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淇澳岛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州、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广东的疍家人以地域分也分为潮汕疍家、客家疍家、广府疍家。现在的疍家人大部分已经上岸,但是疍家人的传统习俗,例如水上婚嫁、咸水歌,到现在还保留着他们的特色。疍家人因为靠水而居,也是信奉天后的。现在哪个地方有天后庙,哪个地方就存在疍家人。珠海的疍家人现集中于万山群岛、淇澳岛、三灶岛、灯笼沙、白藤头、横琴、湾仔、红旗、小林、平沙、南水等地。

邑是县、县城的意思,四邑就是指广东省四个县: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四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四邑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以南北美洲和南洋地区居多,江门原是新会属地,因此四邑是包括了江门市的。今天的新称“五邑”是在四邑的基础上加上鹤山市(鹤山市现归江门市管辖),五邑就是江门市的别称。

斗门原属新会,1983年划分为珠海管辖。斗门的井岸、六乡、莲洲、乾务、五山、斗门镇、白蕉部分都保留着独特的四邑特色。

本篇我们将会走进海岛、金湾区、斗门区,探索那些还存在的疍家文化与四邑文化。

一、疍家文化

珠海虽然是广东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但它拥有大大小小几百个岛屿,所以有“百岛之市”的美誉,其中万山群岛和淇澳岛最为著名。万山群岛可谓是名岛云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体岛屿香港岛、横琴岛、三灶岛、桂山岛都属于是万山群岛的一部分。

1.万山群岛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大万山岛

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正南方,是广州出海航道必经之地,分属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管辖。原指万山列岛,范围几经变化,一度为伶仃洋外100余岛之总称。后指珠江口东部的青洲水道、大西水道以东、香港大屿山(大濠岛)、索罟群岛、蒲台群岛以南岛礁,包括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三门列岛、隘洲列岛、蜘蛛列岛、万山列岛和外伶仃岛、桂山岛等大小岛屿共76个,散布面积2 600平方公里,岛屿总面积80.582平方公里。

万山群岛的居民是由疍家人与客家人组成。岛上海洋资源丰富,是一个充满野趣,富有神奇色彩的岛,这里有被称为“亚洲奇观”的浮石湾;有万山群岛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具有浓烈海岛特色的妈祖祭典;还有独特的海蚀地貌;有全国唯一的保留完好的海岛第四纪冰川刻痕;这里还有原汁原味、绝无污染的海鲜;烹煮芳香扑鼻,回味无穷的海味干货。

夏天游泳,逛海滩,万山群岛就有多个岛屿给你选择:东澳岛、担杆岛、桂山岛、大万山、小万山,应有尽有,任君选择。

路线:11、56路车到香洲港,就有去担杆、东澳、万山、桂山等岛屿的航班。

2.横琴岛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横琴金融岛

为什么要单独拿横琴出来讲呢?因为横琴值得拿出来讲。横琴现在可谓是广东乃至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片热土啊,现在的横琴岛是副厅级地区,中央在2009年的时候,把横琴作为一个重点发展区域来培养。现在的横琴,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是以海洋生态为依归,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横琴蚝作为地标性的海产,也收到高度重视。

在1999年以前,横琴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岛,而且也没有公交车,道路也没有完整。后来在珠海政府重视起来,和横琴口岸的成立,横琴大桥的通车,外界才渐渐认识横琴,而珠海政府也利用岛上资源,开发了生态旅游项目,例如三叠泉、天湖、海洋乐园、石博园等景区,也因岛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很多海产商到横琴进行蚝的养殖,横琴蚝现在已经是一个品牌。

在中央领导人多次视察之后,横琴就成为继浦东、滨海之后国家成立的第三个新区,同时也是国家第二个自贸区。我们会在下一篇,跟大家详细讲述横琴旅游攻略。

路线:从香洲坐14路、K11路、吉大、拱北坐K10路到横琴。

3.三灶岛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位于三灶岛的珠海机场

三灶岛在香洲西南部28公里,万山群岛西,是万山群岛中第一大岛,磨刀门和鸡啼门两河道出口处。西距南水约6.5公里,西南距高栏岛7.25公里。相传早在明代以前的榄坑村有三个天然石灶,常有渔民到此生火煮饭,因而取名。

三灶是珠海保存原有的疍家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其中三灶鹤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历史悠久,据介绍,三灶鹤舞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是当地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而三灶拥有海岸线居多,所以平时珠海市民也会到三灶的海滩游泳、娱乐,这一点我们下一篇的珠海旅游攻略会提及。

三灶岛孕育了一代革命领袖林伟民,林伟民,原名林兴。1887年生,广东省香山县人(今珠海市三灶镇)。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随父垦荒种地,下海捕鱼,稍长到香港谋生,在外国轮船上当苦力。1920年起,林伟民和苏兆征等在香港海员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并发起成立海员工会筹备组,为筹备委员之一。1921年3月,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他当选为干事会干事,负责交际方面的工作。1922年1月和苏兆征等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7月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主任。8月发动和领导上海海员工人举行罢工。1927年9月1日逝世。

三灶岛也是抗日战争史上不可忘记的一部分。1938年1月17日,日军6000多人在三灶岛莲塘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就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设立以藤田中将为首的海、陆、空军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为侵略华南的军事基地,日军为其军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岛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是年农历3月12日,日军洗劫鱼弄村,386人遭枪杀,13日,日军烧毁了上表、邓家湾等36座村庄和164艘渔船,他们强奸妇女、杀戮儿童,在全岛施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14日,日军又将抓来的男女老少,2000多人分别在草堂沙岗、莲塘湾沙滩、春园祠堂、石湾关帝庙前、鱼林先锋坑、青湾等地进行集体枪杀,短短三天内,岛上北部村落被焚为焦土,尸横遍野,惨绝人寰。

在沦陷八年中,日军杀害我三灶同胞2891人,饿死3500人,同时还将从朝鲜、台湾以及万山、横琴等地抓来修机场的3000多名民工秘密杀害,日本投降后,逃离的群众陆续返岛,1948年,他们收拾死难同胞骨骸埋葬于上茅村等,1979年将骨骸迁葬于竹沥山。1983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000平方米。

路线:香洲乘坐201路、拱北乘坐207路或机场快线到达

4.白蕉灯笼沙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灯笼沙水乡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灯二村,行政隶属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人民政府管理,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9800多人。这里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鱼为生,被称之为水上人家或渔民,又称之为“疍家人”,从二十世纪,随着渔业的进步,渔民已逐渐被广东政府安排到珠三角沿海地区上岸定居,告别往日“居无定所”的生活。水上(疍家)人靠水边而居,一河两岸的水乡特色形成其独有的建筑文化,灯笼沙原生态特色相当明显。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广东省珠海市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斗门是著名的水乡,水上婚嫁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记载,广东当时有“陆上人家”、“山上人家”和“水上人家”。“陆上人家”从中原迁徙而来,“山上人家”即如今的客家人,而“水上人家”以船为家,被陆地人排挤,不得上岸。直到雍正七年,官府才允许他们上岸务农,与陆人混居,于是,在斗门形成了独特的水上婚嫁。而在灯笼沙,这个习俗已经被记录下来,珠海市政府为了市民认识这个婚嫁习俗,把灯笼沙划为一个特色旅游区,旨在市民认识水上婚嫁,认识疍家文化,还有独特的咸水歌呢。

地址:珠海市白蕉镇灯二村

5.淇澳岛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淇澳白石街

淇澳岛属香洲区管辖。位于珠江口内西侧,北与虎门相对,东距内伶仃岛13公里,南距唐家1.2公里,是珠江出海口的第一道大门。全岛面积23.8平方公里,岛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北部是红树林保护区。常住居民约1900人。岛内有淇澳大桥与市区(香洲)相连。淇澳岛是珠海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淇澳八景是淇澳岛的热门景点,分别是:鹿岭朝露、金星波涛、夹洲烟雨、蚧珠夜月、赤岭观日、松间流水、鸡山夕照、婆湾晚渡。淇澳岛古代属香山县恭常都淇澳乡;本地方言属闽南语次方言中山闽语。

淇澳拥有众多古迹:淇澳岛抗英遗址、白石街、苏兆征故居、淇澳岛天后宫。天后宫乃是疍家文化的一部分。而淇澳岛也孕育出苏兆征这样的革命领袖。

苏兆征(1885-192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其故居乃其祖父于清朝道光年间所建。这是一幢青砖土木结构的建筑,面积68平方米,1885年11月11日,苏兆征就出生在这里。苏兆征故居于1979年12月17日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1985年 苏兆征诞辰100周年纪念之际对游人开放。清光绪年(公元1885年11月11日)苏兆征出生于此,并度过了青少年时代。苏兆征(公元1885-1929)早年加入孙中山同盟会,领导过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委员长,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部长等职,1929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其故居为土木结构,青砖平房,一座两间并一小厨房和一椿米房,建筑面积68平方米,屋前有院落、矮墙、院门,整座故居占地约100平方米。197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以前,去淇澳岛要在唐家坐一趟专线车到金星胆码头,在轮渡到淇澳岛。2001年淇澳大桥落成,去淇澳岛也方便了,越来越多游客进入淇澳岛游玩

路线:唐家坐85路到淇澳北下车

疍家文化介绍至此,我们广东攻略在疍家文化方面会有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二、四邑文化

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称为四邑,加上鹤山就是五邑。而斗门区曾是四邑文化的一部分,也保留着众多的四邑文化特色,比如开平特色的碉楼,在斗门也有建筑。而斗门的饮食文化,与四邑饮食也有一定的联系,斗门有很多赵姓的人,因为南宋时皇室曾逃难到这里接下来,所以斗门人的祖先比较显赫,是皇室后裔或将军后裔。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斗门。

1.斗门镇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斗门古街

斗门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地处斗门区西北部,东枕雄伟的黄杨山系,南邻乾务镇,西隔虎跳门水道与新会沙堆镇相望,北与莲洲镇接壤,自南宋起称潮居里,是历朝都司巡检驻地;民国时期是区公所驻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县政府曾暂迁于此;建国后,中山县八区、九区人民政府,斗门人民公社社务委员会驻地;建县之始,曾是县政府暂时驻地。

斗门镇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沉积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温泉,一皇一将一家族”的独特旅游资源,“斗门八景”其中六个景点在斗门镇,其中斗门古街、接霞庄、菉猗堂、排山古村等最具四邑和近代特色。

斗门古街位于斗门镇斗门墟,全长500多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大开。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歧、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除墟内的商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墟的人摩肩接踵,热闹纷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到斗门镇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这样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交流。沿街建筑基本采用南方特色的“骑楼”结构,蔚为壮观。这些建筑构成了现在斗门镇清朝异国风情古街的主貌,成为珠海市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街。

赵家庄又称接霞庄(即现新围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珠江虎跳门东岸,珠海市斗门区西北部。始建于嘉庆初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中的赵姓人家系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胞弟魏王赵匡美的后裔。赵家庄开挖的一条风景旖旎的护庄河,显得独具特色。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十世祖赵意乡八传维茂与堂兄维定,分别在苏、杭、汴梁等地从事茶叶生意和在粤西地区从事中药材贸易,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他们发了家。维茂跟随父亲赵若鹍(kūn),带着家眷从南边里迁居,在80多亩新垦围基上建了三间夯土房(因而得村名“新围”)定居。由于赵家庄地处霞山的北麓,常有霞雾环绕于树林上空而被认为有祥瑞之意,因此也称它接霞庄。到光绪中期,它已颇具规模,繁衍成非常繁荣的村庄了。庄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有如“红楼梦”中荣国府大观园。庄内居住的全是赵氏一族,因而得名“赵家庄”。

菉猗堂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又称菉猗祠、南门菉猗堂、赵氏菉猗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占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筑物 (前面三幢,后面两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组成,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菉猗堂经广东省及珠海市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已确定为珠海市内保存较好、颇具地方风格的古建筑,于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斗门县和珠海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了广东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选为斗门区“斗门八景”之一,现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门村委会共同管理。

排山古村是广东省古村落、典型的侨乡。排山古村原名斜排村。据传该村谭氏始祖应景公,早年随父由湘入粤经商,其子权石公于乾隆年间迁居斜排,立村于今。村子选址小山半坡,座西面东,朝迎日熹,午避酷热,民居循斜坡自高向低而建,规整划一,道路开阔,排水畅通,暴雨不涝。谭氏宗祠气宇恢弘。村口古榕树传递着乡人出国远行的憧憬,也寄托着华侨叶落归根的依恋。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让古村平添了新的色彩。在这里,有寻访村落古老文化、观赏田园清纯风光的主题式游览,还有夏摘荔枝、冬品草莓的诸多乐趣,让游客体验生活的幸福美好。

地址:斗门区黄杨大道,看见斗门镇的牌坊转入去。

2.乾务镇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乾务镇隶属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海市西部,陆地面积190.6平方公里,是珠海市地域面积最广的镇。2014年,乾务镇下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户籍人口为5万多人,流动人口3.6万人,旅居港澳、海外乡亲3万多人,是著名侨乡。乾务镇民间流传着乾务飘色、装泥鱼、锣鼓柜、舞龙、舞狮、佛家拳等优秀的传统艺术,有”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之称 。截止2012年,乾务镇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装泥鱼”习俗)、省级非遗名录2个、市级非遗名录5个,区级非遗名录7个。其中以 “装泥鱼”习俗、乾务飘色、锣鼓柜等项目尤具代表性。

跟斗门镇一样,乾务的建筑极具四邑特色。其中南山村镇南楼,网山古村落极具代表性。南山村镇南楼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南基山上,建于民国14年(1925),由当地旅外侨胞捐资建造,建造费当时白银一万一千两,属防卫性护村岗楼。岗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44平方米。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行楷楣额“镇南楼”,五层正面外墙行楷匾额“南乾锺瑞”,一至五层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状窗口。楼顶悬挂示警用铜钟一座。该钟铸于民国十六年(1927),外壁阴刻楷书“南山旅雪梨广崇敬送民国十六年铸”等中、英文字体。镇南楼保存较好,在南山村历史上意义重大,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研究当地旅外侨胞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对研究民国时期地方治安防御性建筑有重要的意义,于2011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

网山村始建于清朝乾隆30年,始祖从乾务镇虎山村迁入,因村后的来隆山山丘形状如网而得名网山村。全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目前常驻人口1400多人。经过200多年的风雨涤荡,网山村整体上仍保留了古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在该村旧村场的100多间古民居中,至今还有近70%保存着清代时期黄泥墙和具有岭南特色的青砖房屋。各民居院落之间的巷道大小一致、整齐划一,代表了珠江流域岭南文化的特色。

路线:斗门区珠峰大道 有乾务镇牌坊的转入去。

3.莲洲镇

广东攻略第十一篇:珠海篇疍家与四邑文化(海岛&斗门文化篇)


莲洲镇是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于2003年8月25日成立的镇,由原上横镇与原莲溪镇合并而成,属于中心镇。全镇地处珠海市西北部,东面隔河与中山市板芙镇相望,西北面与江门的新会古井镇和睦洲镇接壤。面积88.6平方公里。

莲江村是莲洲镇保护的古村落。莲江村依五指山脚蜿蜒而建,是典型的岭南古村,沙田水乡文化、水网交织,峰峦错落、千顷稻花,莲江村定下的「生态+旅游+农业」。独特发展模式,很快就赢来了企业青睐。2009年,依靠前期的村容整治和对村庄岭南民居文化的保护挖掘,开始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本次前来投资的“十里莲江”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和养生居住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

地址:斗门区莲洲镇272省道

疍家文化与四邑文化已给大家领略了一番,是不是觉得自己认识了另外一个珠海呢?那在下一篇,我们继续在珠海旅游还有挖掘珠海美食,咱们下期见!

下期预告:我们下期将会从东往西的讲述珠海的景点以及它的故事,请大家密切留意广东攻略第十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