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全国优秀教师王维博:点亮“心”灯,与成长同行|战“疫”有我 同心前行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王维博

王维博,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陕西省“名师大篷车”讲师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优课展评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全国优秀教师王维博:点亮“心”灯,与成长同行|战“疫”有我 同心前行

近日,结合疫情防控阶段“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陕西省教育厅对于调整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方式的建议引发了我对受邀担任特聘导师参与赵慧老师(高中英语)工作坊线上研修活动的再次回顾和深度反思。

一、 精心组织,让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同行。

在庚子鼠年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赵慧老师工作坊组织导师成员一起开展了研读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活动,整个活动由“坊员研读课标、坊员撰写心得、专家点评寄语、坊员个人反思、工作坊公众号推送”五步连环推动,从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专业成长等不同角度着眼,阐述个人研读收获,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分享团队研修成果,为疫情阶段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发挥了辐射带动的作用。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三大主要途径,赵慧工作坊组织的线上新课标研学活动既结合了当前战“疫”时期“停教不停学”的实际,又有效的组建了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中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学习共同体,在新课标研读中共同寻找成长的方向。央视主持人敬一丹说过:“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才能确定前行的方向;在路上遇到多少人,才能知道与谁同行。”从工作坊坊员的研读反思中我们不难看出同行者在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018年省级教学能手曹青老师直言:“如果说之前的我都是独自在黑暗中摸爬滚打,那么现在,工作坊成了我前进道路上强大的支持和坚实的后盾,有了专家导师的悉心指点,有了同伴的相互交流,在通往新课标、新课堂、新成长的路上我不会再孤单退缩。”我在给曹青老师的心得寄语中这样鼓励她:“希望在疫情过后开始的新学期,曹青老师能带着自己的研读收获及全新教学设计走进新学期的新课堂,一如既往地积极探索,勇往直前!正如她文末所写的:大家很快就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我,感受到我带来的不一样的课堂。在专业成长的这方水域,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加油!”疫情暂时减缓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但却无法阻止我们“独行快、众行远”成长的决心,毕竟: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

二、 潜心研读,让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同行。

北京四中英语特级教师李俊和老师说过:“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教学实践肯定是盲目的、跟风式的。”什么是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在哪里?先进的理念如何落实在自己的课堂?先进的理念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最新版的课程标准中找到。

疫情防控阶段,各教育自媒体平台推出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线上微课视频,在观看部分英语视频课程后,我发现一些微课中存在有共性的问题:授课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于个人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没有真正落实高中英语课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核心理念,这与授课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新课标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会思考“我要教什么?”和“我怎么教?”的问题,但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一项:“我为什么这样教?”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实践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个人成长的脚步也会停滞不前。通过参与指导赵慧老师工作坊成员研读新课标活动,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静态理论内容研读要与动态教学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学实践的实施者,一线老师要从“纸上谈兵”走向“沙场点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同存异”,也要“异中求同”。几周以来的研读活动中,工作坊多位成员结合新课标理念和自己任教学段设计出了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育人的新课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有机结合。正如2017年咸阳市教学能手张丹老师在自己的研读心得中所写:“新课标理论知识是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针,打破传统却不丢掉传统,只有思想先行,行动才能跟上,吾日三省吾身:学否?思否?进步否?”

三、 静心反思,让终生学习与自我提升同行。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课程标准于每一位老师而言是相同的,但基于课程标准理念而设计的教学实践却是千人百样的,这就是思维参与活动的结果,没有反思能力和终生学习意识,教学能力提升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

通过参与本次新课标研读活动,我很欣慰地看到,自己身边竟然有这样一群勤学善思的同行者,他们对职业初心的反思、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价的反思以及对专业成长的反思都折射出了我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队伍应有的正能量。2019年省级教学能手史娜老师这样写道:“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来源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为此,我会一直追寻探索,提高自己,因为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向上,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这份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良知、情怀”不正是我们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职业初心的体现吗?2018年省级教学能手秦静妮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正是因为新课标理念引领,我会从每一节课中去思考挖掘它隐藏的文化内涵,有了理论的支撑,有了文化的渗透,更有了自己的不断反思,知识学习才能与素养提升有机结合,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秦老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的尝试和反思告诉我们: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反思着往前走,常回头望望,过后想想,不断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打交道,为进步成长找到方向,要从“学会知道”,走向“学会做到”,最终才可能实现“学会发展”。

四、 倾心交流,让互相学习与专业成长同行。

赵慧老师工作坊组织的线下研读新课标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克服了现阶段工作坊成员无法当面讨论交流的困难,借助网络平台有效搭建了工作坊成员与导师以及受阅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泰戈尔曾说:“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队伍研修活动中的水流花开,推动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不断成长。

在这次新课标研读活动中,导师与坊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我们在这特殊时期以这样一种特殊形式再次与新课标对话、与课程对话、更是与成长对话。五周时间,六位导师,20余位成员,近40篇心得及点评,每个人解读课标的角度都不同,始终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验。其实,研读新课标的过程本身有如登高望远,只有我们摆脱了个人的主观局限,始终以登山者的姿态去探究新课标最本真的内容,才能拨云见日,真正看清课标及课程的“庐山真面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标一定要常看,常看常新,只有常看多思,追本溯源,我们的课堂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

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多种途径,赵慧老师工作坊线下研读与线上交流的“四心”课标研读活动为教师疫情时期“停教不停学、停教不停研”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长中的教师点亮了一盏前行的“心”灯,很荣幸,成长的道路上能与他们同行,且行且思。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