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來源:星陪伴(xinghuivip)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歡迎來到《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我是靳濰,一起探討怎樣培養出優秀孩子。我不敢說自己是super mommy,但是能自豪的誇耀,我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他們都在8歲時選入加拿大天才培養計劃。很多父母都向我請教育兒經,因為我有作為媽媽最接地氣的,直接來源於生活的教育經驗。我的分享內容比較豐富,涉及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業、性格、品德、課外活動還有親子關係等等。只要是我深有感觸的,我都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探討。畢竟養兒育女就是點點滴滴日常生活的積累。

接下來的分享我會從真實故事出發,這些切身經歷寫成了我和孩子的成長日記。我會寫成心得,一些心得是我很得意的,可以作為參考;一些是我錯失過非常後悔的,可以作為提醒。通過這種方式,我會毫無保留的跟你分享、交流、進步。此外我也會談到跨國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經驗,如果你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我想你也能有所收穫,讓我和你一起為我們孩子的成長加油!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現在我們經常會聽到“全球視野”、“大格局”類似的詞彙。未來,全球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孩子們不論主動或被動,都很可能要在世界範圍內參與競爭。很多家長因此產生一種焦慮感,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全球視野,讓他們格局遠大呢?

於是乎,送出國留學的孩子,平均年齡越來越小。沒有送出國的,父母也會勤懇地為孩子未來留學打算著。暑期參加國外的夏令營越來越流行,家長們還熱衷帶孩子出國旅遊,長見識,就連看美劇或者讀英文原文小說也似乎都能幫助拓展孩子的全球視野。

其實,我非常理解爸爸媽媽們的心理,因為我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焦慮。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幾年前我看到過一篇報道,是關於Ryan’s well,也就是“瑞恩的水井”。簡單總結,一個加拿大小男孩Ryan在六歲時聽到老師說,非洲的一些孩子沒有乾淨飲用水,因此經常生病甚至死去。很多孩子每天最重要的事不是上學、看書、玩耍,而是要走很遠的路去打水。在那些地方,最乾淨的水或許就是孩子的眼淚。

6歲時的Ryan想靠自己的力量幫助非洲孩子打一口井,他攢零用錢,靠做家務賺錢,還到處募捐、籌款。一年後第一口井以2000美元的成本在烏干達打成,這件善事被廣泛報道,引起國際關注。後來Ryan成立了基金會,專門為非洲籌款打井。今天,這個基金會已經挖了1000多口井,為超過85萬人提供乾淨飲用水。

當時看到這個故事,我心裡油然而生一種焦慮感,心想,我的孩子也在加拿大,他們都超過六歲了,可怎麼跟人家的孩子比呀?哪有人家這麼長遠的目光、宏偉的志向,和這麼強的行動力呢?像這樣的孩子才真正是有全球格局呀!想想辦法,是不是也給我家的娃找點往非洲捐款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全球觀呢?

在那幾天裡,我密集地給兒子和女兒看了很多什麼非洲童工啊、非洲血鑽石之類的社會報道,但這些故事對他們有多大影響或者震撼呢?我很懷疑。又因此能建立全球格局嗎?我更懷疑。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慢慢的,我的理解也在轉變中。畢竟Ryan那樣的孩子不是每個家庭照樣學樣就可以培養出來,而不像Ryan,或者做不到Ryan那樣,也絕不意味著孩子就沒有全球格局。所以,今天我想像跟大家分享,我是怎麼看待全球視野?

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全球觀不一定要花很長時間,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有時在於做父母的能否轉變思維模式,也就是change your mindset,進而去引導孩子。

第一個需要轉變的思維模式是,去關注生活小圈子之外的事情。

有時候我感覺被困在固有的生活圈裡。天天一日三餐、柴米油鹽,多數時間和精力都圍繞在習慣的、熟悉的事物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對“舒適圈”之外的東西,我們很少去關注,不感到好奇,甚至缺少尊重。

同樣“舒適圈”的思維模式也延伸到了我們的社交關係裡,我們喜歡維持一個很緊密的親人和朋友圈,對這個小圈子裡發生的一切都特別關心,格外維護,而對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就會顯得冷漠、甚至幸災樂禍。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孩子們也非常類似,他們每天關心的無非是今天吃什麼,作業交了沒有,週末能不能出去玩?在社交關係上他們最在乎的就是幾個好朋友,朋友們都在玩什麼遊戲?誰跟誰又和好了,誰跟誰又鬧掰了等等。可以說孩子的圈子比成年人的更小。

我不希望兒子“小麥粒”和女兒“小咕哩”他們的思維只侷限在小小的圈子裡,我試圖引發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會帶來關心、同情、共鳴等各種情緒,進而讓他們持續關注外界世界。

要知道“行萬里路”的成本是很高的,經常帶孩子出國旅行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負擔,但是在信息交流無障礙的時代,你的思想可以隨時“行萬里路”。

跟孩子們日常相處時,我會故意提起遙遠的話題,當然不需要是嚴肅的政治經濟,可以找到有趣的切入點。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新聞,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所有小豬都會游泳,成為旅遊熱點。但最近小豬們開始相繼死亡,數量從115只減少到只有23只。

孩子們被小豬游泳的樣子點燃好奇心,就積極地參與討論,他們閱讀了新聞後,非常擔心小豬的命運,兩個人一起給巴哈馬政府的旅遊機構寫了一封信,詢問23只小豬有沒有問題,現在還有幾隻小豬活著?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我又鼓勵他們去發掘小豬的死亡原因?孩子們從不同的新聞來源找到好幾篇文章,最後總結說,因為遊客喜歡餵豬,食物扔在沙灘上小豬囫圇吞棗,吃進太多沙子導致腸梗阻。

因為這個切入點,“小麥粒”和“小咕哩”開始關注世界範圍內,人類的過度介入怎樣導致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這是個宏大話題,我鼓勵他們每人提出一個案例,但是要相互交流,不能重複。他們就去圖書館或上網找資料,從“游泳小豬”開始,他們瞭解了非洲白犀牛,知道了馬達加斯加袋狼和渡渡鳥。

兩個孩子以前在沙灘上喜歡給海鷗喂麵包火腿腸,後來再也不這麼做,看到其他孩子喂鳥,他們還會義正言辭地上前阻止。他們因為“游泳小豬”成了動物保護主義者,非常愛小動物,尤其關心野生動物的命運。

孩子們沒有去到加勒比海島,馬達加斯加和非洲距離他們也同樣遙遠,但好奇心可以縮短距離,突破他們熟悉的圈子,好奇心點燃了持續的關懷和關注,不僅讓他們跟外界世界緊密聯繫,還讓他們開始著眼全球。如果孩子們關心和願意投入精力在離他們生活千萬裡遙遠的事情上,我覺得就已經是全球視野,不管今後他們在地理上能走多遠,這種精神都會極大豐富他們的生命。

第二個需要轉變的思維模式是,拋棄成見,尊重差異。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以前我有個陋習,看到自己不順眼的,就會帶誇張或牴觸情緒給出消極評論,比如說看到街上有個人是爆炸頭,我就會說:“這個人肯定不用梳頭,反正也梳不通。”看到有相貌俊美的年輕人卻坐在街頭拉琴,我就會說“誰養了這孩子也夠糟心的”。看到體型肥胖的人穿緊身褲,我會諷刺說:“這褲子的彈性和質量還真好,不會炸裂。”

經常在孩子面前表露類似態度,其實對他們的影響非常負面,我是在用自己的成見去約束孩子,阻礙他們發展出一種寬容的、具有吸納性的全球視野。

要具備全球視野首先要承認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是人的長相、穿著打扮、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還是職業選擇,都可能跟你認同的、想追求的完全不一樣。但只要不影響、不干涉他人,每個人就有權利追求並享受自己的選擇。

我意識到,自己的一些想法,要麼是成見偏見,要麼是孤陋寡聞,如果不改變自己,不拋棄成見,我的格局就不會大,媽媽的格局有限,又怎麼去拓展孩子的格局呢?

後來我就很注意,不隨便評論別人的選擇,如果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他要這樣,我也會解釋說,只要這選擇不影響別人,那就屬於個人選擇,就算不喜歡,我們也不應該隨意批評。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我出生長大在中國,那是一個相對單一的環境,未來我的孩子要面對全球競爭,一個聯繫度比幾十年前高得多的世界,從小要培養他們去尊重世界的多元性,他們才會去理解,去欣賞。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書名是《what I eat》,介紹世界各個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每天典型一餐會吃什麼?然後從食物出發,介紹這個人的職業、生活背景、他生活地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構成。

“小麥粒”隨手翻開一頁,看到蒙古家庭的餐桌上有個羊頭 ,大叫,it’s so disgusting。“小咕哩”湊過來翻開一頁,恰好看到泰國的昆蟲市場,小攤上各種油炸螞蚱蠍子擺的整整齊齊,她也大叫,it’s even more disgusting。

我也不適應這麼生猛的食物,要是以前可能會說,對啊,好惡心。但為了教育孩子,更是教育我自己,我對他們說:“你們不要用第一印象影響判斷,接著讀下面的文字,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的結論?”

兩個孩子認真閱讀,然後恍然大悟,原來蒙古的遊牧部落一年才會吃一次羊頭,這張照片是記錄慶典時拍攝的。他們也瞭解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肉多菜少的飲食結構。

他們還學到,在東南亞昆蟲是很好的蛋白質選擇,養殖成本低,蛋白質含量集中。未來,想要解決其他人飲食結構中蛋白質過低的問題,或許也要引進昆蟲。

“小麥粒”甚至跟我說:“媽媽,我也想試一試吃蟲子。如果我們多吃螞蚱,是不是就不用吃那麼多豬和牛了?”

我說:“對呀,其實吃昆蟲是一種環保的生活態度。”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孩子

後來帶兩個孩子去科學館,那天正好有個環節,就是介紹食用昆蟲,工作人員拿著昆蟲做的小餅乾,問哪個孩子要試試?圍成一圈的孩子裡只有“小麥粒”和“小咕哩”勇敢試吃了。

好了,朋友們,這堂課我們就講到這裡,對於10歲左右的孩子,全球格局或許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是我們可以轉變思維,儘早地,一點點開地拓他們的視野。

對了,“麥粒”說蟲子餅乾脆脆的,很好吃。那麼今天就再見吧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