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百万大军投降清军怎么成了最有骨气的王朝的?

沈静轩


答案很简单,吹的。

究其原因,不过是后世百家讲坛的节目上,被明吹深恶痛绝的阎崇年说了这么一句,也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而且在讲到咸丰和慈禧的时候,还把这段拿出来给这两口子鞭尸。

崇祯:拿根绳子来,朕要死社稷

崇祯如果真有骨气,就应该去为了保卫自家产业找李闯拼命,而不是像个娘们一样哭哭啼啼的自挂东南枝。另外,一阵未过就自杀恰恰是胆小鬼的表现,崇祯就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死了最起码也死的壮烈,哪怕是实在打不过再自杀也强于打也不打就自杀的强。

至于什么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什么也被明吹用来吹捧明朝所谓的骨气。只不过明朝不割地的话,为何明朝会放弃长城以外大多数军事据点,比如说河套,任由其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同样的还有铁岭卫,而且坐视缅甸吞并勐养、木姐等土司;明朝不赔款,为何朝贡贸易被认为是明朝在向朝贡国朝贡,为何明朝会在明末给林丹汗上贡大量的财物;明朝不和亲确实是真的,但是我没记错明朝确实想要和朝鲜和亲,但是朝鲜不要明朝的公主,肿么破?而且和亲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成本,比如说汉朝通过和亲结盟了乌孙国和南匈奴,使其成为东汉收拾北匈奴的盟友;元朝通过同高丽和亲达到了控制高丽的目的;清朝更是通过和亲拉拢蒙古王公,所以整个清朝蒙古王公也基本比较老实。所以,不和亲只能说明明朝不懂外交而已。

再者,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及清军入关,大量的明朝官员可谓是做了三姓家奴,高级官员甚至亲自迎降。如果这是骨气,那么这个骨气也太廉价了。

另外,明朝确实喜欢塑造自己刚硬的形象,但是没什么卵用,因为明朝使臣在帖木儿那里确实是跪着的,而且连块地毯都没有,直接跪在地上。

所以,明朝所谓的骨气值几分钱?可以用一文不值来形容。更别提百万明军投降清朝之后反而战斗力爆棚,甚至还有铁骨铮铮的忠臣。

比如,江西金声桓降而复叛,就是一个汉官慢死缒城出走,给清朝通风报信;金声桓围攻由绿营防守的孤城赣州,赣州守军说死也不投降,而且还打死了广东叛将李成栋;在刘文秀围攻保宁之时,李国英、吴三桂、李国翰等人打算放弃保宁退回汉中,也是汉官郝浴用不死于贼,亦死于法来敦促这帮人守城。所以,明朝并不缺忠义之士,只不过明朝没好好用这些人,反而在清朝倒成了忠臣。

只不过明吹太能吹,把明朝给吹上了天,要不然我这个前明粉也不会对明朝粉转黑。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说到明朝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一点也不夸张,的确如此。

大明王朝一共经历了276年的历史,历代皇帝对外从来也没有过屈膝一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亡国后,朝鲜半岛还坚持使用崇祯的国号,可见明朝的影响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的骨气。

明朝是朱元璋创立的,明朝和元朝不共戴天,朱元璋打出口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明朝的任务就是彻底消灭掉这些胡人,和亲是不可能了,正因为如此,既使明朝到了后期即将亡国,也从来不拿女人做文章,当时人们有一种和亲就是辱国的意识,堂堂明朝公主外嫁藩国是绝对的耻辱,宁可战,绝不和亲!尤其是明朝组织大军征战时,皇帝一般都亲临前线指挥,如朱元璋就派自己的儿子朱棣去北边亲自镇守,到了朱棣当了皇帝后,他更是几次亲征,不灭绝敌人誓不罢休。

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兵临城下提出只要明朝皇帝答应封他为王,并给黄金百万两,他就向明朝皇帝称臣,并出兵对付后金,但是明朝崇祯皇帝却不同意,他认为如果这样做是对不起列祖列宗,随后杀光女儿老婆,防止他们城破后收到侮辱,更是留下“任贼分割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随后自杀身亡,这种气节的确使人敬佩不已。而回首封建王朝几千年历史,有如此凛凛骨气的几乎没有。所以我们说明朝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是不言而喻的。





老刘



答:提问问题的这位兄弟,是真糊涂呢?还是假聪明?

人家说明朝有骨气,是赞扬明朝的君王有骨气,不是说军队,不是说百姓。大清定鼎中原,坐稳江山后,咱们神州大地的百姓不也都是大清朝的国民了吗?

明朝的君王怎么有骨气呢?

崇祯帝,这个不用多说了,李自成兵锋摧城,他既不肯出逃,也拒绝与李自成签城下之盟,一死了之,以生命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人生信条。

这一点,历朝历代,哪个皇帝做到了?

秦?汉?唐?宋?还是大清?

大清国的亡国之君溥仪,和崇祯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不但东逃西窜,还出卖东北,仰人鼻息,干尽多少人神共愤之事!

崇祯帝之后,南明四帝,也同样死得极其壮烈。

先来说南明弘光帝。

弘光帝的死是非常硬气的。

只不过,弘光帝是死于清廷之手,在清廷的文字震怖下,弘光帝的死亡过程被淡化了,史家不敢多载而已。

不过,时人文秉所著《甲乙事案》里还是透露出了一点讯息:即弘光被擒后,面对清豫亲王多铎的审问,竟“终无一语”。

这“终无一语”四字,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弘光不妥协、不投降、不求饶、不屈从、不配合的坚定态度,为自己的国家及人格保留了应有的尊严。

接着再来说南明隆武帝。

清军大举入闽,已过仙霞关,郑芝龙兄弟跪地降清,局势危急。

隆武帝眼见大势已去,让人抬着自己心爱的十余簏的书籍,避往汀州(今福建长汀)。结果,在汀州府堂遭遇清兵追杀。他亲自与清兵短兵相接,惨死当场。

不过,死得最有尊严的还是绍武帝。

清兵由于在汀州射杀了隆武帝,错失了向清廷头子献俘的机会,等他们在广州抓到了绍武帝,就让人关押在牢里,好酒好菜款待,准备押解京师讨封赏。

绍武帝推倒酒菜,傲然说道:“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视死如归,自缢而死。

太明朱元璋有子孙如此,可以瞑目矣。

南明永历帝虽说死前曾向吴三桂流露过哀告求饶之意,但在被吴三桂拒绝后,也心如止水,从容赴死。

永历帝的儿子年仅十二岁,死前破口大骂吴三桂。

吴三桂让人用弓弦把永历父子勒死后,又命昆明县知县聂联甲亲运薪木至城北门外,将尸体焚化,然后尸灰四扬。

这就是所谓的锉骨扬灰,一般上,不是有杀父杀子的血海深仇,不会干出这种让人发指的兽行的。

清朝坐拥有江山后,为了转移民众的仇恨,总是把灭明的罪责推到李自成身上,说是李自成逼杀了崇祯帝,而对他们亲自残害的南明四帝,尽量少提,或不提。


覃仕勇说史


有很多人说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可是这种说法总会引来很多人的反驳,那么真实的明朝是否真的这么有骨气,能够真正称之为最有骨气的王朝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算和大家讲一讲明朝的事情,为何人们对明朝褒贬不一,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朝代?有人觉得明朝实际上很窝囊,但是为何它还能坚持几百年,要是真的那么不堪,我想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有人说明朝特别霸气,十分有骨气,可是为何最后明朝近百万大军投降清军,并且原本战斗力很弱,投降清军之后战斗力反而增强了,这难道是有骨气的表现么?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继续深入分析。


明朝骨气的由来

要说明朝的骨气,我想最主要就是因为明朝自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一听就很霸气,感觉确实十分有骨气,至于来源是什么呢?


不和亲就是说明朝坚决不与周围国家进行和亲,不会把自己国家的女人当做一种物品用来交易取得和平,要是与周围国家不合适,也坚决不能和亲,这一点明朝确实做到了。

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明朝似乎也做到了,他们确实没有像清朝和宋朝一样动不动就割地赔款,要是有国家与自己产生冲突,明朝坚决不会妥协,这个品质是十分不错的。至于说“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在明朝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朱棣、还有朱祁镇,他们是坚决守卫国家,比如朱棣,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即使最后去世也是在亲征蒙古的途中去世,而朱祁镇就更不用说了,御驾亲征蒙古结果被捕,依旧还是宁死不屈,这样的气节确实很不错,可以称之为十分有骨气。


但是明朝真的就可以称之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了么?我想似乎还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何这么说呢?


明朝真的有骨气么

除了上边所说的朱元璋、朱棣以及朱祁镇这样有骨气的皇帝之外,明朝历史上的其余皇帝,似乎和有骨气这样的词语相差还是很大的,最明显的就是崇祯皇帝,在得知李自成造反之后,他居然没有想到如朱祁镇一样御驾亲征,而是在门口歪脖子树上直接上吊自杀,作为一个皇帝,或者说一个男子汉,不战自杀,似乎太过于丢人了。


还有明朝的那些大臣,不好好做好分内自己的事情,偏偏要与皇帝对着干,可以说明朝的皇帝真是干得憋屈,朱祁镇要不是因为大臣刺激,总是打败仗,自己也不会生气到御驾亲征被蒙古人俘虏,后来的崇祯皇帝要不是因为知道自己身边大臣其实根本靠不住,我想也不至于自杀吧?

这样一个没有民族名誉感的朝廷大臣班子,要说是最有骨气,似乎不太符合现实,要是有骨气,自己明明拥有那么多的战士,为何不能与清军誓死奋战,一直战死沙场呢?

有人还拿明朝与唐朝相比,我觉得两者根本没法相比,虽然都说是有骨气,明朝不割地赔款,不纳贡,可是明朝这叫闭关锁国,他们施行海禁,目的就是担心被其余国家欺负,他们是不用割地赔款,可是自己实力怎么样,大家心知肚明。

唐朝时期要是看谁不爽,直接灭掉他,看着高句丽作死,唐朝宁愿花几辈人的时间精力去将高句丽灭掉,他们有骨气也有实力,这才叫真正的王者风范,明朝就是嘴上活着,能力不足,这样称之为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我想不太合适。


结语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应该客观一些,不要盲目觉得哪个朝代多么厉害,结合现实来分析,才是最正确的态度,不要走入死胡同,导致后人再也看不清历史真相!



嗔痴历史观


明朝是最有骨气的王朝,这不是它自称的,是后人对比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并非仅仅是为了渲染明朝有多好,而是有着其历史原因的!哪怕明朝百万大军投降清朝,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铁骨铮铮!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何明朝被称之为最有骨气的王朝?

明朝没有和亲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崇祯自缢,明朝经历了二百多年,但是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没有一个君王是对外投降的,甚至连屈辱的和亲也不曾有过。

要知道,哪怕曾经强盛如唐朝和汉朝,王朝建立之初为了赢得发展时间,都会选择利用和亲的方式暂时维护边疆稳定。比如汉朝时期的昭君出塞,唐朝时候公主不得已外嫁突厥和吐蕃等等,虽然国家强盛后扫平了曾经的屈辱,但是也无法改变曾经用如此的方式去换取和平和时间的事实。



反观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同年便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并进行北伐和西征。他不仅结束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而且平定了四川、云南和辽东等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在此后两百年间,蒙古西部强盛起来,但是英宗集结大军御驾亲征而不是议和,虽然此次土木之变以明朝失败结束,但是明朝并未因此妥协。17世纪,辽东女真强大起来,打得明朝节节败退甚至一度入侵北京城,哪怕如此,崇祯皇帝也没有屈膝投降,更没有和亲!

这是明朝的一大特点,受到侵犯了就打,决不妥协,更不要说和亲了,哪怕打输了也要打!这在历史上是非常难得的。

明朝君王的信条

整个明朝两百多年没有一位投降的皇帝,崇祯皇帝甚至用生命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承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说明朝有骨气!

而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王朝总会有投降的君王,比如刘婵、李煜还有宋朝的很多位君王,受到强敌入侵之时总会想着如何去议和或者是投降,但是明朝的皇帝都是一味死磕哪怕国内起义四起、局势动荡不安也没有妥协过!

明朝没有割地赔款

明朝是历史上极少数没有割地赔款的王朝之一!


同样身为汉人建立的王朝,宋朝在割地赔款方面可谓是最为突出了。宋朝前后延续了数百年,但是数百年间割地赔款不断,是历史上少数靠割地赔款生存了数百年的王朝。这是一种屈辱,但是宋朝却把它当成了维护边疆稳定的手段!

再看取代明朝在中国统治地位的清朝,面对列强入侵前后三十多次的妥协与割地赔款,作为清朝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甚至厚颜无耻地向列强表示“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真的可谓是千古奇闻!


明朝建立到灭亡,只有战争失败丢失的国土,从来没有主动割地赔款换取和平。这是明朝的骨气,相对于清朝的屈辱,它更显得格外珍贵。

百万大军投降为何不影响明朝的骨气

在封建社会,家天下是社会根本制度,整个明朝就是朱家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朱家,整个天下都是朱家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而亡,这意味着明朝已经灭亡了,是亡在农民起义手里的。


清军入关后,明朝名义上已经灭亡,而明朝的残余军队群龙无首,根本没有一个领导核心。失去了最高领导者的明朝军队为了生存自然会选择一个更加有利的团体效忠,但是这并非明朝的问题了,因为明朝已经亡了。

所以说,明朝的骨气不在于百万大军,而在于统治者,因为明朝便是朱家的,而且百万军队投降之时明朝已经灭亡,又谈何而来明朝没有骨气之说?

结语:明朝存在之时,没有割地赔款,没有和亲,尤其是崇祯用生命诠释了“君王死社稷”的信条,这在中国历史上谓是铁骨铮铮,所以后人评价他是最有骨气的王朝!


六郎侃历史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许多人觉得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但也有许多人其实觉得明朝十分的“窝囊”,但又为什么可以坚持几百年不倒呢?

明朝骨气的由来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是许多人对于明朝的“第一印象”也是明朝“骨气”的由来。

不和亲说明朝廷坚决不与周边国家联谊,不会使用联谊这样的方式稳定边境,就算是周边国家有矛盾也不会通过和亲的方式。

但在古代史中就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和亲”的大部分对象都是游牧民族,往往都是先“稳定”下来发展了之后,就会派出大军征战击溃对方。

但和亲这招对于明朝却是最“不能用”的那一招,明朝的边患大部分来自于北方,而明朝开国就是驱逐蒙元才得来的,成祖朱棣也多次亲征草原。

如果后世的明朝为了边境的安定而采取了和亲的方式,那么就是将祖宗的脸面踩在了脚下,既然祖先能够将“北征草原”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

而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个明朝确实做到了,要是有国家与明朝产生了冲突,明朝也都不会妥协。

明朝皇帝的“传统”骨气

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在明朝最明显的就是朱棣和被俘的朱祁镇,二人都是北征草原,但一个成功将蒙古赶去了欧洲,另一个虽然被俘虏,但却宁死不从。

这样的“祖先”对于后代的明朝皇帝来说是十分的有压力的,而且偏偏明朝的大臣们十分的喜欢和皇帝“对着干”如果和亲,明朝的大臣就会第一个不同意!

明朝的“传统”不允许皇帝“低头”,明朝的皇帝们十分的骨气,在万历年就有三大征,但到了后期,百万明朝军队的“投降”也不关明朝的“骨气”

没钱闹的百万投降大军

明朝到了后期,财政枯竭,军费大多给了“关宁铁骑”,内地的军队都是靠将领们自己去供养。

这些军队说起来名义上是明朝的军队,可实际来讲,这些军队都是将领们的“私军”,朝廷的命令下达了之后,如果将领不愿意执行,那么下面的士兵也都不会执行。

所以明朝的骨气是有的,但到了后期,没钱难管百万之军,大批量的投降也就成了“常态”


娱乐吃瓜主


明朝从来不是一个有骨气的王朝,或者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是所谓有骨气的,因为“骨气”是存在于自然人的一种品质而非“王朝”这样的无生命的且稍具抽象的事物。如果一个王朝,只能以“骨气”为卖点,那么这个王朝实际上是很糟糕的。

明朝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王朝。没有汉朝对外重拳出击的气势和能力,没有唐朝万国来朝文化输出的气魄和度量,没有宋朝文化盛世,藏富于民的殷实,没有元朝对外开放,民族融合的盛况,而成为了羸弱,封闭,保守的代表。就连所谓的“骨气”,也不过是虚无缥缈,不见踪影。

网传“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活脱脱一个刚烈的形象。然而,历史的真相,对这个谬论无情打脸。明朝的确不割地,但主动放弃土地,从明宣宗放弃安南和东北,到明英宗 放弃河套地区,再到明武宗放弃西域唯一的据点哈密卫,明朝的历史,就是一部败家的历史。嘉靖皇帝甚至公然说出“敢言复河套者,斩”这种“卖国”的言论,连建议收复失地都成了死罪,这样的王朝,配得上说“骨气”吗?

明朝君王的光辉事迹不止如此,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成为了瓦剌叫开明朝边关城门的利器,在朱祁镇的帮助下,瓦剌一度能够很顺利地洗劫明朝的边关;大同的郭登坚决不开城门,结果在明英宗复辟之后遭到了清算。连卫国守边的忠臣良将尚且如此待遇,明朝末期遭到背叛则不足为奇。

明末,人心散乱,不仅崇祯皇帝失去了大臣的支持,就连在对清作战中表现极为拉胯的明军,在被转换为清军后,面对明朝的残余势力,也能够重拳出击,南方几乎都是凭借明朝的投降官军打下来的。同样一批人,在不同人手下,发挥的作用大不相同,橘生淮北则为枳,控制变量,则不难看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的大环境太差。吃空饷,喝兵血,奴役军户的妻女,在明军中是常有的事,而朝廷却丝毫不查且放任发生,士兵安能为其卖命?

故而,明朝所谓的“骨气”,不过是网络上不学无术之人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披上的一块遮羞布而已,透过历史的迷雾,再来审视明朝,则这块遮羞布也是千疮百孔,遮不住明朝的不堪。


庭州行者


对于明朝有骨气的说法应当辩证对待,而百万大军投降一说并不恰当,明末无论是镇压农民军还是组织进京勤王抵抗清军,都没有达到过百万军队规模,降清更无从说起。至于有明一朝的骨气,可能是汉族王朝对待外侵和民族问题上的态度在明朝最为强硬,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是“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这几个方面从历史上讲,都可以打一折扣,相比较这些方面,我认为最体现明朝骨气的应该是“得国名正”。

何为得国名正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大一统的开创者是秦朝之始皇帝,秦国从周天子分封的西垂犬戎故地逐步壮大,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由其是秦孝公和秦昭襄王的努力,从而统一天下,形成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这就是得国名正的最佳标榜,没有任何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成分。汉朝的建立虽充分利用了秦之草创未稳,但也是高祖刘邦从沛县一步一步打下的天下,相比较秦国的基础,刘邦只是一泗水亭长,颇有市井无赖之名,这样的基础能够与楚霸王争夺天下,通过硬碰硬的战争脱颖而出,这也是得国名正的表现。包括两汉交接,王莽篡位后,刘秀举兵复汉,虽然运气成分很高,但也是通过拼杀夺回政权。
(刘邦剧照)


继汉朝之后,我国几个大一统时代,得国者多有窃取投机之嫌。西晋建立的基础在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与清洗曹氏宗亲,夺取曹氏在北方经营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从而顺势收取天下。隋朝的建立是基于杨忠掌握西魏、北周两朝军事大权,至杨坚成为北周大司马,通过鲜卑独孤氏、宇文氏的辅佐架空北周皇室,禅让得国,虽有统一南北之功绩,但是以窃国为基础。唐之开创者李渊同样是北周贵族,趁着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国力衰微时起义自立,以关陇为根基逐鹿中原,要说隋末各地起义军中,李渊还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外甥,这样的关系造反实属不义,且亲自逼迫隋恭帝杨侑禅让,说他狼子野心都不为过。宋的建立基于赵匡胤陈桥兵变,他在后周世宗时期因战功成为禁军将领,并逐步被世宗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然而在北御契丹时拥兵自立,回朝逼迫后周恭帝禅让,亦为窃国之举。
(赵匡胤剧照)


除了大一统时代,我国历史上较为动乱的时期也充斥着夺权窃国之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奠定曹魏政权,时至南北朝,南朝是汉族政权与东晋的延续,南朝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迭。其中宋武帝刘裕就是东晋北府军将领,在恒玄之乱后掌控朝廷,虽有北伐之功,但他废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后僭越自取,是为窃国。时至刘昱继立后,由于皇室内部争斗导致政局动荡,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在刘昱死后,萧道成先拥立傀儡刘准,后篡位自立,这便是南朝齐的建立。齐之宗室萧衍也是通过军权自立,杀了齐帝篡位,建立了南朝梁。南朝陈的建立这陈霸先,因受萧映赏识而参军,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逐渐控制了梁朝政权,后废梁敬帝自立。可以说南朝的汉族政权无一不是夺权篡立而得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亦多如此,名不正言不顺。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明朝得国正与汉朝有些相似,因为秦国的民族成分其实非常复杂,且是一个国家由弱小走向强大,通过统一兼并战争而实现大一统。而汉、明两朝都带有汉族人民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一个市井流氓刘邦、一个放牛和尚朱元璋,二人的经历足够励志,也足够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勇于反抗的精神意志。而朱元璋较刘邦而言,似乎在个人能力上更胜一筹,刘邦亲自指挥的大型战役在于入关之战和平定三秦,而荥阳之战、彭城之战打的一塌糊涂,成就了项羽美名,当然也有对手过于强大的因素。刘邦成功在于会用人,朱元璋成功在自身能力强,当然,汉初三杰与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是否属于一个量级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但不可否定的是朱元璋在关键时刻的抉择要比刘邦更有主见,鄱阳湖之战最能引以佐证。所以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朱元璋得国显得更为名正言顺,且相比较“除暴秦”,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之下,也更为振奋人心。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论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名山藏.卷三十六.分藩记一》

明朝于后世素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美名,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全面。首先天子守国门并非朱元璋开国首创,朱元璋发际之地乃淮西一带,且开国功勋大部分来自这一带,所以明朝立国定都首选风水宝地南京。只不过在抵御外侵方面设立了九塞亲王镇边体系,也就是漠南诸卫所由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立藩守备。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初衷是以亲王守国门,但这个体系在燕王朱棣身上被打破,他本是九塞亲王之一,在建文削藩时造反夺位。因为自己是塞王造反夺得天下,故而对塞王也心存担忧,因此借着建文削藩的基础,推动了塞王南迁,直接导致北部边疆面临外侵危机。朱棣五次北伐足以体现边疆的危患,他以北伐的形式企图消灭北元残余势力,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进而打消何福等人提议恢复塞王制度的思想。


朱棣的藩地在燕京,朱棣在此的群众基础和士大夫基础都较为稳固,加之抗击北元的战线过长不利于军事补给,朱棣便在篡位之后就着手迁都一事。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城主体完工,朱棣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留下南京中枢系统,正式迁都,这才构成了“天子守国门”的雏形,但朱棣迁都的初衷并不能说是守国门,而是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定性,这其中就包含塞王内迁的需求、南方士绅反对其统治等原因。待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他曾于南京监国许久,因此有回迁南京之意,只不过皇位还没坐热就撒手人寰,此事才作罢,即使到了宣宗朱瞻基即位,也是碍于北方瓦剌军事压力才未回迁,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土生土长在北京,才奠定北京的京师地位。
(朱棣剧照)


之所以说天子守国门,应该是明朝几次北京保卫战留下的固有印象,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界以宣化、大同为一线,山海关、宁锦为一线,强子岭、密云为一线,压根儿也算不上以北京为国门。若论东部沿海一带,中后期的倭寇犯境也算侵入国门,皆是山东、福建等地备倭军和民兵反击,未见半个天子督战的身影。倭患最严重的时期,嘉靖皇帝炼着丹,万历皇帝罢着朝,天子守国门更无从说起。
(嘉靖帝剧照)

君王死社稷主要是针对崇祯帝上吊殉国,并留下“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的壮烈遗言。崇祯帝确实是勤勉持政、力图中兴的好皇帝,但明朝至崇祯年间已经腐朽不堪,内部问题已经无法愈合,加之天灾不断,瘟疫蔓延,李自成如北京时,已没有回旋余地。崇祯帝死社稷是被迫而死,李自成尚未切断南下之路时,崇祯帝已有南迁之意,只不过满朝文武,由其是言官“大义凛然”,要誓死捍卫京师,错过了南下的最佳时机。当李自成攻打北京前发出了议和书,企图于陕西自立,崇祯帝问百官如何,下边沉默不语,至此崇祯帝才明白大势已去,满朝误国误君之臣,唯有自杀谢罪,才能于九泉之下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帝的死,是走投无路的死,而非忧国忧民的死,君王死社稷的事实不假,但说服力不够。


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

这句话也演变成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的强悍印象,这些说法在明朝历史上确实能找到理由充分的证据。例如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据说土木堡之变中,明朝损失了近50万精锐,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也先兵临北京城下,要求明朝赔款换回朱祁镇,明朝在于谦的组织下,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为帝,并在北京保卫战中取得胜利。这样的处理方式确实在历史上罕见,皇帝不要了也不赔款,这真的就体现明朝的骨气吗?我个人觉得是于谦的强硬态度,以及对时局的分析而至,并不代表明朝皇室的骨气。也先拿着朱祁镇要钱很明显是趁人之危,且不说数目之大是否承担的起,但说也先会不会在得到赔款后乖乖送回皇帝,赔款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人财两空,所以这种方式是走了一步险棋,以朱祁钰为帝,将也先手中的朱祁镇打成废牌,置死地而后生。结果也是明朝未付一分钱,就将太上皇朱祁镇迎回了北京。
(于谦剧照)


在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处理上,明朝之所以没有和亲、赔款,从总体上讲是实力强大。汉之和亲因为白登之围后开了先例,从此以后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昭君出塞也因南匈奴内附的政治回馈;唐之和亲因为草创之际疲于应付各方少数民族,唐与突厥打的不可开交,而吐蕃身居高原,唐军确实无法征服,为了稳定边关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亲拉拢,这只是一个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并不代表唐朝就很懦弱。反观明朝,以驱除鞑虏为立国之名,那么自太祖开始就不可能与外族和亲,朱元璋不会,他的子孙就更不会,而与汉、唐复杂的民族关系相比,明朝的外族关系相对单一,反倒是藩邦时常以宗室女子嫁给明朝宗室,比如朝鲜。再如丰臣秀吉向明朝提出嫁皇女于日本天皇,明朝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下,庆长之役中打的日本晕头转向,和亲更不可能进行。
(昭君出塞剧照)


再说赔款,明朝对外战争中是处于上风,能够用武力解决的事情就没必要花钱,何况明朝是真没钱。自太祖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既定,明朝的经济状况就一直不佳,直到隆庆开关之后才有所改变。两宋往往被看做懦弱,由其是赔款一项,可宋之赔款完全是花小钱办大事,如澶渊之盟的“岁币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当宋真宗听到这个数字以后大喜,原来辽人这么容易满足,这些岁币对于宋来说真是九牛一毛,而正是这九牛一毛保证了宋朝百年的和平发展空间,所以宋朝是我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这并不能说岁币就是不好的决策。明朝至崇祯末期倒是想议和,可皇太极提出的条件明朝满足不了,杨嗣昌、陈新甲等人的议和努力皆败于没钱,拿不起钱,清军就只能入关劫掠。洪承畴于关外解锦州之围时欲打持久战,又是因为没钱抗不过皇太极,被崇祯催促出兵,结果兵败被俘,痛失宁锦。


割地一事虽没有条约之类,但有明一朝也丢了不少土地,特别是宣德二年(1427),明朝主动宣布退出交趾,承认交趾独立,安南布政使司彻底失去,相当于丢了一个省;宣德五年(1430),明廷将开平卫南移至独石堡,北部国境线主动向南退至长城一线,以北领土被称为蛮荒之地,拱手让人。宣德十年(1435),奴儿干都司被撤销,只留羁縻卫所,明朝在东北的影响力从此日渐衰微,这才为后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明初在新疆东部设置的关西七卫也逐渐被主动废弃,国境线退至嘉峪关。守住不,治不了就成为主动退出的理由,这也确实没有割地,但还不如割地实惠。


综上,明朝的骨气最主要的体现在立国名正,他是华夏汉族众志成城驱除鞑虏的朝代,并且是草根政权不畏强权发起反抗的体现。而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并不能充分佐证明朝的骨气,同时也是对汉唐、两宋处理民族关系的诽谤,各朝代的内外环境不同,政策走向有所差异需要辩证、理性的对待。


棍哥观史


你这问题问的本来就不对,是否有骨气看的是明朝276年的历史,再说明亡的时候忠臣也有不少。

纵观大明276年历史,有很多人应该听说过一句“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或者“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从一开始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称帝以来就从未对外屈服过,对于明朝的皇帝来说,只有用战争换来的和平,没有用城下之盟换来的苟且偷生。

以强硬的姿态征伐蒙古,结束了蒙古族全国性的统治,更是收复了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当年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明军北伐示意图

当年被“儿皇帝”石敬瑭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终于重回汉族政权的手中,仿佛这也洗刷了当年石敬瑭卑躬屈膝侍奉契丹的屈辱。

▲燕云十六州 图

历史上几乎从未有人北伐成功,统一全国,但是明朝做到了,明朝把蒙古人赶到了北方草原,让蒙古人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游牧民族,算是报了曾经“崖山之败”的国仇家恨。

▲崖山海战 想象图

可以说若没有明朝,元朝在延续个几十年,中华文化可能面临危机,民族生存也因蒙古人的高压政策而堪忧。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国门

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明朝的北京保卫战共有四次

第一次:土木之变后,也先兵临北京城下,于谦等明朝君臣成功守住北京城

第二次:庚戌之变,俺答汗入掠京畿,嘉靖帝调兵勤王,明军又一次守住北京

第三次: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后金军从喜峰口进去关内,进围北京,崇祯帝调天下兵马勤王,后皇太极军撤围而去,北京又一次成功守卫。

第四次: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围城,很快破城,北京失陷,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 君王死社稷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在蒙古人被赶到北方草原之后,明朝的皇帝们也没闲着,想通过战争彻底打服蒙古人,实现汉代“匈奴远遁”的胜果

  •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

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二十七年时间中,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北元势力前后共进行了8次北伐战争,取得7胜1败的战绩,成功消灭了北元政权,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将东北地区纳入明朝势力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边疆的危机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长城沿线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部少数民族对中原封建统治的威胁,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 明成祖朱棣北伐

永乐初年,蒙古贵族势力内部互相残杀,遂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三个部落经常互相残杀,时常滋扰明朝边境。

从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注意是“亲征”!历朝历代从未有皇帝敢于如此,五次全胜蒙古势力,朱棣连最后的驾崩都是在今大兴安岭附近的榆木川明军大营,算是第一位“战死沙场”的皇帝,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败,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20余年的安宁。

▲永乐北伐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后拒不投降,明廷也力保北京,绝不南迁。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军数十万精锐军队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

▲土木堡之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被俘虏的朱祁镇的态度:也先企图利用明英宗逼北京城的明朝官员和皇室投降或者是交换利益,但是明英宗拒绝投降。

再来看看明朝内部的态度:以于谦为首的一批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得随意自作主张。眼看用明英宗要挟明朝不行,也先就率领军队进攻明朝的首都北京城,这让明朝官员上下一片恐慌,此时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锋芒,但是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朱祁钰也肯定了他的说法,于是明朝君臣决定守卫北京城。

▲北京保卫战

景泰帝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城的防卫,于谦利用北京城附近留守的老弱军队和百姓的帮助抵挡住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加上各地的明军援兵不断赶来,也先被迫撤军,于是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次年没有利用价值的明英宗被放归。

嘉靖年间,明朝面临三线作战,但是依然不屈服,不割地,不赔款。

明朝嘉靖皇帝(1522-1566)在位之时,大明王朝已经是处境艰难了:北方有蒙古边患,南方有倭寇入侵,西北边陲察合台汗国亦时时寇边,“两线作战”就足以动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统治根基,何况明朝面临的是“三线作战”,其中以蒙古边患和倭寇入侵最为严重,时称“南倭北虏”,“南倭北虏”严重危及到了明朝社稷的存亡。

▲明世宗 朱厚熜

  • 蒙古边患

北方的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势力强大。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称汗,遣使议和,求通贡市,世宗不许,屡请屡拒。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率军绕过大同进逼京师,明世宗嘉靖皇帝急调各地援兵勤王,明兵部尚书丁汝夔尊奉奸相严嵩坚壁清野避而不战的命令严守北京城,俺答汗率军攻北京不克,后在京畿地区劫掠多日后退兵史称“庚戌之变”,“庚戌之变”显现出了明朝军备废弛,边防存在严重问题;此后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部边境蓟辽地区仍滋扰不断。直到1571年“隆庆和议”,明朝与蒙古之间的200多年的战争状态才基本结束,双方开始和平互市。

  • 倭患日重

▲倭寇 例图

在明朝中期因为日本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导致许多日本武士流亡到中国沿海,他们和东南沿海的海盗和走私武装勾结在一起,组成了一股沿海流动的武装力量,他们经常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曾经一度打的明朝官军丧师失地,嘉靖时期,倭寇已经成为了明朝边疆的严重威胁。

▲明朝倭患

后经过名将胡宗宪、戚继光与俞大猷的努力,倭寇问题在嘉靖末年基本被解决。东南沿海倭患渐次平息以后,长期以来高悬在明廷头上的“南倭北虏”两把利剑,好不容易才摘除了一把。

万历三大征,明朝面对内部叛乱和外部侵略的态度仍然是坚决消灭!

万历三大征是万历朝时期的三次大规模战争,即宁夏之役、万历朝鲜战争、播州之役

  • 宁夏之役

起因是宁夏总兵哱拜拥兵自重,蓄谋反叛,哱拜在1592年春天在宁夏卫发动叛乱,准备割据宁夏。明朝政府这边反应迅速,让名将李如松任宁夏总兵,统领九边重镇数十万精锐讨伐哱拜,同年九月,明军全歼宁夏叛军,哱拜自杀,宁夏重新进入明朝的控制。

▲宁夏镇(九边军镇之一)

  • 万历朝鲜战争

1592年,为占领中国,已经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命令日本数十万战国精锐入侵朝鲜,短期内朝鲜全境几乎沦陷,史称“壬辰倭乱”。

▲日本入侵朝鲜

面对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明朝政府的态度仍然是坚决消灭!

1592年末,万历皇帝将刚刚平定宁夏叛乱的李如松掉到朝鲜战场,李如松率领刚平定宁夏的十几万精锐分批入朝抗倭,史称“万历朝鲜战争”。

1598年,经过7年的抗倭援朝战争,明军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丰臣秀吉因为这次失败,忧郁而死。此战把日本人打出了心理阴影,从此闭关锁国,近三百年不敢再言西进。

1599年,明军班师回国,明万历皇帝将日本的侵略行径昭告天下,警告日本认清自己,看看这气势!

  • 播州之役

自唐末太原杨氏入主播州以来,杨氏小朝廷已经延续了七百多年,传到杨应龙时已经是第二十九代家主,杨应龙在明朝掌管的是播州宣慰司,播州杨氏一直备受历代王朝的恩宠,到了杨应龙万历皇帝更是对他宠爱有加,但是杨应龙却因此骄傲自满,渐生反心。

▲播州宣慰司

1596年,蓄谋已久的杨应龙终于起兵反叛,明朝果断派兵平叛,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

播州之役历时114天,明王朝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4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最终平定杨氏叛乱。

▲万历三大征地点示意图

明末崇祯时,明朝仍然两线作战,国内“镇压农民起义”,关外对抗后金(满清)

崇祯年间,明朝积蓄已久的社会矛盾终于大规模激化了,北方频繁发生农民起义,北方起义军首领先有高迎祥。后有李自成、张献忠。

▲明末农民起义

北方边患已经由蒙古变为满清,满清与明朝在辽东展开了常年的拉锯战,还时不时的绕过辽东,从蒙古方向入侵关内。

▲崇祯初年 辽东局势

▲崇祯末年 局势图

最终,松锦之战(1642年,崇祯15年)崇祯帝手中最后的十几万精锐全军覆没,明朝关外土地全部丢失,只能据关而守。

  • 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终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在西安称帝的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越过黄河攻下山西,大同、宣府、居庸关三地不战而降,李自成顺利兵临北京城下,同年,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最有骨气的明朝终于无力再战,轰然倒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自成攻下山西,快要兵临北京之际,有人曾劝崇祯帝迁都南京,但是崇祯不敢忘记先祖“天子守国门”的训诫,或者是自己内心的“固执己见”,仍是四字:“绝不迁都”!

由此来看,明朝276年,确实算得上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宁可战斗到最后一刻,也不屈膝投降。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明的骨气在于崇祯帝的自杀而死,政府表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南明政权虽然还在抵抗,但是已经没有了团结,其中不乏有惠水摸鱼之徒,左良玉便是这样一位南明降将。面对李自成的进攻,左良玉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反而弃守武昌,进攻南京。

面对党争,左良玉下定了造反的决心,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军舰,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了。当时左良玉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到九江后,他邀请总督袁继咸进他船中来,从袖中拿出一道密旨,说是皇太子送来的,以此来劫持当地的将领与自己结盟,继咸严词拒绝了他。良玉的部将郝效忠暗中进入九江城,放火把城烧毁就离开了。左良玉看着城中的火光,说:“我对不起袁公啊!”当场吐了几升血,这天夜里就死了。   

南明弘光元年(1645),宁南侯左良玉兴兵,以解救太子、讨伐马士英为口号由九江东下进军南京,矛头直指当朝首辅马士英,亦谓之“清君侧”。此事件成为影响时局的重大事件。左良玉与马士英、阮大铖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左良玉与李自成农民军的角逐,东林党复社与马、阮集团之间的党争,弘光朝廷与清的军事斗争,左良玉阵营内部的矛盾及“假太子案”等,都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来。左良玉清君侧而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瓦解。有人认为左良玉并非奸臣,由于受到体制的影响导致明末的门户之争和君主的门户之分造成了大臣党争,左良玉只不过是党争中其中之一。

左良玉死年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各位将领秘不发丧,共同推选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日,大军东下,朝廷传令让黄得功渡江防守,剿灭叛军,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这就是题主所说百万大军投降清军的事情,崇祯帝如若不自杀可能还能凝聚起将士之心,南明政权已经是一地鸡毛,混乱不堪。崇祯的自杀都换不来朝臣的团结,实在到了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