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非潮汕人不懂潮语者看着“叛仙”这两个字肯定一头雾水。潮州方言中不少土音是有音无字的。如“叛”这个音,除了“背叛、叛逆”这些字音相符的意思外。土音中的“叛”,则表示舞动扭摆或装模作样之意。如把“舞龙”叫“叛龙”、化妆游行表演叫“叛涂戏”、女人在丈夫面前扭捏撒娇或假作殷勤叫“叛安前“。潮剧开台吉祥戏字面上写“扮仙”,土音口语上则通称“叛仙”。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扮仙”与酬神戏密不可分。解放后少了酬神戏自然也少了“扮仙”。据剧作家李志浦相关文章记述,1962年春吴南生同志提议潮剧院整理排演“扮仙”并将其改称“五福连”。虽然有新整理的演出本,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很少有“五福连”演出。随着社会环境变迁,潮剧酬神戏在八十年代开始死灰复燃,九十年代起则彻底揭开半遮掩的面纱而大演特演,“扮仙”也顺应时势复现舞台。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1993年春在汕头市潮汕体育馆举行的首届汕头国际潮剧节开幕式上,广东潮剧院领衔与参加潮剧节的海内外潮剧团体联手演出了新编大型“五福连”,几位潮剧顶尖级名角都参加了这次“五福连”演出。自此“五福连”之名被潮剧业界和观众广泛认知,但大多还是惯称“叛仙”。其实“五福连”是个剧目名,而“叛仙”是兼有表演含义的。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五福连由“十仙庆寿、跳加冠、仙姬送子、净棚、京城会”五段戏串成,演出时间近半个小时,目前各剧团都是按这个顺序演出。十仙庆寿演绎东方朔邀八仙赴会瑶池为王母祝寿,跳加冠寓意加官进禄,仙姬送子是七仙女送子还董永的故事,净棚大概有驱鬼邪之意,京城会演的是吕蒙正高中状元接夫人刘翠屏到京共享荣华。据潮剧研究专家林淳均文章记述,解放前只在有达官贵人到场看戏时才演跳加冠,如达官贵人偕太太到场,则加跳女加冠。一般情况下则不跳加冠,所以从前称“扮仙”为“四出连”。现在的“叛仙”都有跳加冠,也只有男加冠而没有女加冠。上年纪的人多把小戏和折子戏专场演出称为“做四出连”。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五福连中,仙姬送子的环节最繁也最有趣。这里的董永不是个农夫而是一位状元郎,七仙姬则是凤冠霞帔的夫人装扮。按说孩子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儿子,但潮剧艺人却一概尊称其为太子爷,目前各潮剧团后台神龛供奉的都是这位太子爷偶像。观众则称这个孩子为戏童。董永接过孩子之后做类似为其擦眼屎或涎液的关目动作,然后夫妻将太子爷送到台下神案上供奉并拈香拜神。送太子爷的队伍由四名武士开路,董永捧着盛放官帽和写着吉祥祈福红纸的盘子,仙姬则怀抱太子爷,婢女和一名持幡伞侍从大都垫后。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队伍走到台下时,多数戏班的乐队暂停奏乐,也有一些戏班的乐队继续吹打以增添喜庆气氛。队伍到达神案前由请戏方一人从仙姬手中接过太子爷供奉于神案上。董永与仙姬拜神须下跪多少次由请戏方说了算,大都是拜神理事会安排一人敲铜锣,演员按锣声次数甩水袖下跪,一般少为三拜,多有十二拜的。也有没敲锣而由理事会老人交代演员跪拜次数的。戏班送太子爷,请戏方要送利是红包给戏班,请戏方将太子爷送还戏班叫“回太子爷”,这时戏班的状元夫人到舞台口接太子爷和吉祥物进入台内之后,要捧出吉祥物和一个红包作为回礼送请戏方。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扮仙”的演员配置有一个不成文模式,演王母娘娘的演员兼演七仙女和刘翠屏,这三个人物都是着凤冠霞帔,所以演员不需更换衣冠。演何仙姑的演员兼演仙姬及刘翠屏这两位的婢女。演韩仙子的小生则大多兼演董永和吕蒙正,董和吕都是状元,所以仙衣要改换为状元服。解放后潮剧小生的唱声一直摆脱不开剧种历史上童伶制音乐声腔体系的影响,能唱得动小生调门又扮相俊雅的男演员为数不多,所以多用女演员扮演小生。但“扮仙”这位状元郎却是要真汉子而不可由女小生担任。因为董永夫妻双双要在神案前拈香拜神的。观目前各潮剧团“扮仙”的状元,形象阳光的大多唱声欠佳,唱得可以的又少有靓男。有戏班艺人介绍,实在不得已时,就以男小生扮董永而换女小生唱吕蒙正。因为董永只有两句念白而不需唱,吕蒙正要唱曲但只需在台上念道答谢苍天而不用拜神,所以偶有这样无奈的变通也算说得过去的。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潮剧演酬神戏必定要“叛仙”,现在潮剧团每到一个演出点演酬神戏,至少“叛仙”一次,也有“叛”两三次的,具体按请戏方要求而为。汕头市区将军陵园的“叛仙”比较特殊,该园近年每逢农历八九月间都连演一个多月近百场酬神戏,由多个潮剧团次第登场,戏金由信众分别定场认捐。有多少宗认捐就要相应“叛仙”多少次。有时同一天上下午和晚上三场戏分别由三位老板认捐戏金,剧团就要“叛仙”三次。“叛仙”时认捐戏金的老板到场接受祈福并参与迎送太子爷等仪式,也要送利是红包给戏班。曾经有过捐戏金的老板不确定是否到场个例,剧团则做了“叛”与不“叛”两手准备,那次的结果是不“叛”的。据说潮阳潮南少数乡村的拜神“叛仙”,戏班要将太子爷和吉祥物送到是次拜神活动捐款最多者的家里去的。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五福连”保留着一些潮剧传统锣鼓科介和音乐曲牌,也保留着一些特殊的舞台语言和动作。跳加冠有动作没台词,一位老艺人曾说过跳加冠有一个超高举手动作是逾越潮剧表演程式规范的个例,一些文章和口传都说跳加冠者是狄仁杰但都没有说清为何是狄仁杰。净棚的角色只有五句台词:“高搭楼台巧艳妆,梨园子弟有千万,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出离合与悲欢。来者万古流传”。据潮剧研究专家林淳均相关著述,以前净棚也称李世民净棚,但唐太宗时尚没有梨园设置,唐明王李隆基才是梨园之祖。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所以这个净棚的应该是李隆基。净棚五句台词中前四句夹杂着非潮语痕迹,按林淳均文章所释这是用“正音”俗称“孔子正”念的。净棚的伴奏用一种潮剧独特的乐具“号头”,俗称“胡嘟嘟”。“胡嘟嘟”多在战场、刑场和追杀等场节吹响以制造特殊气氛。这件乐具由后台人员或演员兼任吹奏而非由乐队乐手负责。现在吹“号头”的能人渐少,正戏演出也少闻“胡嘟嘟”了。但“叛仙”的净棚仍遵老例吹“号头”。曾见过用西乐铜管号代替“号头”为净棚伴奏的个例,估计是该剧团确实没人会吹“号头”吧。仙姬送子的七仙姬出场先叫声“呋咦”,东方朔和京城会的院子说的“与啊”。这些听着奇怪而特殊难解的话语,应该是潮剧舞台的历史遗传痕迹,见过一说认为院子说的“与”有车輿轿輿之意,但也难以尽释其然。估计现在演仙姬和院子的演员甚至导演都少人能深释这些特殊话语的含义及究其出处的。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目前粤东闽南各大小潮剧团,演“五福连”的音乐和出场人物都高度一致。人物的舞台区位及表演动作则大同小异。台词除了十仙庆寿中有无唱“仙歌”之差别,其他所有台词则基本一致。“仙歌”的差异之处是广东潮剧院一团有后台女声齐唱,而大多数剧团的“仙歌”则由双唢呐吹奏旋律而没有唱。

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为“扮仙”

潮剧是首批国家级非遗,近年广东潮剧院有过多次剧目传承和非遗剧目展演举措,虽然目前“五福连”未被列为传承及非遗展演剧目,但却被所有潮剧戏班原本而完整的传承着。“叛仙”可称得是潮剧乃至潮汕传统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