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都學習過《左傳》的一些篇目。比如,從《曹劌論戰》中,我們學會了“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從《燭之武退秦師》中,我們領略了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藉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於使鄭國免於滅亡的才能。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這些只是我們接觸到《左傳》的冰山一角,並非她的全部。《左傳》是我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全書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時各方面的歷史,既有史學價值,也有文學意義。

讀《左氏春秋》

說到編年體史書,孔子所著的《春秋》應屬第一部。“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春秋》記載了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大約十二位國君、244年的歷史。其記述的內容不僅是魯國史,還包括當時天下大勢演變情況。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春秋》主要內容,包括了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的政治活動,包括了諸侯國間的征伐、會盟、朝聘等,還有日蝕、月蝕、地震、水災、蟲災等自然現象,還有祭祀、婚喪、城築、搜狩、宮室等經濟文化活動。整部文字言簡義深,若無註釋,較難理解。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在對《春秋》的註解過程中,許多人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並形成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又稱“春秋三傳”。其中,《春秋左氏傳》的原名為《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那麼“三傳”異同又在哪裡?宋代葉夢得講過“左氏傳事不傳義,公谷傳義不傳事”,倒是可以作為一條參考線索:《左傳》主要是把《春秋》裡的事更加詳細地流傳下來,而對《春秋》中的大義著筆較少;《公羊》《穀梁》則較偏重於《春秋》之義。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春秋時期社會劇烈變革,各種思想處於大迸發狀態。要了解春秋時期的許多先進思想,讀懂春秋,不妨先讀“傳”,讀讀“春秋三傳”。畢竟當時的許多先進思想觀念,在春秋傳記中都得到一定體現,尤其是《左傳》更能助你釐清學習的思路。

朱自清曾說,“《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的確,《左傳》一方面將歷史上形形色色真實發生過的人物都囊括其中,及時描摹刻畫出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生活特點;另一方面,又在情節推進和細節把控上有獨到之處,通過妙趣橫生的小故事展現大場景,令人回味。

因此要全面瞭解春秋,不妨讀《春秋左氏傳》,從史事和微言大義兩個方面都做些學習積累。如果你覺得入手較難,文言辭藻較為晦澀,這時可以藉助福建閩縣人林紓所著這本《左傳擷華》來賞讀研習,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看林氏“擷華”

關於《左傳》的評註,古之文人眾多,為何特別要推薦這本林紓的“擷華”呢?其實在我國古代,《左傳》一開始並不受關注。西漢時期,《左傳》曾受過重視,卻又荒廢了。清代之前關於《左傳》的點評之作,如南宋呂祖謙的《左氏博議》、明代穆文熙的《左傳鴻裁》,皆未達到推崇高度。

真正令《左傳》如登大雅的要歸功於清代桐城派的推崇。桐城派看重《左傳》一是其“敘事”之用,二是其“雅潔”之好。所謂“雅潔”是指,既要講究文章語言的樸素實華,又要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理念,比照此標準,《左傳》無疑是這些古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桐城派發起人方苞所作的《左傳義法》可算是對《左傳》釋義的經典之作,後世多在此基礎上加上筆墨。而與桐城派交往甚多的林紓則另闢新徑,不僅傳承桐城派以經文眼光解讀文章的文風,還加入自己的思考,著重探討了文章的“性情”與“意境”。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林紓是福建閩縣人,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我國近代的文學家、古文家和翻譯家,在未精通外文的特殊情況下,與曾留學海外的才子合作翻譯了180餘部外國小說,如《茶花女》《大衛·科波菲爾德》《魯濱遜漂流記》等,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的泰斗。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林紓在傳記文學、史學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於林紓對《左傳》的深入研究,最終形成了《左傳擷華》一書。書中,林紓獨特的眼光選精華八十三篇,先給出《左傳》原文,後寫出評點,既有精妙的文法體察,又著眼體會文之性情。

林紓對於《左傳》的研究有比較鮮明的特色。《左孟莊騷精華錄》是這本《左傳擷華》的前身,也是林紓研究《左傳》的基本成就,其中上卷是對《左傳》的選評,下卷則是對《孟子》《莊子》《離騷》的研習。從篇幅上看,林紓對先秦時期文史的學習,重點還是在《左傳》上。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隨後《左傳擷華錄》作為“精華錄”的補充,是林紓對《左傳》研究成果的延伸,其史學研究專注於《左傳》又不侷限於《左傳》、專注於先秦時期又不侷限於先秦時期。此外,他又不侷限於文法,以其獨到的見解,輔以活潑的語句,給後世諸多啟發。

可以說林紓的《左傳擷華》既讓大家領略文言文的韻律美,也用其出奇的制局謀篇印證了古文價值不泯。之後的百年來,世界歷經滄桑變化,但不變的是文化的傳承。他的觀點即便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依然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佔有一席之地,散發著璀璨光芒。

品文學意境

翻開《序》篇,林紓簡要地敘述了《左傳》的研究歷史,並以“紓按”二字謙虛地表明瞭該開篇只是嘗試性的按語,算不得一篇文章,既說明了該按語的獨創性,也表現了其濃郁的歷史意識。就春秋研究而言,林紓推崇杜預、蘇轍二人,在《序》中也可窺得一二。

再來看看林紓對《左傳》的解讀。先談制局之“奇”,可舉些許例子。比如,《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一文,林紓評價其“制局最奇,有起無結”。這篇文章看起來,似乎只有前文卻無結尾,但作者的深意卻又在不言之中已盡。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太子申生被定為儲君,雖說是萬人之上但仍在一人之下,一日不登基,一日就身處火山口上,隨時有灰飛煙滅的可能。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假途伐虢”的晉獻公因欲廢嫡長(申生)立幼(奚齊),造成的驪姬之亂,而本文則敘述出驪姬之亂的最初征兆。

全文各個人物的言語、行事,正一步步帶著申生走入為他張開的陷阱之網中,網越縛越緊,不知如何才能脫困。我們也知道,驪姬之亂的結局是“申生死,重耳、夷吾流亡多年”,然而,文中並無更多筆墨贅述,留白恰到好處。

林紓此時將故事的文法與其他作品作了比較,比如《平淮西碑》中的文法使用,曾國藩《金陵昭忠祠記》中反其道而用文法,並指出《嘯亭雜錄》記辛亥兵敗之事的仿用卻有東施效顰之嫌。林紓評點時的旁徵博引,讓人讀來眼界大開。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張骼、輔礫致師》一文中,描寫了張骼、輔躒兩位勇士不僅有傲慢、有英武、有出眾的本領,也有臨敵的瀟灑。致師原本就是挫敗對方的銳氣,在該過程中,公孫宛射犬因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二人慢待,胸中的怒氣無處發洩,只能在車駕上找二人麻煩。

三人鬥氣在敵軍陣內橫衝直撞,場景描述著實令人莞爾一笑。好在三人本事過硬,因此致師過程都是從容不迫,豪爽風度之下豪不落敗。林紓評價其“風神蓋世,太史公、班固幾之,餘人莫逮也”,“文著墨無多,風韻高,音吐妙,百讀不厭”,可見對其評價非常高。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魏絳戮楊幹之僕》不長的篇幅裡,忠臣、明君、法度躍然紙上。晉悼公大會諸侯、誇耀他的地位和實力時,其弟弟楊幹卻擾亂隨從儀仗軍的行列;魏絳為壯國威、正法紀殺掉晉悼公楊乾的僕人;晉公大怒對羊赤舌道出不滿,但羊赤舌不諂媚,對魏絳行為做了公正評價。

果然,行刑後魏絳主動向晉悼公陳述了理由,懇請降罪。呈書後,魏絳當即要自殺,被眾人阻攔。晉悼公閱書後大受感動,匆忙間赤足出外,向魏絳道歉。後又專門設宴與魏絳歡敘,並擢升其為新軍將佐,予以重任。

一個“跣”字,把晉悼公英主的形象描繪得生動、鮮明。紓曰:此文寫出羊舌赤一道眼光,魏絳一種詞鋒,悼公一股英氣,真如生龍活虎,不可方物。評悼公“乃不知此一股英氣,千載以下,肖者只有唐太宗。”不僅點評行文的精彩,更指出為人、處事、治國的韜略。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如此種種,不一一舉例。有的人讀《左傳》,讀出了省筆與縮筆的手法,比如《連稱管至父之亂》中的文字留白;有的人讀出了人物描摹,比如《宮之奇諫虞公》對“愚智之互鏡”的闡述;還有人讀出了哲理,比如《穆叔答範宣子》對不朽的回答…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可以說,林紓對《左傳》的解讀也是經典之語。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僅是文章的妙筆生花,更是作者的“境界”在文字中的體現,這是獨一無二的、別人所無法模仿和觸及的東西。希望藉助這本薄薄的《左傳擷華》,能汲取前人智慧,豐富提升自己,讓優秀文化融入血脈、代代相傳。

學習《左傳》不妨借力這本“擷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