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煙臺養馬島,那裡的村民都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

清風拂海,順手撥開了海島人家的一天。早晨5時,漁家樂老闆林秀琳出門為客人們準備新一天美味的食材。

“村裡人還是很忙啊,不過以前是在風浪裡討生活,現在是在風景裡過日子。”在林秀琳眼裡,曾經耕海牧漁的養馬島人,仍舊保持勤勞的習慣。只是這趕海的節奏,不少漁民將其從海上挪到了岸上。

憑欄觀鷗鷺,側聽拍浪聲,在煙臺市牟平區養馬島街道馬埠崖社區居民家中逗留,很容易聯想到海子那首詩: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對,我們就是幸福的人。”村民王衛說,下海張網捕撈曾經是養馬島人生活的全部,只不過,這些年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養馬島街道對小島進行保護開發,把漁村小、散、偏的劣勢轉化成發展優勢。

2003年,馬埠崖啟動“漁家樂”項目,到如今,全社區有20多家農家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100多人,佔全村人數的四分之一。

放眼全島,旅遊正成為漁民增收的新途徑。特別是從去年起,養馬島新晉網紅打卡地,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的小島,日均遊客達5萬多人。但當地人認為,“靠海吃海,我們還沒有吃透。”

那麼,如何把海吃透,實現人海共生?記者來到海島遊非常紅火的孫家疃村尋找答案。

66歲的曲吉英正一手拿著長夾子一手提著桶撿拾沙灘上的垃圾,一桶將滿,曲吉英的衣服已經全部溼透,“這片沙灘是養馬島的‘金沙’,一定要保護好。”

中午時分,遊人漸漸聚到岸邊的漁民家中。漁家樂老闆李瑞梅一邊忙著招待客人一邊介紹說,養馬島大橋對面原來有一條“十里長堤”,這條長堤,是為養殖區阻擋海浪的,不過卻也阻隔了養馬島周邊海水的循環。2011年“十里長堤”退堤還海,海島生態得到極大修復。

自從環島公路把景區串成“半小時朋友圈”,養馬島上越來越多的村民上岸“吃海”。在漁村中行走,街道乾淨整齊,街道兩旁鮮花綻放,綠樹成行。漁家樂老闆於芳介紹說:全島共有漁家樂120多戶,主要集中在馬埠崖、駝子、張家莊、孫家疃、洪口村,可同時接待遊客1000多人次。於芳說,絢麗多彩的海洋文化是吸引客人的關鍵。

果不其然,當記者走進養馬島後海,一座座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若隱若現。登上其中一座平臺,透過平臺負一層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海中的水母、海參、鮑魚、海膽、扇貝、海帶及當地特有的盛產魚種等等。

“我們在這座半潛式平臺上增加了遊客親海觀光、餐飲、垂釣、潛水、海洋牧場採摘等體驗項目。”興運海尚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公司將垂釣、觀光旅遊和潛水等產業相融合,打造“海洋牧場+旅遊”產業發展格局,為牟平區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

傍晚時分,我們站在高處向北遠眺,只見霞光下的漁村,房屋鱗次櫛比,在波光粼粼的海面映襯下,美得宛如一幅油畫,令人心醉。農村大眾報記者 郭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