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於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九板廊橋又名九股橋,位於于都縣葛坳鄉葛坳街往北一華里處,(原葛坳老街下側),始建於清代中期,地處南來北往(南通於都北通寧都)的交通要道。

于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早在清光緒年間,葛氏四修族譜主修葛其清先生為之作賦“西澗水流東澗去,南衢客往北衢通”,後人無不為之讚歎!

1984年,于都縣人民政府為之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後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12年在上級撥款村民捐獻的情況下,在原址按原貌修建。

相傳初建該橋時,石板(每塊噸餘)從興國水運至曲洋後,頓時大雨傾盆,曲洋至葛坳的小溪陡漲大水,船順勢而入,該石塊直接運至目的地,而後船走水退。原購十塊紅條石因下船不小心損壞一塊,只剩九塊了,九股橋因此而得名。九板廊橋堅固美觀,如一乘衙轎挺立其間,上走車馬,下通流水,為古時葛坳的交通要道,凡葛坳的老一輩人都清楚九板廊橋的來歷。

于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附:【印象葛坳】廊橋舊夢 現世安好

導讀

中國廊橋是橋樑與房屋的珠聯璧合之作。每一座古廊橋都承載了許多重要角色:它們是休憩場所、是祭祀宗廟,是交易市場、是娛樂平臺,是地標建築、是精神家園,是團結鄉民的紐帶,更是傳播文化的長廊。在咱葛坳就有一座著名的廊橋——九板廊橋。

九板廊橋又名九股橋,位於于都縣葛坳鄉牛頸村上屋組,始建於清代中期,地處南來北往(南通於都北通寧都)的交通要道。早在清光緒年間葛氏四修族譜主修葛其清先生為之作賦“西澗水流東澗去,南衢客往北衢通”,後人無不為之讚歎!

于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一九八四年于都縣人民政府為之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後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12年在上級撥款村民捐獻的情況下,在原址按原貌修建。

“九板廊橋”始建於清康熙廿一年(1682年)左右,橋長9米,寬4.5米,高4米,橋面用九根長6.5米,寬0.9米,厚0.7米的紅色麻石砌蓋而成,橋面建有一亭,呈長方體形,長6.48米,寬4.43米,高6.25米,兩邊護著欄杆,四角呈飛龍狀,青磚綠瓦(現已改建成金碧輝煌的紅磚琉璃瓦),遠看如一頂漂亮的花轎。橋下河水清澈,水潭浪花瀰漫,風清氣爽,壯麗美觀。

于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說起“九板廊橋”還有不少故事呢!

先說建橋的過程,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要將重達近噸重的麻石,一根根安裝在橋面上那是何等的艱難。傳說當時有一個曉通天文地理的人士,在給橋面上紅麻石的時候選擇到一個百年一遇的好日子,那天恰好漲大水,橋面上的紅麻石就是利用洪水經曲洋、大田用船運回來的,當時運來十根,搬吊時損壞一根,所以恰好用上九根,“九板廊橋”也就由此得來。卸完麻石,船工們未來得及喝口水,便趁退水之際勿勿返回,恰好趕到曲洋時,小河的水就退掉了,其懸可見一斑!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其次是地理設置,“九板廊橋”是古驛道中的南北通道,橋的兩頭綠樹成蔭,走在石街路中使人心曠神怡,從橋往北(寧都方向)設有十八級臺階到達古代的“街上”(驛站),現在還有古代“街上”店鋪的遺蹟,傳道“九九麻雕十八塅(音)塅塅有一罐”,據說臺階上還有古藏呢,到現在這事還是個“謎”。

于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再有個傳說是說這做橋建橋的日子好,橋位的風水好,傳說橋下曾出現過“金鴨子”,古時曾有貪玩的人從橋上摔到橋下竟平安無事。當然這可能是巧合,遊玩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于都葛坳的名勝古蹟一一九板廊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