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都学习过《左传》的一些篇目。比如,从《曹刿论战》中,我们学会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领略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的才能。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这些只是我们接触到《左传》的冰山一角,并非她的全部。《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全书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既有史学价值,也有文学意义。

读《左氏春秋》

说到编年体史书,孔子所著的《春秋》应属第一部。“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春秋》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大约十二位国君、244年的历史。其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鲁国史,还包括当时天下大势演变情况。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春秋》主要内容,包括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了诸侯国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还有日蚀、月蚀、地震、水灾、虫灾等自然现象,还有祭祀、婚丧、城筑、搜狩、宫室等经济文化活动。整部文字言简义深,若无注释,较难理解。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在对《春秋》的注解过程中,许多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形成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又称“春秋三传”。其中,《春秋左氏传》的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那么“三传”异同又在哪里?宋代叶梦得讲过“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倒是可以作为一条参考线索:《左传》主要是把《春秋》里的事更加详细地流传下来,而对《春秋》中的大义着笔较少;《公羊》《穀梁》则较偏重于《春秋》之义。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各种思想处于大迸发状态。要了解春秋时期的许多先进思想,读懂春秋,不妨先读“传”,读读“春秋三传”。毕竟当时的许多先进思想观念,在春秋传记中都得到一定体现,尤其是《左传》更能助你厘清学习的思路。

朱自清曾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的确,《左传》一方面将历史上形形色色真实发生过的人物都囊括其中,及时描摹刻画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生活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情节推进和细节把控上有独到之处,通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展现大场景,令人回味。

因此要全面了解春秋,不妨读《春秋左氏传》,从史事和微言大义两个方面都做些学习积累。如果你觉得入手较难,文言辞藻较为晦涩,这时可以借助福建闽县人林纾所著这本《左传撷华》来赏读研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看林氏“撷华”

关于《左传》的评注,古之文人众多,为何特别要推荐这本林纾的“撷华”呢?其实在我国古代,《左传》一开始并不受关注。西汉时期,《左传》曾受过重视,却又荒废了。清代之前关于《左传》的点评之作,如南宋吕祖谦的《左氏博议》、明代穆文熙的《左传鸿裁》,皆未达到推崇高度。

真正令《左传》如登大雅的要归功于清代桐城派的推崇。桐城派看重《左传》一是其“叙事”之用,二是其“雅洁”之好。所谓“雅洁”是指,既要讲究文章语言的朴素实华,又要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理念,比照此标准,《左传》无疑是这些古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桐城派发起人方苞所作的《左传义法》可算是对《左传》释义的经典之作,后世多在此基础上加上笔墨。而与桐城派交往甚多的林纾则另辟新径,不仅传承桐城派以经文眼光解读文章的文风,还加入自己的思考,着重探讨了文章的“性情”与“意境”。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林纾是福建闽县人,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我国近代的文学家、古文家和翻译家,在未精通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曾留学海外的才子合作翻译了180余部外国小说,如《茶花女》《大卫·科波菲尔德》《鲁滨逊漂流记》等,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林纾在传记文学、史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林纾对《左传》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左传撷华》一书。书中,林纾独特的眼光选精华八十三篇,先给出《左传》原文,后写出评点,既有精妙的文法体察,又着眼体会文之性情。

林纾对于《左传》的研究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左孟庄骚精华录》是这本《左传撷华》的前身,也是林纾研究《左传》的基本成就,其中上卷是对《左传》的选评,下卷则是对《孟子》《庄子》《离骚》的研习。从篇幅上看,林纾对先秦时期文史的学习,重点还是在《左传》上。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随后《左传撷华录》作为“精华录”的补充,是林纾对《左传》研究成果的延伸,其史学研究专注于《左传》又不局限于《左传》、专注于先秦时期又不局限于先秦时期。此外,他又不局限于文法,以其独到的见解,辅以活泼的语句,给后世诸多启发。

可以说林纾的《左传撷华》既让大家领略文言文的韵律美,也用其出奇的制局谋篇印证了古文价值不泯。之后的百年来,世界历经沧桑变化,但不变的是文化的传承。他的观点即便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依然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散发着璀璨光芒。

品文学意境

翻开《序》篇,林纾简要地叙述了《左传》的研究历史,并以“纾按”二字谦虚地表明了该开篇只是尝试性的按语,算不得一篇文章,既说明了该按语的独创性,也表现了其浓郁的历史意识。就春秋研究而言,林纾推崇杜预、苏辙二人,在《序》中也可窥得一二。

再来看看林纾对《左传》的解读。先谈制局之“奇”,可举些许例子。比如,《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一文,林纾评价其“制局最奇,有起无结”。这篇文章看起来,似乎只有前文却无结尾,但作者的深意却又在不言之中已尽。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太子申生被定为储君,虽说是万人之上但仍在一人之下,一日不登基,一日就身处火山口上,随时有灰飞烟灭的可能。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假途伐虢”的晋献公因欲废嫡长(申生)立幼(奚齐),造成的骊姬之乱,而本文则叙述出骊姬之乱的最初征兆。

全文各个人物的言语、行事,正一步步带着申生走入为他张开的陷阱之网中,网越缚越紧,不知如何才能脱困。我们也知道,骊姬之乱的结局是“申生死,重耳、夷吾流亡多年”,然而,文中并无更多笔墨赘述,留白恰到好处。

林纾此时将故事的文法与其他作品作了比较,比如《平淮西碑》中的文法使用,曾国藩《金陵昭忠祠记》中反其道而用文法,并指出《啸亭杂录》记辛亥兵败之事的仿用却有东施效颦之嫌。林纾评点时的旁征博引,让人读来眼界大开。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张骼、辅砾致师》一文中,描写了张骼、辅跞两位勇士不仅有傲慢、有英武、有出众的本领,也有临敌的潇洒。致师原本就是挫败对方的锐气,在该过程中,公孙宛射犬因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二人慢待,胸中的怒气无处发泄,只能在车驾上找二人麻烦。

三人斗气在敌军阵内横冲直撞,场景描述着实令人莞尔一笑。好在三人本事过硬,因此致师过程都是从容不迫,豪爽风度之下豪不落败。林纾评价其“风神盖世,太史公、班固几之,余人莫逮也”,“文着墨无多,风韵高,音吐妙,百读不厌”,可见对其评价非常高。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魏绛戮杨干之仆》不长的篇幅里,忠臣、明君、法度跃然纸上。晋悼公大会诸侯、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时,其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仗军的行列;魏绛为壮国威、正法纪杀掉晋悼公杨干的仆人;晋公大怒对羊赤舌道出不满,但羊赤舌不谄媚,对魏绛行为做了公正评价。

果然,行刑后魏绛主动向晋悼公陈述了理由,恳请降罪。呈书后,魏绛当即要自杀,被众人阻拦。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一个“跣”字,把晋悼公英主的形象描绘得生动、鲜明。纾曰:此文写出羊舌赤一道眼光,魏绛一种词锋,悼公一股英气,真如生龙活虎,不可方物。评悼公“乃不知此一股英气,千载以下,肖者只有唐太宗。”不仅点评行文的精彩,更指出为人、处事、治国的韬略。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如此种种,不一一举例。有的人读《左传》,读出了省笔与缩笔的手法,比如《连称管至父之乱》中的文字留白;有的人读出了人物描摹,比如《宫之奇谏虞公》对“愚智之互镜”的阐述;还有人读出了哲理,比如《穆叔答范宣子》对不朽的回答…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可以说,林纾对《左传》的解读也是经典之语。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文章的妙笔生花,更是作者的“境界”在文字中的体现,这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所无法模仿和触及的东西。希望借助这本薄薄的《左传撷华》,能汲取前人智慧,丰富提升自己,让优秀文化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学习《左传》不妨借力这本“撷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