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太原人的早餐

北京出差,一次在小鋪用早餐,進門脫口而出:“

來一碗老豆腐,兩根麻葉。”老闆娘一口京腔:“什麼老豆腐,是豆腐腦兒!”我則隨即道:“別老拿自己的身體說事,白糊糊的腦漿,噁心人!”

太原人的早餐

本來是句玩笑話,竟說得她一時無措,反映不過來,悻悻然面有慍色。我一下子有些後悔,看那人模樣,十二分的不如意,只好在外地人身上體現一下莫名的優越。

我沒再往下說:麻葉多有語境,像麻葉一樣的形狀,為什麼非要把它俗作油條,那多沒有詩意,多遠離自然,讓人產生厭食的感惑。

太原人的早餐

當然,“油條”也有來意,也有附會的故事,其舊稱“油炸檜”,此“檜”即秦檜。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後,南宋軍民對此多有不滿。

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個賣零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麵糰,分別搓捏了形,說是秦檜與妻,絞在一起,放入油鍋,以洩憤恨,後漸傳南北。

太原人的早餐

太原的早餐,多數人首選麻葉老豆腐。七十年代排隊買早餐,多要兩根麻葉,但必須配一碗粉湯,喝不了,也得給你舀出來,一副大公無私面孔。

太原人的早餐

之後,太原市政府將解決菜籃子與早餐難,作為民生工程,著實費力不少。增加的早餐攤花樣也多,有四川小籠包、河南胡辣湯、武漢熱乾麵、西安夾肉饃等等,生存下來者,惟有麻葉老豆腐攤。

如今講究科學飲食,對於麻葉一類油炸食品,多有微詞,說油脂不能反覆高溫加熱、白帆損害腎臟,然不管你把天說得塌下來,面對口欲,初衷無改。當年永和豆漿駐紮太原時,一根麻葉兩塊錢,是攤點的十倍,形狀色澤均講究,卻吃不出習慣的味道。

太原人的早餐

太原麻葉的做法,無秘籍,素常材料,全在廚子個人的把握。鹹鹽少許,白礬少許,砂糖少許,酵母少許,軟硬適度,長短適度,攪拌均勻,切條均勻,醒面片刻,油炸片刻,皆模糊概念,師徒相傳,重在領悟,至今未見精確計算。

北方老豆腐絕不可添糖,辣子須油潑,韭花不可鹹。滷也講究,中粉條寸許,黃豆瓣少許,透明爽滑,稠稀適度,芫荽蔥花皆可免。

晉人食醋要命,甚至米飯中也要微調,但未見老豆腐添加者。南方吃法中的生抽、香油、紫菜、蝦皮、榨菜、蔥花,皆忌。

太原人的早餐

以前在南肖牆住時,對過便是頗有名氣的“南肖牆丸子湯”

早餐店。說其早餐店,真就只賣早餐,凌晨五店操作,上午十點打烊,其餘時間,大門緊鎖,辜負了這大好的黃金地段。

與此類似者,尚有杏花嶺的“二牛丸子湯”,同樣排隊領飯,同樣沒有服務,同樣只賣早餐。大碗小碗,以丸子數量論,蔥花芫荽自己添加。所謂丸子,面多肉少,煮上幾個小時,仍不散架,大師傅的勺子不停地往碗裡舀湯,小夥計則時而往裡倒一盆水。與之伴生,隔壁定是烙餅攤、麻葉攤。

太原人的早餐

為省去排隊時間,我曾與老闆二牛好說歹說,買下一袋子丸子回去,揣摩其配方,雞湯,牛骨,黑胡椒,白胡椒,八角粉,茴香粉,一樣不少,也將油豆腐切成楔形,但味道還是不對,過年清理冰箱,半袋子餵了院裡的流浪狗。

羊湯也是不錯的選擇。服裝城鐵路橋附近有家館子,周邊住戶,盡人皆知,一年餘秋雨來並,招待其廣東早餐,卻說要品嚐本土風味,遂選擇在此。

太原人的早餐

由於人多,鋪內鋪外空地處都擺上了桌子,桌下滿是前人丟棄的餐巾紙屑,提前派去的幾個後生,佔座排隊,兼清理衛生,將用過的碗筷端至廚房,桌下的紙屑清掃一堆,總算體面地佔了一張桌子,好在此處用餐之人,多引車賣漿階層,沒有辨認大師者。

食畢,人們淌著熱汗,撳著鼻涕,欣欣然滿意而歸。太原的羊湯館除本土味者,尚有晉北、晉南兩派,餘先生吃的那家,屬南派。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的確很重要。首要吃得紮實,蘭州拉麵瓷沉,和麵時添加了蓬灰。滿洲墳一間肉絲麵館,專對出租車司機,下夜班與上早班的司機,在此交接,順便飽食,巷子每每為之堵塞。

太原人的早餐

我則一瓷實便犯困,想著睡個回籠覺,不再給老年人讓座,卻坐過了公交站牌。熱騰是衡量早餐好壞的又一標準,北方冬季清峻,滴水成冰,高熱量食品自是抵禦法寶。丸子湯、羊湯之外,頭腦也有此特點。羊肉山藥加黃酒韭花,極具地域風味,卻是受用者稀。

頭腦也附會有故事,說傅山在明亡後,痛恨清朝與元朝統治,創制“八珍湯”,以敬母親,後將此點傳授給一家飯館,遂以“清和元”掛牌。

此“頭腦”非彼“頭腦”,做法同樣非頭腦。羊肉若干,煨面若干,蓮菜若干,山藥若干,黃酒若干,酒糟若干,花椒大料少許,黃芪良姜少許,羊尾油少許,醃韭菜少許。

太原人的早餐

原料來源也很講究,黃芪中產於介休綿山者,曰綿芪,良姜產於廣東高州者,曰高良薑。最為關鍵火候,把握在人,難以描述。至於稠稀狀,有西安朋友相問,我則告知,棗模糊一樣,其明瞭如親見。黃酒極易上頭,不勝酒力者,面酡,開車依酒駕論處。

如今年輕一族,似乎已漸離了老一輩的嗜好。單位門口的煎餅果子店,在公交站旁側,趕早的年輕人,似乎人手一包。

太原人的早餐

其循環播放著一首歌,節奏明快,吐字清晰,“藥藥!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一個雞蛋一塊錢,喜歡脆的多放面。辣椒腐乳小蔥花,鐵板鐵鏟小木刷……”,問小老闆什麼歌,曰《煎餅果子歌》。

太原人的早餐

介子平,男,1964年生人。供職于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兼任《編輯之友》雜誌社副主編,副編審。

出版有《青燈》(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煙霏雲斂》(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少年文章》(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消失的民藝——年畫》、《褪色的記憶——連環畫》(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雕刻王家大院》(山西經濟出版社2013年8月版)、《風華丹青》《大韻書法》(三晉出版社2015年7月版)、《田園將芫》《苦酒微甘》《此間少年》(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9月版)、《民國文事》(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年10月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