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人,有的时候会很烦。

烦的时候怎么办呢?可以放开肚皮,美美的吃一顿,可以约上三五好友,狠狠的喝一顿,或者干脆换上跑鞋,来个半马什么的消消气,又或者干脆蒙头大睡,一觉醒来,云消雾散,万里晴空,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嗯,还有一个办法,看看汪曾祺的文字,看着看着,人就会慢慢的安静下来。

比如这本《人间之味》。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容我一一道来,仅作了解,绝无剧透。

第一章:人间草木皆有情。写的是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世间万物,须毫毕现。比如什么时候看什么花,花分几种,分别什么样,什么色,除了看,又能用来做什么,以及不经意之间会俏皮的甩出一个小包袱,包袱里面往往是五味杂陈,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个人阅历,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明明只是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偏偏他能写出你不知道的东西。看到入神之处,眼前仿佛慢慢展开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卷,那些一个个黑白分明的方块儿字,都变成了一幅幅五颜六色,妙趣横生的场面,大有人在画中游,情深不归处的感觉。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第二章:人间有味是清欢。汪曾祺好吃懂吃会吃,众所周知。他笔下那些绘声绘色,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并不是什么奇珍异宝,也不是什么米其林三星,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餐桌之上的平常之物。能把平常之物写出不平常,这个才是高手中的高手。如果说个人的招牌特色,倒是有二,一则汪先生对于家乡食物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眷恋,荠菜,咸鸭蛋,慈姑,塘鳢鱼,还有人见人爱的各色酱菜,尤其是先生后来定居京城之后,遥望千里之外的故土,大概是把所有的乡愁都化在了食物里面吧。二则先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然则一颗童心始终未泯,吃情不减,无论到哪里都吃的津津有味,自然,读者跟着汪老看得也是口水滴答滴。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第三章:人间皆是好去处。老先生一辈子算得上是经历坎坷,大事小事,历经磨难,不过去的地方多了,经历的事儿多了,自然见识也就跟着上去了。从国子监到西南联大,从皇城根到坝上草原,从历史名胜到寻常巷陌,别人没去过的,他去过,别人去过但是没写过的,他写过,而且不仅写得好,还写出了自己的味道。特别妙的一点莫过于如果你仔细砸吧砸吧味道,老先生还是在原本简单的遣词造句中夹杂了些私货,一点也不简单。至于你能够领悟多少,那就要看你能懂多少了,那种乐趣,就好比在一盘辣子鸡端上来,吃到最后在堆成山的辣椒堆里找鸡块儿的趣味。妙,妙不可言。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第四章:人间有情亦有爱。老先生无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当然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事情,同时,老先生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这些都在最后一章讲到汪曾祺和汪曾祺的亲朋好友的故事中展露无遗。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同学,好友,路人甲乙丙丁,乃至每一个曾经走入过自己生命中的男男女女,写成文字,从笔尖默默流淌出来。写得人走心,读得人动情,更不要说他这一生,正好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波澜壮阔的一段传奇岁月。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中,其实无一不会折射出时代的滔天巨浪,回过头来再联想到每一个身处其中之人的颠沛流离,起起伏伏,真的是令人扼腕嗟叹呢。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凭心而论,和同时代的其他风云人物比起来,汪曾祺的文字并不是天赋最高,成就最大的。就他本人的作品而言,虽然有作家,戏剧家,文学家诸多称号等身,但是比起那些并没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小说来,个人认为他的散文才是真正的佳作。

这取决于他本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些流传于坊间的赞誉其实点出了汪曾祺的个性,淡泊淳朴,达观自在,温润通透,热爱生活,却又超脱于外。一生之中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释然达观,笑看风云,这份涵养功夫非同小可。

文如其人。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汪曾祺的散文,总是贴近生活,不炫技,不做作,淡而不俗,读来虽然平淡质朴,不事雕琢,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位智者对于生活本质最大的热爱,应该是正因为如此,才能如此有趣。如果一定要找个比喻来说,《人间之味》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老先生坐在你对面和你,一壶茶,一张桌,两个人边喝边聊,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此处容我插播一句,上一次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是在读白先勇的《纽约客》和于谦的《玩儿》。虽然三个人身份背景各有不同,文章主题也是天南海北,但是三本书的灵魂深处的某些内核倒是一脉相承。三个人都是有趣的人,不放假想一下,如果有机会得以谋面,我相信他们三人的眼睛一定会有几分神似,清澈温柔,澄明通透,因为从那里我们窥视到他们的内心。三个人都有点童心未泯但是对于生活本质又有着最深刻的领悟,文章不是字字珠玑,光彩夺目的类型,但是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举重若轻,毫不费力,或许这才是真正得道高人的风范儿吧?(参见拙作

《深深话,浅浅说》《于谦先生真是一个妙人儿啊》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虽然汪老一向自谦的说自己的散文只是写写凡人小事,且不论最普通的往往是最难写的,这里面需要对于周遭一切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拨开迷雾见真章的洞见,需要一点点童心以及最深最真的感情,当然还必须得有一支生花妙笔。我们从来不会从汪老的文章中读到什么观念灌输,理论宣导,更多的是云淡风轻,但是清风拂过之后,除了散去的浮云,我们总是可以领悟到文章背后的老先生隐隐有深意。虽然他从来都不会说出口,但是你就是会觉得他一定说了些什么。可能当下一时难以言说,不定日后那个恰到好处的时刻,就会悄然浮上心头,每每此时,我总是会觉得老先生在远处笑眯眯的看着我。

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看看汪曾祺的文字,慢慢就平静下来了:《人间之味》

《中国大历史》,大概是这几年遇到最好的通史类读物了邻人之恶一本追了十年的书是本什么书?Culture Fit:网飞文化手册宁为太平犬,不会乱世人:《寂静的烽塔》Do the right thing越读越开心:《越读者》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陆犯焉识》萨兰德的一生,无非是求个痛快中年读胡适:《容忍与自由》如何读历史?从谭伯牛的《战天京》开始三十年后重来过,当时只道是寻常:《说岳全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