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湿气会导致什么病?

全民享健康


“湿气”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门诊看病时,湿气致病的患者不少见,且易夹杂致病,比如慢性前列腺炎的湿热下注证;痹症(关节炎)的寒湿痹阻证,感冒暑湿伤表证等等,现在老百姓对“湿气”一词也越来越敏感了,那么何为湿气?湿气重的人可能会出现哪些疾病呢?除湿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

一、什么是湿气?

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湿气的特点是重浊、粘滞、趋下,易阻碍气机,伤阳气。四季皆有湿且伤人缓慢缠绵,长期居住湿地,或涉水淋雨者,最易招致湿气侵袭。

二、湿气重易致哪些疾病?

根据湿气的特点,如湿气重浊,“重”为沉重之意,所以临床致病常有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困等,若湿气袭表,清阳困阻,则易出现头昏沉重,状如裹束之症;若湿气侵袭经络,则易致肌肤麻木,关节疼痛沉重之感。“浊”指秽浊垢腻之意,所以湿气重者,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湿气在上者则眼屎多,湿滞大肠者则大便稀,便脓血等,湿气下注者则出现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等。由于湿气粘滞(粘腻停滞),故会出现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分泌物粘浊,舌苔粘腻等,正因其粘滞之性,故致病易缠绵难愈,如湿邪所致的关节炎、湿疹等。湿属阴,水易属阴,湿性类水,脾喜燥恶湿,故湿气重者,易困脾伤阳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出现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因湿性趋下,故若水肿者以下肢明显,还可致阴囊潮湿、带下增多、小便浑浊等,正所谓《素问·太阴阳理论》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三、除湿有哪些方法?

1、药物治疗(最常用):中药除湿的方剂很多,比如龙胆泻肝汤(湿热下注证),二陈汤(湿痰证)、平胃散(湿滞脾胃)、三仁汤(湿温初起及暑湿夹温之湿重于热证)、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于湿证),另外还有五苓散、五皮汤、连朴饮、苓桂术甘汤、八正散等等,具体应用应当辩证治疗。常用的除湿的中药有茯苓、猪苓白术、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秦艽、茵陈、车前子等等。

2、拔罐:需注意不能在潮湿的环境拔罐,比如雾气蒸腾的澡堂,因为拔罐时,会使罐周毛孔增大,会使聚集的雾气进入体内,得不偿失。

3、艾灸: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比如常灸足三里、阴陵泉、关元、命门、气海穴即可祛湿温寒,又可补气强体。

4、食疗:如南瓜汤、冬瓜汤、鲫鱼汤、红豆薏米汤等等,但食疗的疗程要比药物疗程更长,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废。


男科王传航教授


关注脾胃范儿,为您分享一些干货!

湿气重会导致什么病?简单来说,湿气其实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它只是我们脾胃虚弱导致湿邪重,湿气在体内代谢不出,所以就产生各种症状。

现在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己体内有湿气,只有当湿气很严重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才会开始关注这方面。

那么湿气重一般会有哪些症状?

不仅睡眠质量差,整天昏睡,精神差,脸上总是爱出油,睡觉爱流口水。而且每天的大便都不成形,还不好冲干净;吃一点点就胀,吃的少体重不减。有三条之一,基本可以判断有脾虚湿气重的问题。


湿气重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短期看湿气并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如果拖久了,会产生很多慢性疾病,久治不愈,又找不到原因。比如:

第一:湿气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脾虚久了湿气会增多,代谢不出,血液就会粘稠,由此就引起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还会表现出嗜睡的症状,而我们都知道嗜睡就是血稠的一个表现。平时有规律的转脚腕可以有效改善血粘稠问题。



第二:湿气引起妇科疾病

女性湿气重自己都有感受,带下增多或者黏稠,久了甚至影响月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而对于男性来说,湿气也一样会引起一系列疾病,比如湿邪下行,总是阴囊潮湿,甚至长湿疹等,慢性前列腺炎。




第三:脾虚慢性胃肠疾病

大家都知道胃病很难治,需要慢慢调理,而脾虚湿气重,最直接的症状就是胃肠不适,比如总是吃一点就饱腹打嗝不止,吃完就想大便(又称为完谷不化)等等症状。


每日为您推送实用的养生小知识!头条里还有很多祛湿的技巧干货,欢迎关注!


脾胃范儿


湿气是中医的说法。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最怕湿邪。人体的湿气过重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有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瘙痒等。湿气可能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身上的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正所谓,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湿气重,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以下各种疾病:

1、伤害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2、带下病

  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味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

3、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4、.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5、影响性功能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湿气影响肾气的宣化功能,导致水汽停滞,造成肾积水,影响性功能。

  除了上述危害外,体内湿气重的人会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腻感等多种不适症状,时间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除湿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应从生活方式着手。

  1: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2: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

  3:避开湿气的环境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借助电器进行除湿。


北京医生网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湿气重一般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皆为湿邪为病的常见症状。

经过中医的八纲辨证,如果确实存在湿气太重的情况,应该注意应用健脾利湿的中药调理,如果湿热并存可考虑应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平时饮食宜清淡,也可多做些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出汗能很好去湿气,夏天一定要注意把身体里的汗排出来。


家庭医生名医在线


从中医临床来看,90%以上的人都被湿邪困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在推波助澜。

湿邪常会导致人生病,如风湿关节炎、湿疹、头痛、眩晕、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高血压、胃病、糖尿病、腰椎病、肾病、肥胖、癌症等,湿邪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头号敌人,因为:

一是湿邪可以无孔不入,特别善于渗透,通过口鼻、肌表进入人体内,如久居在城中村不见阳光,特别是住在地下室的,淋雨沐浴出汗、久坐办公室不运动、常年吹空调、年轻人特喜欢喝冷饮等会造成湿邪,还有些是因为脾胃功能受损,不能将湿邪排除体外,留在体内,成为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

二是湿邪常常跟其它外邪勾结在一起,如,于风成为风湿,与寒结为寒湿,与暑结为暑湿,与热结为湿热等,造成湿病复杂难治。心、肺、肝、胆、脑、肾、肌肤都会有湿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五官等也有湿病。

 

判断体有内湿气5个特征:

1、 看舌头: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或舌体有裂痕、舌苔厚、发粘、就表明体内湿气很重。

2、 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

3、 便完不爽,大便冲不净,排尿不畅,有排不尽的感觉。

4、 面色淡白,经理不好。

 

祛除湿邪已成为现代人日常保健养生的首要任务,平时吃什么保健品都不如祛湿对身体好,建议大家多吃些祛湿的食品,少喝冷饮,多运动,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食疗来达到祛湿的目标,祛除湿邪也成为很多中医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刘医生健康说


不当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潮湿的生活环境等,是造成人体湿气过重的主要原因。比如长久喜食冷饮等寒凉、肥甘厚腻之物,夏日空调温度开的过低,又缺少运动,熬夜,久而久之人体就会产生湿气。湿寒之气郁结在人体内部,容易伤到内脏,是万病之源,产生各种疾病。湿气过重是导致现代人易患各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重要原因。



湿气是人体六大制病因素之一,所谓“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一旦被湿气缠身,湿邪和体外的各种邪气里应外合,狼狈为奸,使人容易出现湿疹、哮喘、虚胖、水肿、多痰、高血压、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组织炎症等很多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等。女性则容易得妇科病,比如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

湿气过重的危害主要有:损伤脾胃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影响关节活动,引发关节疾病;引发各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症,这些病不易治愈且易复发;阻碍人体机能,影响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

那如何祛湿呢?首先饮食上不能吃生冷寒凉、肥甘厚腻之物,饮食要清淡,有规律,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健脾祛湿才是根本,比如:苋菜,薏仁茶,红豆薏米粥,豌豆,冬瓜,绿豆,西瓜翠衣等。


其次要多运动,只有动起来才能将体内的多余的水液排泄出去。运动是最好的排湿方法,人体的各个器官机能强了,才能提高免疫力。

再次可以找中医医师对自己的身体实际情况开中药进行辩证调理,这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我是平哥


湿气是中医里六种邪气其中之一。还有风,寒,暑,热,燥等五邪气。其实中医认为组成大自然的六气也就是这六气。对人体而言,要健康的话六气得讲究平衡,如果是某一气过了,或者弱了,那么对人体来说就是邪气!

其中风,寒,暑,热,燥这五气,正常情况下人体会第一时间感知到,从而人体大多情况下会自主采取防御措施。相对湿气,人体的感知会差很多,容易长期受湿邪所伤。所以最怕的是湿邪!湿邪轻则影响体表,比如大多数皮肤性疾病。重则影响体内脏腑失调,产生各种脏腑病。如果硬要说会得什么病,那只能说绝大多数疾病都跟湿邪有关!


谭又宾


身体受凉受寒后,往往会使人体湿气过重,造成气血凝滞,气血不通了,就会影响全身脏腑运作。

首先,湿气过重会使皮肤干燥,也易引起湿疹。

其次,关节在湿气的影响下,会引起诸如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的疾病。

第三,人体的血液由于受到湿气的侵入,会加重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产生头痛,胸闷等症状。

第四,湿气过重,对脾脏也有影响,因为脾脏是人体负责运化的,所谓湿重伤脾。

“湿”为万病之源,所以健康养生,更要注重防湿。


炎黄子孙1979


湿气重,刚开始我吃的时候中医来了汤药,因为要出去打工,老家医生让出去买香砂六君子丸,每次二十粒,吃一个月以后改8粒连吃三个月!中医说去湿就是干体力活最好,要不就是夏天室外运动,出汗最好!没事可以拔罐,如果不好好治理湿气,以后湿热困脾,病种就埋下了,肚子也就变大了,俗称啤酒肚!


填饱大降


湿气,是中医所说的邪气。湿气重的会有很多症状,比如有困倦、身体沉重、四肢无力、手脚凉、皮肤不好、会有皮疹出现,头上总觉得像扣了一顶帽子,昏昏沉沉,很容易出现胃炎、肠炎。因为湿邪是人体的百病之邪,是很多慢性疾病的源头。湿邪的存在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现代病都是因为湿邪的存在而离我们更近。怎么治疗湿邪,个人以为,在医院明确诊断后,可以通过口服中成药的方式来祛除湿邪,同时自己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使湿邪远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