼主要包括冠、婚、丧、祭礼。

“衣冠”是礼仪之始。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

《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古代汉族有成人礼,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婚礼是嘉礼之一,婚服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祭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汉服与孝文化也有着紧密关系。《礼记》规定,父母健在时,子女的冠饰衣缘不能用白色。父亲去世、丧礼完毕后,嫡子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缘衣边。另外,丧有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的灿烂历史与夹缝存在的现实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发展,汉服在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风采独特,色泽鲜明,工艺精湛。

这一次次的演变,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积淀的体现,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发达程度。

中国的养蚕、缫丝、纺织技术及丝绸服饰自古享誉世界,因而被音译为“塞丽斯”国。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批丝织品和服饰,其中两件素纱襌衣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折起来可放进火柴盒里,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体现了高超的制衣技术。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丝绸曾成为古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市场价格曾涨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酷爱丝绸制品,曾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

当西方人在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舒展的人性。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汉服影响深远,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汉文化圈。

越南、蒙古、不丹等国的服饰,都具有或借鉴了汉服的特征,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然而,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大力推行满族发型、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蓄长发,史称“剃发易服”,致使汉服逐渐消亡。

辛亥革命后,西方文化流行,满族的旗装开始西化,旗袍、长衫、马褂等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得以改良和发展。

随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逐渐改穿西式服装,如"西装革履"成为最高等级“礼服”,出现在正式隆重的场合。

世界上许多民族及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甚至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定。

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礼法要项》,普及了“小笠原”礼法,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其中第九章规定,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女子礼服、访问服等。

日本女人平时会穿着和服、踩着木屐走在街上,韩国每逢重大节日时,人们会身穿韩服。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而包括我们许多中国人在内,容易把汉服、和服、韩服混淆,难以区分。

汉族是文明延续至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也是世界上罕有的丢失了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

而且,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服饰,但是除了汉族。

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弘扬汉服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服饰具有生理与文化的双重功能,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也具有精神文明的内涵。

美国著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式可划分为二大类: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

人类已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之精神文明内涵。

汉服承载了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三十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艺美术。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自古闻名。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的设计理念体现着朴素的世界观,讲究天人合一。

汉服的上片由四块布拼接而成,意味着一年有四季;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十二幅,以应一年有十二月之意。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汉服的袖子皆为圆袖,意为天道圆润;交领处为矩形,以应地道方正。

汉服的设计理念也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

汉服的衣服宽松,袖子宽大。左侧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时,就自然形成领口的交叉,叫“交领”。交领的两边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体现传统文化的对称学,彰显独特的中正气韵,寓意做人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汉服深衣的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其背部的正中有一条贯穿首尾缝合的线,叫“中缝”。人站直时,中缝垂直于地面,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

《礼记•深衣》:“‘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背缝垂直、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寓意做人要有规矩,每天穿衣的同时也在鞭策自己要规矩做人、公正做事。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着汉服有一套特定的基本礼仪,包括坐立行走、言谈举止等,要求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这些体现着一个人的仪表风貌和精神修养。

汉服体现了典雅清新、柔静安逸的审美情趣,娴雅超脱、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宽厚仁爱、包容四海的气度,追求平和自然、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人生境界。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汉服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彰显着独特的民族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意识的提升,人们逐渐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汉服热”也悄然兴起。

在许多文化活动中,汉服表演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一些景区、公园里,不少年轻人身着汉服穿行。

汉服也在满足民族传统性、制式文化的基础上,在用料、纹饰及一些细节上略加改良,形成了现代汉服体系。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量及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

汉服是联系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重要纽带,更是华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人对于汉服常识及其丰富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只是盲目追捧潮流,流于表面。这样的话,穿汉服和洋装则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汉服不是一种简单的服饰,它所承载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的成果,象征着中国的灿烂文明和精神气质。

所以,弘扬汉服文化,并不仅仅在于服装复古、身披汉服外套,哗众取宠,自我标榜炫耀。

更重要的是,传承汉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成果。

只有如此,我们才会不至于产生民族、历史虚无主义,真正在心底建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复兴助力。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且至今流行,处境尴尬的汉服该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