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做不到断舍离,家里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前两天一降温,赶紧收拾换季衣服,这才发现有的衣服在衣柜里静静的躺了好几年,没上身,但即使这样,每到换季的时候仍是觉得没衣服穿,不由的想买衣服。还真是应了那句话“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我想这大概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吧。

女同胞的大脑天生是感性大于理性,而且攀比心、好胜心支持了购买欲,看见别人新买了什么自己赶紧出手,生怕落后。甚至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好满足一下虚荣心。这就形成不断的买买买。

家里的闲置物品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从一开始搬进新家的干净、清爽、整齐到后来的纷杂、拥挤,到处都塞得满满地,感觉怎么收拾也收拾不出利索的样子,本来一个温馨的港湾,却渐渐生出厌烦感来,那就影响到生活了。

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了一本书《断舍离》,在书里描写了: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要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1 、 斩“断”物欲

“断”:不轻易地入手物品,不妥协

要做到“断”,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坚决杜绝盲目、冲动的采购,要理性消费。

原来在商场工作,购物是相当便利的,什么东西打折,什么东西是新出的,都赶紧应景一下,绝对参与,有时一样东西因为便宜还会同时购买多个囤起来。

就拿家里的锅来说吧,大的、小的、蒸锅、汤锅、砂锅、奶锅、烙饼锅、平底锅……不下十几个,可是平时用的也就两三个。

更别说盘子、碗、盆了,一摞摞的放在柜子顶上,很少拿下来用一下,即使来客人,有的盘子、碗也是用不到的。

除了这些厨房里的东西,还有一些生活日用品,什么毛巾、香皂、卫生纸,大的像毛巾被、毛毯,看见搞活动就买,有的相同的东西还买好几个,等着坏了替换,但等到现在花色、工艺都已经过时了,还没等到替换上

做不到断舍离,家里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2 、“舍”弃废物

“舍”:放手不需要之物,不顽固

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长期不用的物品,选择比较新的捐赠给需要的人,已经用旧不喜欢再用的闲置物品,直接送到回收站。

恰逢老旧小区拆迁改造,顺势把地下室的物品整理一下,只是简单清理就装满了回收站的三轮车,平时用不到的东西太多了,但都舍不得扔,只是想着这东西留着吧,以后有用,但其实放在地下室好几年都没拿出来过。

路上广播里播出了一位大姐,购买了一个充气垫子,只用了一次,闲置在家,通过广播寻找需要的人,进行捐赠,做到物尽其用。

大姐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做不到断舍离,家里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3 、 脱“离”执念

“离”:人、事、物的循环与代谢,最适化

做到循环与代谢的最适化,那就是把握好物品的替换性,要做到淘汰一个,才能购买一个,甚至有替代品,都可以不购。

同事家大宝马上两岁了,二宝还有一个月的预产期,媳妇张罗着要给二宝买奶瓶、奶嘴、婴儿服……

同事一看他媳妇的张罗劲赶紧叫停,让媳妇先把柜子里的东西翻翻,看大宝当时没有用到的东西,还有姥姥家、奶奶家都翻翻找找,都没有再买不迟。

几天的翻腾,媳妇告诉他什么也不用买了,在家找出四个新奶瓶,在姥姥家找出了好几个型号不同的安抚奶嘴……就连大宝的裤子也找出几条,上身一试,小了,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

这可是亲妈,只要看见就买,宁可穿不着也不能冻着孩子。

做不到断舍离,家里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做到“断舍离”,过极简生活

我们熟悉的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就是一个极简生活的倡导者。

他的服装总是黑T恤和牛仔裤,经常只吃一种食物,在家里,几乎没有装修和家具,屋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Tiffany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乔布斯做到了减少物质,节约出时间,更多的去琢磨苹果手机……

美国作家梭罗平时居住的屋子里也是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三张凳子。

因为物品的极简,梭罗有大量的时间去观察自然,去思考,才有了《瓦尔登湖》。

他们深知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金钱购买的。

现代生活需要“断舍离”,来减少环境繁杂,清空杂念,以实现清爽极简的舒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