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01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父母就是滋养它的大地,当种子开花结果,茁壮成长,它会遇到阳光,风还有雨,这些就像相伴一生的妻子和朋友。

成材的种子只是抬头望着天空,感受着阳光风雨,对于哺育自己的这片土地,要的仅仅是付出,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回报。

哪怕是深情地看一眼,说声谢谢,都没有。这片土地爱这颗种子爱的深沉,但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慢慢的寒了心,没有了当初肥沃的养分。

这时候种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索取,土地没有眼泪,只剩下深深的一声叹息。

这个故事可能会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或许多多少少都能在这个种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在中国式的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儿女付出,但是有时常常付出并不被认可。

扪心自问,谁没有嫌弃过父母的饭菜做得不好,对自己的公婆的哪些抱怨。看着他们老去的身影,毫不留情的转身离去。

儿女要的,是父母的付出,是父母的关爱,是他们的帮助和爱护。但是,一旦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回馈时,有谁,能像父母对我们那样付出。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02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让中国式的教育还有亲情总是有淡淡的悲哀在里面。每个家庭都对父母不公平,反而成了常态。

我们小区,有个叫张母的女人,她今年五十多岁,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张明(化名)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为能享享儿子的清福,却不想儿子结婚后,依然习惯依赖于她。

张明要结婚时,张母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帮儿子买房娶妻。儿子结婚后,见小两口工作忙,又帮他们洗衣做饭,生了孩子后,又帮他们带孩子。

可尽管张母为儿子任劳任怨的付出,却依然被嫌弃。

张母一辈子节俭惯了,见不得浪费,儿媳倒掉的剩菜剩饭,她会念叨几句。张明听得烦了,就会埋怨母亲,嫌弃她的观念陈旧。

张母年纪大了,味觉也不那么灵敏了,做出来的饭菜在她看来刚刚好,可是在儿媳的嘴里总是太咸,埋怨这么咸的菜如何给孩子吃。

然后,儿子儿媳便带着孩子出去吃,剩下张母一人孤零零的吃饭,吃不完的饭菜,她又舍不得倒掉,吃了一顿又一顿。

一直以来,张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从没有要儿子和儿媳承担过生活费,所有的费用都是自己出。本来给儿子买房娶妻就已经花光了自己大部分的积蓄。

靠着退休金三千多一点,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张母并没有求儿子回报多少,但她也看不见儿子的感恩,总是习惯了索取,习惯了依赖。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那时,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张明却拿不出学费,他伸手向母亲要。张母知道儿子花钱没节制,需要用钱时,也拿不出钱来。便去房间了一趟出来,拿给了张明一万块钱。

儿子欢天喜地的接过母亲手里的钱,而张母忍不住对儿子说:“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

张明不解母亲的用意,反而说了句:“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你如果需要我们将来为你养老,最好是对您儿媳妇和我好点。”

张母实话实说:“我当然希望你们养老,但是,如果在我活着的时候都不能给我一份理解和尊重,老了更别想得到你们的孝顺了。”

母子说出这样的话就像平时说着家长里短。张明不愿意了,只是感觉母亲小题大做,不愿意为付出,就是不盼他们好。

张明赌气带着妻子和孩子搬走了,张母的生活过得平静了许多。但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张明又带着妻儿住了回来。

张明和妻子搬出去住的日子,过得鸡飞狗跳,最后两个人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以前没有单独照顾过孩子,没想到孩子那么难管。家务没有人做不说,每天做饭买什么菜,都觉得头疼。吃完饭后,还得洗碗和拖地,还得给孩子洗,每天鸡飞蛋打。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搬回来的儿媳主动拿出两千块钱,说以后每个月他们都会出生活费,而且也不需要婆婆做太多的家务活,偶尔帮衬一下就心满意足。

张母心软的重新接纳了他们两个,而从那以后,儿子儿媳待她好了许多,也懂得了靠自己。

重新生活在一起之后,张母也不再事事包办,没有想到儿媳又说:“我们给了你两千生活费,怎么要你帮我们烧菜做饭,你都不愿意?妈,你就是故意为难我们,你将来是要后悔的。”

其实,张母并不是不愿承担家务,她只是偶尔不做饭,偶尔不洗碗,洗碗儿子和儿媳能够成长起来。没有想到,他们还是没有多少成长。

之后,张母又一次提出了分开住,没想到这一次,遭来了儿子的不满,他说:“妈,你能不作了吗?您再作,以后别怪我不给您养老。”

面对儿子的这番话,她知道这一次他是认真的,她很心寒。之后,一家人不欢而散。

我们小区,有的人说婆婆确实太作,儿子儿媳每天要工作,没时间做饭,婆婆就该帮忙分担,太作了。也有一些人说,儿媳和儿子确实做得不对,婆婆又不是保姆。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03

年龄的差距,教育的不同,社会的飞速发展,都会让老人和孩子之间有深深的代沟。

父母总是自己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这一生从有了孩子之后,下半生的重心都转移在了孩子身上。作为父母他们是付出最多的,也总是希望儿女能幸福的。

但是,如果孩子们都像张明那样,不能独立,事事依赖母亲,母亲付出的一切,他都视为理所应当,还不懂得回报,才让母亲说出让他们搬出去住的话。

在一个大家庭中,价值观和生活观念,一定会有差异化。

就像张明一家,他们就存在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的不同,但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要懂得去求同存异,齐心协力去经营家。

有时,并不是父母舍不得放手,而是孩子自己不肯长大,不肯脱离父母。

作为孩子,一味的只想要得到,只知道从父母那索取,理所应当的享受着父母的付出,便是没有扛起责任和义务的意识。

父母在用自己生命来理解包容孩子的同时,孩子从来都不曾拿出一点耐心,给父母一点说说心里话的空间,没有体谅过这样历尽沧桑的父母,更不曾知道,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父母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但是无度的索取,也会让父母心寒。

“儿,你和你媳妇搬出去住,我不扶贫”“妈,你需要我们养老吗”

04

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过得幸福。但如果孩子不能独当一面,父母的老年也会过得不舒心,牵挂着孩子。

男人做到一个父亲的责任,爱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成长,是对孩子很重要的一个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把孩子推给自己的父母,由爷爷奶奶来完成这件事情。

成家立业,就要学会成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要能肩负起一个家庭的重任。父母可以给你无私的爱,回馈他们的也应该是爱,而不是一味的索取。

溺爱带给孩子的是没有担当,带给父母的是沉重的负担。

在反省的同时,父母的爱不能无条件的付出,子女成年之后要自立自强。不要在父母身上一直拼命的索取还沾沾自喜,还要嫌弃老去的父母一无是处。

男人呐,别把婚姻的责任推给父母,别啃老的同时,还觉得父母付出得不够多。

扛起你的责任,给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吧,别给岁月留下遗憾,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END-

今日话题:

你觉得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