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眼看要春节,很多妈妈又犯难了。

  • “去年过年娃被逗哭了两次,今年春节还没到我已经开始发愁了!”
  • “谁说不是呢,当场反对吧,显得气量小,还容易得罪人;不反对吧,又害怕孩子受委屈,左右为难!”
  • “孩子怼吧说娃不懂事,孩子哭吧说娃不经逗,总之就是各种闹心……”

说起“中国式逗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被虐着长大的。

又是一年春节,是不是想说,都0202了,我都有孩子了,咱能不这样逗娃了吗?

今年不仅整理了入围“中国式逗娃”榜单TOP10,还附上了应对“熊亲戚”的指南,速来围观,手持锦囊妙计,方能安心过年!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TOP1“小脸肉嘟嘟的,好可爱,来~让我亲一口!”

亲一口真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对小月龄宝宝而言。

医生“@张思莱医师”微博曾爆出,爷爷下巴长脓包还亲吻新生儿的孙子,导致孙子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

越小的婴儿抵抗力越弱,成人嘴里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婴儿的皮肤就像成人裸露的伤口,很有可能渗透皮肤导致孩子被感染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应对指南:

小宝宝的话,妈妈可以明确告诉对方:“小宝宝不适合亲亲哈,可以抱一下!”说罢就把孩子抱起来。

大一点的娃可以说:“我先亲你一下吧!嘛!~”(飞吻)说完掉头就走~或岔话题:“我不喜欢被亲哈,还是一起捉迷藏吧!~”

TOP2“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

这真是一个世纪性的选择题,先不说怎么回答,无聊才是真的!

有的妈妈说了:“我跟你有多大仇啊,你要这样问我家娃?孩子被问哭是小事,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

#应对指南:

这个问题一般不会问小宝宝,提前给娃做好心理建设就可以了!

《爸爸去哪儿》中,村长就问了黄多多这个问题,当时多多是这样回答的:不可以问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很爱爸爸妈妈。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若你选爸爸、妈妈会很伤心,妈妈很艰难才生的你;如果你选妈妈,爸爸也会很伤心,因为爸爸一直在赚钱,都是为了你。

上边是很礼貌的回应,也可以说:“你这样问真的很坏诶!如果让你选你会怎么选?”

童言无忌嘛,哈哈哈。

TOP3“有了弟弟/妹妹,你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对于二胎家庭而言,这是最伤人的话题了!

爸爸妈妈唯恐给老大造成什么影响,而一些不相干的人却唯恐天下不大乱。

此前,一个5岁的小女孩将自己的亲弟弟从5楼的阳台上扔下去,弟弟当场没了生命体征。

原因竟是因为早晨邻居逗女孩说:你妈妈不喜欢你了,只要弟弟。女孩听完当场就哭了,到中午就把弟弟扔下了楼。

大人所谓的玩笑话,在尚无辨别能力的孩子那里,句句都会当真!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应对指南:

妈妈要提前给老大做预警,甚至可以模拟被逗场景,让孩子知道这些不过是别人的“戏言”不要当真,并明确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爱你,永远都爱你。”

现场的话大人可以直接说:“拜托不要再这样说了,孩子会当真的。”大点的孩子也可以直接教他开怼:“我爸妈才没有呢!难道你不喜欢你家大宝吗?”

TOP4“来小伙儿!是男子汉就得喝两口儿!”

很多长辈也会对孩子劝酒,甚至用筷子蘸着白酒喂还没满月的婴儿。

曾有新闻报道:广西玉林一男童因喝米酒险变植物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肝脏和代谢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中乙醇的耐受和分解能力都比成人差很多

即便是度数较低的酒,比如米酒,其中所含的酒精也容易淤积在体内,引起中毒。进而导致发育受阻、思维迟缓,损伤肝脏,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应对指南:

这个是原则性的问题,父母们必须果断拒绝:“这个可不是玩笑,绝对不能给小孩子喝的!”

TOP5“这个坚果好吃,还有这个巧克力糖,吃一个!吃一个!”

这一幕通常是亲友非常热情的招待。

大把大把的给娃塞糖或各种坚果,这热情让老母亲们着实感动,但孩子吃太多糖不及时刷牙的话容易蛀牙

,小一点的宝宝吃坚果或果冻这类容易卡喉或噎到,甚至还没添加辅食的宝贝吃了可能会出现过敏现象。

#应对指南:

面对好意,妈妈可以友善的提醒:“孩子太小还不能吃这些。”也可以先接过来,自己吃了或者再放下。

大一点的娃可以提前约定好吃糖数量,然后自己进行这波儿操作,既不驳面儿,又解决问题!~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TOP6“听说你学舞蹈呢,给我们跳个舞吧!唱个歌儿也行~”

此时孩子如果有很强的表演欲还好说,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那么让他在陌生人群面前得到锻炼,也的确是不错的机会。

但问题是孩子如果不愿意,还面临各种强求,甚至被贴标签“放不开”“胆子小”“不大气”等那就简直了,孩子别说锻炼了,妥妥儿的受挫!

#应对指南: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但不要强迫,一定要有保孩子自尊心,舍老母亲脸面的大义之举哈!

随便几句话就搪塞过去了:“我们宝宝还不熟悉环境呢是吧?等熟悉了再说吧~”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TOP7“给大伯磕个头,磕头给红包!”

用红包逼宝宝做他不愿意的事真的是屡见不鲜~

比如磕头、表演等。

说实话,学龄前孩子的性格一直都在培养阶段,强迫或进行利益诱惑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日常带娃,孩子需要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会教会孩子表达感谢。

#应对指南:

此情此景恐怕很多妈妈的内心已经万马奔腾:去你大伯的,爱给不给吧!但说不出口不是。

小点的娃妈妈可以直接回答:“我们还不会呐,等长大吧~”。

大一点的娃还是要提前做好预警,不愿意做的就直接跑走丢下一句:“妈,我先找某某某玩去啦!”老母亲赶紧回应:“你看这孩子!~”面对不“善意”的逗娃,套路一下又何妨。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TOP8“来,叫阿姨,叫一个给你糖吃,快叫~诶,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呢?!”

这个猛一听和TOP7差不多,但实际上这个看似损失小的被逼打招呼,可能影响会更大。

尤其是小一点的宝宝,有的4个月就已经进入了认生的阶段,这个时期也是宝宝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过程

,如果被强迫和人打招呼,很有可能留下不愉快的交往印象,甚至对日后产生影响。

大一点的孩子如果被贴“不爱打招呼”“不懂事”等标签,甚至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

#应对指南:

小宝宝很好说哈,妈妈模仿小孩子的语气说一句:“阿姨好!~”“阿姨过年好!”就过去了。

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愿意叫也真的不要强迫,首先爸爸妈妈要把心态放轻松,可以摸摸孩子的头,眼神温柔的看看孩子,(意在:没关系)然后跟亲友说:“孩子有点累了。”或者“可能跟你还不熟络,一会儿就好了呵~”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TOP9“来飞高高啦!坐飞机!”“拔个萝卜怎么样?”

这绝对是“熊亲戚”才能干出来的!

想和孩子玩没错,但是像这些被举高,甚至在头顶上转圈,还有拔脑袋等等,真的实在太危险,一不小心磕了碰了、关节脱臼了、脊椎骨受损了,别说高兴了,年都没法过了!

还是稳稳当当的玩个安全系数高点的游戏吧!

#应对指南:

家长毫无商量余地的去拒绝,被整的是自家孩子,受伤了可是孩子身疼你心疼啊,不要存侥幸心理。

能跑会跳的孩子可以教给他直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游戏,这是有危险的,我们还是玩积木/过家家/跳房子游戏吧!”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TOP10“追我啊,来追我啊,追上了就给你!”

如果说TOP9是亲戚“熊大”那这个无疑就是“熊二”了。

简直就是“逗娃”专业户,专门让孩子满屋子跑,上蹿下跳,着急上火。好像只有你不开心他才开心,哭了最高兴。

#应对指南:

如果是2-4岁的娃,家长完全可以拿起自家玩具转移娃的注意力,或者抱起孩子快步追上半开玩笑的说:“拿到啦!”然后一把抢回~~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礼貌的说:“叔叔,你玩吧,我不要了!”或者高冷的走开,留“熊亲戚”一个人跑……

如何应对“熊亲戚”的“中国式逗娃”?

在那些所谓的“不经逗”的瞬间,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也太矫情、太玻璃心了吧!

的确,可能很多逗孩子的长辈们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孩子毕竟还小,他们没有成人的判断力和承受力,或许在我们看来是一句玩笑话,但对于孩子而言就有可能感到惶恐、无助、不安,甚至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七大姑八大姨们,还有我们可爱的街坊邻居们,如果真的喜欢孩子,就别再延续这些“中国式逗娃”了,谢谢大家!我们和娃提前给您拜年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