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雖是寒冬,胡場鎮的阡陌鄉村、農家院落,從漢江之濱到排湖岸邊,到處是一幅幅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

  修村路、疏河道、清庭院、美家園……人民群眾煥發出沖天幹勁和久違的精氣神。

  “圍著群眾轉、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全鎮上下升騰起“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濃厚氛圍和強大氣場。

  美麗鄉村,胡場舒展新畫卷。

  “以產業託底,築牢美麗鄉村建設根基;真幹實幹,推動美麗鄉村落細落地;群眾參與,激活美麗鄉村建設內生動力……”胡場鎮黨委書記唐江平的這句話,為他們美麗鄉村的新探索、新作為作出了生動詮釋。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一軸帶動 兩翼齊飛
產業託底帶動美麗鄉村建設火熱推進

清新的空氣、乾淨的街道、潔淨的農家小院、整齊的連排小樓……走進胡場鎮下麻村,美麗鄉村圖景在眼前一幀幀呈現,到處是水鄉田園韻味,一派村美民富的和樂場景。

  同樣位於318國道以南的河口村,打造出了“村在水中、人在綠中、遊在湖中”的原生態鄉村美景,成為全市美麗鄉村示範。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在胡場鎮,除了下麻村、河口村這些“出鏡率”高的村,沿318國道以北的曾經僻靜的村莊,2019年寒冬季節卻沸騰起來,乘著鄉村振興大勢,揮寫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畫卷。

  潭湖村圍繞“水”做文章,將村內9個湖泊2條河全部貫通,將漢江、通順河水引進來,讓潭湖的水串起來、動起來、清起來。同時,按照“原生態”理念,大力推進村莊綠化,打造“綠樹倒映在水中、村莊掩映在綠中”的水鄉田園美景。

  依託區位優勢,立足產業振興,胡場鎮委提出“一軸帶動、兩翼齊飛”戰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擦亮小城鎮,全力打造城郊鄉村旅遊特色鎮,全面對接主城區。

  “一軸”,即318國道沿線;“兩翼”,即南線排湖區域,北線漢江沿線。目前,南片已經成功打造下麻、河口、鄧王腦等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北片蔡灘、陳小垸、潭湖等村美麗鄉村建設正火熱推進。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一頭撐起農民群眾的“錢袋子”,一頭築起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激活產業振興引擎,夯實發展基礎,鄉村振興就有了堅實根基。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針對南部地區發展底子薄、基礎差的現實,胡場鎮利用土地資源,借環排湖開發建設勢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已在下麻村成功引進張俊霞農業生態園,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流轉土地500畝,其中佔地150畝的一期項目已建成,投入運營。朱場村佔地3000畝的豪傑水產養殖基地也成為了引領群眾致富的新亮點。

  北片產業集群效益明顯。引進的仙桃源現代農旅產業示範園、素質教育研學園等一批農旅項目,總投資4.5億元。胡場的謀劃是,將這些項目進行“整合”,依託阿爾迪、仙桃源兩個產業龍頭,著力打造一個佔地8000畝的現代田園綜合體,帶動周邊15個村經濟發展。

  阿爾迪代表產業發展方向。以虔誠之態護生態,以敬畏之心興綠色種養,阿爾迪的有機果蔬是良心、健康的代名詞。7年經營,贏得口碑。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圖為阿爾迪有機生態園


  仙桃源是產業發展的新支撐。農旅結合,融觀光、休閒、體驗於一體,集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於一園,民俗風情展示,非遺文化呈現,打造老沔陽的“大觀園”。  他們順勢而為,除了做大做強這些龍頭,再流轉仙桃源項目周邊的蔡灘、陳小垸、黃新場等3個村1300畝土地,打造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項目投產,每年可為周邊農戶人平增收3000元至5000元……  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中,胡場鎮正按照“打造南北兩極發展引擎,建設中心美麗集鎮”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片打造,分類指導,順序推進。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

  建強支部“堡壘”激活美麗鄉村內生動力

搭設村牌,佈置農耕展示廳,清障除雜……12月17日上午,雖寒氣逼人,但在胡場鎮蔡灘村,卻是一派火熱,村民們自發投入美麗鄉村建設中。

  寬敞筆直的柏油路,疏洗一新的翻身河,精緻小巧的小遊園,整齊劃一的房屋,圍著白色柵格的菜園,隆冬時節的蔡灘,一幅秀美的鄉村田園畫卷正徐徐鋪展。

  “一年半前,村裡沒有一條好路,河裡的草有一人多高,哪裡還談什麼小遊園。”老村支書馬高成,望著一天天美起來的村莊,感慨良多。

  一個典型的髒亂差村,為何能在短時間內煥發新顏?“劉建立一個人改變了蔡灘。”這是鎮黨委書記唐江平的評價。他認為,建強黨支部“堡壘”,美麗鄉村建設就有了第一動力。

  今年46歲的劉建立,是市市場監管局幹部。2018年6月,全市“紅色頭雁”工程啟動後,他回到自己的老家——蔡灘村,擔任“第一書記”。

  “腳踏實地,為群眾多做實事。”面對家鄉的父老鄉親,當過兵的劉建立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答應鄉親的事,一定要做到。在劉建立的奔走努力下,蔡灘每天不一樣,村裡的通組公路修好了,危橋重建了,土地平整了,生態公墓建好了,村裡還有了集體收入。

  劉建立不拿一分錢,卻一心撲在村裡發展上,除春節休息了三天,天天在村裡。大夥兒都看在眼裡,都願意跟著他幹。

  “雖然蔡灘沒有納入全市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但是我們也要把自己的村子建好建美,這是鄉親們的願望。”中等身材、皮膚黝黑的劉建立說話抑揚頓挫,很有魄力。他介紹,11月份,蔡灘村啟動人居環境整治,短短50多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疏洗翻身河,家家戶戶出勞力;清雜除亂,大家自己動手;義務勞動,黨員幹部帶頭……在劉建立的帶領下,村黨支部彰顯強大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黨員群眾團結一心,投入到火熱的美麗鄉村建設中。

  “我的身體不好,但我也要為村裡做貢獻,你看這張照片就是我拆廁所的照片。”57歲的村民劉丙生,身體不大好,但仍參加了疏洗河道,拆除了廁所,並把家裡的舊磚捐獻出來了。

  “我們的鄉親真是好。”這是劉建立掛在嘴邊上最多的一句話。他說,有了鄉親們的支持,他才有信心和底氣。

  正是眾多的“劉建立”們,不知疲倦地幹,不圖回報地幹,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幹,才有了今日胡場的嶄新氣象。


政府引導 群眾主體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胡場模式”

12月17日,行走在胡場鎮鄧王腦村寬敞平整的村道上,乾淨整潔的院落,綠樹掩映的民居,擺放整齊的垃圾桶,亮眼吸睛的文化長廊……一幅秀美水鄉美景映入眼簾。

  “美麗鄉村,村民受益,政府為我們美環境,我們沒有理由不參與。”村民鄧趕丁說。村裡的公廁建起來了,保潔員每天起早摸黑,做10多次保潔,廁所跟景區的一樣,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村民鄧關六,看到大家都行動起來了,清理前屋後院,建廣場,修步道,修路改廁,主動加入義務勞動行列,疏挖、清理溝渠,到工地幫忙,還到鳳凰河邊撿垃圾,保持湖水乾淨、清澈。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而在蔡灘村,變化始於一場“村容革命”,村支部發動大家清潔河道,清理、改造庭院,徹底改變舊貌。他們不是“試點村”、也不是“示範村”,卻是自力更生的帶頭村、群眾最支持的村。老村支書黃旭生,聽說村裡搞美麗鄉村建設,渾身來了勁,從鎮上搬回村子,天天帶領黨員同志義務勞動,清掃垃圾,清除後院,種樹植草。

  以點帶面,以面促點,美麗鄉村建設次第開花。他們圍繞“生態宜居”持續發力,以“三清三拆三整”為抓手,根據各村情況,採取相應措施,讓一個個美麗村莊聚點成片、連點成線,盆景變風景。

  行走在廣袤的田野上,美麗鄉村建設春風撲面:蔡灘村,修舊如舊,舊物利用,鎮上拆下來的路牙,他們放在了村道上。村裡的水塘護砌、村雕修築,都是村民自發捐獻的老磚舊瓦。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陳小垸村不搞大拆大建,在不改變村莊肌理、整體佈局的前提下,靜靜“變臉”,從過去“髒亂差”的“後進村”,變為“花園式”的“秀美村”。

  鄧王腦村因村制宜,穩步推進,曬穀場、大戲臺、鄉賢道,串接起村裡的記憶;蔡灘村、陳小垸村、潭湖村改造相互借鑑,相得益彰,精彩蛻變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上有呼,下有應。全鎮積極行動起來,美麗鄉村建設熱潮正在興起。雖是寒冬,偏僻鄉村,阡陌巷道,房前屋後,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場面。

  美麗鄉村不僅需要環境整潔“外在美”,更加需要文明尚德“內在美”。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胡場鎮注重挖掘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展現人文之美。鄧王腦村以文化鑄魂,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本,文化長廊、鄉賢道、家風家訓牌,彰顯皮影之鄉的深層底蘊。蔡灘村以紅色文化和碼頭文化為依託,致力打造文化“網紅村”,提升村民文明素養。

一個人改變一個村,仙桃美麗鄉村的“胡場模式”點贊

  “農村環境好了,人氣旺了,就能在美麗經濟上做文章。”鄧王腦村整合15個小型漁池,按照合作社經營管理模式,探索發展以生態垂釣、休閒度假、體驗觀光為一體的水鄉觀光產業。“環境好了,產業來了,村民的口袋就能鼓起來。”村支書鄧中海說。

  城西,一座煥然一新的小鎮正在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