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明朝时,阆中因何事修筑了梁山关、土地关?

明朝时,阆中因何事修筑了梁山关、土地关?

史料称:阆中位于川北水路要冲,南连滇黔,北接秦陇,西通成都,为秦入蜀之咽喉。城邑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兼有七关合护(即南津、五吉、河溪、锯山、梁山、土地、滴水),形成金汤之固。故长期以来,常为军政大员驻节之所、攻守必争之地。

明朝时,阆中因何事修筑了梁山关、土地关?

护城七关分布图

明崇祯后期,四川等地暴发了反对豪强和苛捐杂税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加之李自成张献忠部的肆虐,明清新旧势力的争斗,让辖州二县八的保宁府感受到大明江山确已到了岌岌可危的日子。

这时候历史便选择了一位自广东科举入仕的官员担当,他就是在地方史志中被疏漏了的时任保宁知府梁应龙。

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循吏》载:梁应龙(1597年—1677年),又名梁霖海,字德开,祖籍广东铙平,后居海阳县东津(今广东潮州),为明代潮州后八贤之一。

天启7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初授太平府(大致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一带)推官,掌管刑狱、执法不阿、决断公允、百姓咸服。

后升任保宁府(今四川阆中)知府。上任之时,正是周边“流寇”横行、势如破竹之际,他履职伊始便研究防务,决断战事,并率众修筑梁山关、土地关。

在阆中境内,嘉陵江以东为巴山山脉,以西则为剑门山脉。梁山位于巴山山脉的灵山与盘龙山支脉相交的山梁,传蜀汉张飞镇守阆中时即在此设驿,后曾建有梁山寺。寺庙虽已早废,但刻在岩壁上“古梁山关”几个大字于近代因修建公路才被凿毁〔见《阆中县志·民国时期》(下)〕。

据清《保宁府志》载:“梁山关在县东北十里梁山侧,明阆中令成友谏设” “土地关在县北二十五里与苍溪(罗石铺)接”。当时城寰往东北经此可达巴中、到南江,并直抵汉中,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衢大道,也是各路强劲势力进入四川的主要途径。

明朝时,阆中因何事修筑了梁山关、土地关?

梁山关 旧址在阆中文成镇二道沟梁山村

而在此之前,保宁府周边仅有往南的南津关,往北的锯山关、滴水关,往东的河溪关(目前最早可见之于明嘉靖《保宁府志》有载)。当时,起义军已先后攻破安龙府(今贵州安龙)、潼川府(今四川三台)等二十余城,保宁府所辖州县一片哗然、大为震动。

为此,梁应龙遵照朝廷围剿起义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部署,并采纳县令成友的建议,在城池附近选择关隘、构筑工事,“依山置戍、凭水立防、可以备不虞、可以固封守”,自然便成了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但梁在保宁府上任不久,又被内召回京,因战事需要,他仍担任保宁府守备,继续筑关设险、以扼要冲。“流贼攻保宁不下,走犯广元”(清· 彭遵泗撰《蜀碧》),直到五个多月后起义队伍被纷纷瓦解击退,他才赴任兵部主事,后又晋升户部员外郎、分巡福宁道,每到一任均颇有政声。

但随着明亡清立、江山移帜,他因深受“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传统文化的影响,只好选择弃官回乡、远绝俗务、锐志儒学,并捐资筑堤修河上坡,造福桑梓,口碑甚佳,至81岁高龄时,病卒于老宅。

而今,在其故里潮州市牌坊街,尚有“盛世元凯”(又称“戊辰八贤坊”)石牌坊,以彰灼崇祯戊辰当地八人同榜进士之盛事,其中就镌刻有梁应龙名贤其人。

梁应龙供职于四川保宁府时间虽不长,但文章政绩卓著,今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顶,还有他参禅悟道后留传于世的一幅对联:“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 ”,亦可管见其学养、胸襟 和风范。

明朝时,阆中因何事修筑了梁山关、土地关?

土地关 旧址在阆中石子与苍溪交界


注:元凯,亦作元恺,“八元八恺”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人用“八元八凯”泛指贤臣、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