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江蘇南京:疫情期間每天超過3萬步,這位民警被稱為社區“當家人”

楊震是南京秦淮公安分局朝天宮派出所的一名社區民警,當疫情來臨時,他成為眾多逆行者中的一員。核查信息、防控宣傳、封閉小區……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每天超過3萬步,一干就是接近30天。在居民眼裡,楊震儼然成為了社區的“大家長”,這個“家”不好當可他卻當的有模有樣,他說:“防疫工作不能緩,我是黨員我先上!”

江蘇南京:疫情期間每天超過3萬步,這位民警被稱為社區“當家人”

楊震和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核查居民信息

每天超過3萬步,他被稱為社區“當家人”

1月底,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疫情防控工作刻不容緩,楊震選擇下沉到一線。社區封閉管理工作開始的前一天正好是楊震值班,他沒有給自己休息的時間,連日常用品都沒來得及回家拿,就投入到了核心組的封閉管理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天。

“我是黨員我先上!”撂下一句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的話語,楊震便一頭扎進工作中。社區裡,楊震是各項工作的排頭兵,他負責的俞家巷社區老舊小區多,管理難度大,為此,他協同社區在4個流動人口多的入口檢查點輪流巡查,並對群眾反饋的可疑線索都認真去核查。對於年老體弱的易感人群,楊震總要上門再三叮囑注意自身防護、少出門等溫暖的囑咐,以至於每天的步數輕鬆突破3萬步。

封閉式管理使得居民們足不出戶,時間久了難免在家難不住性子,這時,楊震會主動上門找他們聊天,排解他們的心結,讓他們靜下心來居家隔離。每當有人問楊震為啥閒不住時,他說:“只要你們好好的,我多走幾步路算得了什麼。”楊震心裡明白,萬事開頭難,想要守好社區這個“家”,就得一步一個腳印的來。為此,居民們都稱楊震是社區的“當家人”。

江蘇南京:疫情期間每天超過3萬步,這位民警被稱為社區“當家人”

楊震幫助居民解決生活難題

不記得敲了多少次別人家門,好在大家慢慢都理解了

除了日常防控,楊震還要時刻應付突發情況。2月13日晚,剛剛睡下的楊震突然收到指令:發現轄區內一個重點地區歸寧人員沒有如期前往指定地點進行隔離,需要立即上門見面排查情況並勸導其安全隔離。

楊震立即通知了附近幾名隊員帶好口罩,做好防護,在夜幕中敲開這家人的大門。得知上門的原因後,對方一臉疑惑地解釋說,其實收到的通知是第二天才去固定賓館隔離,自己已經提前做好準備了。得知情況後,楊震為其測量體溫後,向指揮部彙報了情況。第二天一早,楊震又主動上門,將該居民親自送到了隔離點,他說這樣才能放心。其實,像這樣的排查穩控工作每天都要重複,他已不記得敲了多少次別人的家門了,才開始還有人不理解,但經過耐心解釋後,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良苦用心。

江蘇南京:疫情期間每天超過3萬步,這位民警被稱為社區“當家人”

楊震挨家檢查復工店鋪

隊員心中的“大家長”,當家還有模有樣

楊震手下還有5名隊員,大家都親切地稱這個防控小組就像個小家庭,這個“家”不好當可他卻當得有模有樣。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的例會,楊震都會親自過問,做到對各種數據心裡有數、脫口而出。隊員的安危他也同樣非常重視,每日例會除了工作總結,他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隊員們注意自我防護。大家都開玩笑說“耳朵快聽出繭子了”,但他下一次開會還是會說,因為他知道自己有責任對每個隊員負責。

休息時,楊震總會主動接過其他隊員手中的測溫槍和登記表,讓他們儘可能地多休息;吃飯時,他總是最晚拿起飯盒的那一個。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難免讓人心裡焦躁。對於隊員們的情緒問題,楊震還得時刻關注著,“如果自己都沒有管理好,又怎麼幫助別人?”這是楊震最常跟隊員講的話。2月21日,楊震得知一位隊員的家屬生病後,第一時間跟領導彙報,然後讓其馬上放下手頭工作先回家,“這邊我來負責,你負責回家!”

都是30多歲的年紀,楊震像“大家長”一樣照顧著防控小組這個小家,大家擰成了一股繩,又在照料著社區這個大家庭,社區居民都親切地稱他是社區裡的“當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