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有一次给学生讲俄罗斯文学,讲着讲着突然拉上了教室的窗帘,关掉了所有灯。

一片黑暗中,纳博科夫站到开关旁,按下最左边的开关,一盏灯随之亮起。

纳博科夫说:“在俄罗斯文学的苍穹上,这盏灯是普希金。”

接着,他打开中间的灯说:“这盏是果戈理。”又打开最右边的灯:“这盏是契诃夫。”

最后,纳博科夫走到窗前,拉开窗帘。阳光照进室内,整个教室瞬间明亮。

纳博科夫指着阳光对学生说:“而这,是托尔斯泰!”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列夫·托尔斯泰堪称俄国“国宝级”作家,以一支笔针砭时弊,唤醒世人。他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角色,至今仍未过时。

其中我最爱的,当属那个冲破社会桎梏,勇敢追逐爱情的安娜·卡列尼娜。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她的前半生,不过是一场交易

安娜是个明艳动人的贵妇,她丈夫卡列宁很有地位,但二人的结合无关爱情,只是一场上流社会的交易。

当初,安娜的姑妈为了儿子的职位、地位,威逼利诱安娜傍上了卡列宁这棵大树。

婚后,安娜也尝试过去爱这个大她20多岁的丈夫,一腔热情付出,却石沉大海。

卡列宁对“爱”没兴趣,他出身官僚家庭,更看重名利和地位。

所以当安娜“婚内出轨”,卡列宁固然愤怒,但愤怒却并非因为妻子的不忠,而是因为自己被戴了“绿帽子”,面子上挂不住。

安娜或许是幸运的,她什么都不缺——富裕的家庭,有地位的丈夫,可爱的儿子……八年来,她一直这样安慰自己。

但她又何其不幸?没有爱和激情,生活循环往复,不过一潭死水。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直到情夫伏伦斯基出现,她才明白自己的处境——仿佛被关在笼里的金丝雀,没有自由;抑或绣在屏风上的红玫瑰,虚有华表。

她开始厌恶丈夫:“八年来他一直在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首次出场,是因为她哥哥被她嫂子捉奸在床,嫂子想离婚,安娜去劝她:为了5个孩子,她应该原谅一个有心挽回家庭的丈夫。

一番思想工作后,嫂子选择了原谅。而安娜呢?她亲手把一个试图自救的女子推回了婚姻的坟墓。她万万想不到,不久后,她会因为爱情,亲手撕碎曾那么看重的家庭。

当安娜在宴会上随伏伦斯基翩翩起舞时,她发现自己的心活了。她本把这支舞当成一个转瞬即逝的意外,可当伏伦斯基追随安娜而来时,意外就变成了必然。

被一个英俊、优秀的男人爱慕,安娜无疑是自豪的,她脸上的笑容,是怎么也藏不住了。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理智让她拒人千里之外,激情却让她无路可逃。面对伏伦斯基猛烈的追求攻势,安娜很快便缴械投降。

这让我想起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里,那个同样因得不到爱情滋润,选择出轨的妻子爱玛。可见对女人来说,在两性关系里,爱的排名是很靠前的。毕竟女人总爱幻想,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婚姻的前提是爱,爱的结果是婚姻。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如同没放调味料的料理,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有人打我一边脸,就把另一边脸也给他打

《洛丽塔》中说过:“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藏不住的,贫穷、咳嗽和爱。”

跟伏伦斯基在一起后,一次,安娜跟卡列宁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伏伦斯基参与其中。

比赛中,伏伦斯基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大惊失色,举止失态,对伏伦斯基的关心无论如何也藏不住,惹人议论纷纷。

卡列宁责备安娜有失检点,坏了自己的名声,安娜吼道:“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看见您就受不了,我害怕您,我恨您……”

她甚至坦承,自己已经怀了伏伦斯基的孩子。

卡列宁给了安娜两个选择,要么立刻离开这个家;要么留下继续和他扮演模范夫妻。为了儿子,安娜无奈选择了后者。

她试图反抗:“他在谎言里活得优游自在,我不能让他这样优游自在,我要冲破他这张想束缚我手脚的谎言的罗网!冲破它,冲破它!”

可安娜心里清楚,她无力摆脱这个谎言,哪怕它虚假得像泡沫一般,一触就能破。

她太思念伏伦斯基了,甚至挑战卡列宁的底线,把伏伦斯基叫来家里,不小心跟卡列宁撞了个满怀。

伏伦斯基:“他在家你怎么还叫我来?”

安娜:“我没想到他突然回来拿一个文件。”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妻子在自己家同情夫约会,卡列宁忍无可忍,提出离婚,带走儿子,无论安娜如何乞求。

律师告诉他,因女方一人过错离婚的,按律法,女方以后再也无法嫁给任何人。

卡列宁却说;“这正是我想要的。”

没过多久,安娜临盆了。生产过程很不顺利,安娜患上“产褥热”,死亡率达百分之九十九。

安娜让人给卡列宁发电报,希望在临死前能得到他的原谅。

卡列宁回来了,他本恨不得安娜去死的,可当他看到安娜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时,瞬间就原谅了她。

他甚至对情敌伏伦斯基交了心:“我完全饶恕了她。有人要打我一边脸,我要把另一边脸也给人打;有人夺走我的外衣,我连里衣也由他拿去。我恳求上帝,愿他不要从我身上夺去饶恕的幸福!”

卡列宁的胸怀和宽容,令伏伦斯基自惭形秽。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举起手枪,朝着自己的胸膛,扣下了扳机。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女人,应该活成自己的主心骨

伏伦斯基没有死,安娜也没有死。

安娜逼自己断绝同伏伦斯基的关系,因为丈夫如此宽宏大量,甚至对情敌的女儿视如己出,她还有什么理由辜负他?

可当哥哥来看望她时,安娜心底最后一丝防线轰然倒塌:“难道就因为他原谅了我,他就成为我人生的主宰了吗?”

情感再次战胜了理智,安娜撇下丈夫和儿子,同伏伦斯基远走高飞。

伏伦斯基也为安娜抛弃了一切,从这一点来看,他当然是真心的。但这份真心需要时不时有些刺激,才能保持鲜活。

它能抵得过轰轰烈烈的磨难,却禁不住鸡毛蒜皮的平凡。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爱情是有保鲜期的,一旦得到了,往往就不珍惜了。随着安娜越来越爱伏伦斯基,占有欲越来越强,伏伦斯基却觉得越来越无聊了。

这时的安娜对他来说,就好像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也因此把它毁了的。

察觉到伏伦斯基的冷淡,安娜也很委屈、很不安。“我为你放弃了一切,你凭什么不对我好?”这份被道德绑架的爱,只会让彼此背负压力,活得越来越累。

加上伏伦斯基的母亲一直看不上安娜,给伏伦斯基介绍门当户对的女孩,危机感让安娜丧失理智,跟踪、误会、争吵,搞得彼此不胜其烦。

一次大吵过后,伏伦斯基摔门而出,准备去母亲那里。心力交瘁的安娜跑去找他,在车站人来人往中,她精神恍惚,觉得这世上“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

她再也受不了了,在火车开过来的瞬间,猛地向前扑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这场爱情注定要将她毁灭。”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下一秒,她对自己的行为大吃一惊,她想闪开身子,却来不及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

“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她挣扎着说了最后一句话。

安娜的悲剧令人唏嘘,但根本原因在于,她把这份爱看得太重,以至于失去了其他的生活寄托。

就像细沙,双手握得越紧,就越容易流失。

这让我想起毛姆的《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嫁给一个不爱的人,婚内出轨,被丈夫报复,把她带去瘟疫盛行的梅潭府。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经历了情夫背叛、丈夫去世、瘟疫横行、救助他人的种种后,凯蒂揭开了生活的面纱,不再把爱情当成唯一,而是通过帮助他人实现个人价值,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长。

可见,女性要活成自己的主心骨,不一味依附他人、追着对方摇尾乞怜,而是自己给自己快乐,不患得患失,更不随便伤害自己。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勇敢追爱的安娜,或许我们都是她

《安娜·卡列尼娜》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悲剧无法避免;但她也是勇敢的,至少她尝试过突破旧社会的桎梏,不理会他人眼色,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爱情幻灭、无法挽回,她选择用生命惩罚彼此,保留最后一点骄傲——她没有败给任何人,只是败给心底对爱的完美幻想罢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安娜,为爱飞蛾扑火,游离于一切规则之外,不因道德阻拦欲望,只图一个你情我愿。

她明艳动人、家境殷实,却因一段婚外情选择卧轨自杀

可即使在开放的当代社会,哪怕以“真爱”的名义来包装,“出轨”都是很难听的字眼。何况在旧时代,安娜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又该是怎样的勇敢?

无怪乎连作者托尔斯泰都说,他不想让安娜死的,但后来由不得他了。

理智与感性,激情与伦理,爱与道德,说到底,谁又能由得了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