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聽說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就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對嗎?

666的早晨


不是說不用找工,而是找工作的條件、資格、優勢相對好一點。

雖然當下就業難仍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但是總體來說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對於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來說,其就業從業的機會和條件就要優越的多。

2019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34萬,這麼多的畢業生湧向社會,就業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很多孩子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都紛紛選擇考研,近兩年來的考研人數大幅增加,選擇考研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為自己的將來就業從業增加砝碼,另外一方面暫時迴避一下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壓力。

而實際上,就業壓力歸壓力,人才的需求量還是非常大的,世界500強以及其他大型企業公司,每一年都要招大批的人才進入,而且待遇條件非常高,關鍵要看你是不是人才,有什麼樣的水平,畢業於什麼樣的學校,學的是什麼樣的專業。

雖然每一年的大學畢業生總量是非常大的,但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在其中佔的比例並不大。在834萬大學畢業生中,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最多也只佔到了1/10。所以,雙一流大學畢業生還是比較少的,再加之,很多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都選擇了再深造,選擇大學畢業直接就業的總量並不多。

而不管是什麼樣的公司、單位、企業,招聘人才誰不想招聘名牌大學,強勢專業畢業的學生?

因此上,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從業的困難並不大。


教育探微


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也愁找工作的。別說雙一流了,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愁。

真經的一個侄子北大化學專業畢業,在畢業那年我正好去北大招聘,和他聊起找工作的事。他說不少同學到大三就自學編程,就是為了畢業能去後廠村做碼農,因為碼農的收入比做化學的高多了,哪怕你是北大化學畢業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你作為一個北大學生,一個天之驕子,還是要有點情懷的,你們確實可以做碼農,也確實可以去追求高薪,但你們更應該去做對國家、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泯然眾人。後來侄子申請到了美國大學的博士,繼續深造去了。而他的同學,真的有去互聯網企業當碼農的。

真經在一所211高校工作15年了,可以說,985、211高校,以及現在的雙一流學科高校的優勢專業,確實是不愁就業。如果比較懶的話,甚至也不用出校門,自然就有大把的好公司到學校來招聘,而且很多都是當場籤就業協議的。這些學校每年90%以上的就業率裡面雖然有一定的水分,但除了個別專業外,基本上都能實現“想就業就能就業”。去年真經有個在企業工作的同學,帶著團隊回母校招聘,結果來得有些晚,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已經簽了,剩下2、3個四六級都沒過,成績也不太好的學生,同學當時和這幾個學生聊了聊,當時就決定要籤,因為他覺得這幾個211的“中等生”,都比雙非高校多數畢業生強(當然,也可能是出於校友的偏見)。

但是,最後這幾個學生居然沒有籤,因為他們還沒看上我同學的企業。他們的輔導員也很無奈,說現在這些90後學生就是很有個性,期望值也都很高。據說直到最後,都還有一個學生沒有籤工作,直接南下闖深圳去了。

這就是我說的,再好的學校,學生們也愁工作,因為很多學生總是不滿意自己能找的工作,總想找更好的工作,而好的企業,比如華為、阿里等等,競爭有特別激烈,所以,他們也會犯愁,只不過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高校人才真經


以前我也是這麼想的,我甚至還想連985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這社會不是就不要人做事了。但現實往往殘酷得讓人無法理喻。

我兒子09年985高校畢業,他班30人除了考研與保研的基本無正兒八經的找到工作。他倒幸運找了家造動力的原國營工廠,為了照顧本班另一個朋友讓給了別人希望等機會。可後來除西部幾家不上規模的企業勉強願意接收他就再無機會。我委託朋友聯繫了一家與其專業多少有關聯的企業。第一次去看兒子,他就在一個密罐裡擰螺絲,比初中未畢業的南下務工還艱辛,工資還低,檔案組織關係都沒地方可轉。兩個月後說是轉正,但就是做銷售。一個項目前期要你跑,差不多成了就讓別人經手,職場比什麼都黑暗。還值得一說,現在再回頭去看招我兒子的國營廠就只剩下空蕩的破廠房和隨處的荒草。

搞了一年,兒子和我說要考研。我立馬同意,也只有再讀書才有希望。兒子在本科學校旁租了房子準備三個月,跨專業考研成功。後來格外珍惜機會,通過碩博連續拿到工科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8篇,外文4篇。就業時被中科院一個研究所一家央企看中,但他選擇回到省城一所老牌重本高校做教師。現在是碩導和系副主任。去年是本科畢業十週年同學會,世事蒼桑感慨萬千。當年意氣方猷的985們才知自己在社會的份量輕如鴻毛。


楚天959


上大學就上好大學,那麼相信,高中生都知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一句神話:上了 大學後,你們就輕鬆了

不少學生就努力的拼搏啊,奮鬥啊,就為了考生一所好大,重點大學,當然老師們也煽風點火,考上了大學,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籃球你想打多少就打多少。

肯定老師們也會說:你考211/985,考上了211/985,你還怕找不到工作?當然現在211/985已經成為歷史,都叫雙一流了。

那麼考上了雙一流,是不是就不愁工作了?

鑑於雙一流的主流仍然是211/985,所以基本211/985認可度最高,所以咱們還以211/985為例子。

這個大學生現在其實不值錢了,不能說滿大街吧,至少本科招生,基本上一大半都是本科生,而211比例卻只佔考試人數的5%,全國適齡人口的2.5%左右。顯然211,院校學生更優秀,當然更優秀的是985院校,甚至是華東五校,是清華北大。

為何喜歡211的畢業生呢,因為211/985院校實力強,經費重組,人均經費是普通高校的幾倍到百倍。

比如清華大學2019年總經費290億,但是很多高校一年經費連上億都沒有。你說差距大不大?

畢業生很多,但是好崗位總是有限的,所以同等條件下都是有限選擇211/985畢業生。

所以211/985相對與普通高校,想找個工作很容易,但是想找個好工作,那就不太容易了,因為強中更有強中手啊,頂級好崗位就那麼多,比如

金融行業,基本就認清北復交,兩財一貿,南開廈門扥,其他211/985高校雖然金融畢業,卻很難找到不錯的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的金融專業。

另外最重要的是,冷門專業,不論是清華北大,還是211/985,乃至普通高校,想找好工作都很難,比如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文科專業,環境,化學,生物,材料這類理工科專業,這類專業任何高校都很難找到工作,就是清華北大畢業也是瞪眼找不到工作。

如果是熱門專業,比如計算機,就是非211的南京郵電,杭州電子科大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某種意義講,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專業,然後才是高校,冷門專業任何高校都幾乎找不到工作,熱門專業,任何檔次高校都可以找到工作。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不知道題主現在在讀幾年級,大膽的猜測一下,題主現在很有可能在讀高中。

班主任的“雞湯”

因為在高中階段,經常有老師會告訴你:“你們現在比較辛苦,上了大學之後,就變得非常輕鬆了,你每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可是當你上了大學之後,你會發覺大部分大學生都在忙著準備考證,或者是在準備考研,他們每天依舊非常忙碌。

而在一些升學率比較高的中學裡,可能老師不太關心學生能不能考上大學,而是關心學生能不能考上好大學,也就是雙一流院校。

此時,老師一般都會給學生說:“你考上雙流大學之後,每個月都能拿到1萬塊錢的工資,而你考上普通學校,一畢業就失業。”

畢業班老師的這些言論,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說是心靈雞湯,是一劑強大的心理安慰劑。

但是在高三這階段,老師經常這樣講,確實非常有必要,因為高三階段,學生都會面臨很多模擬考試,可能有些學生因為一次沒考好,他就會陷入自卑,對自己的前途就感到迷茫,此時有一個目標,讓他們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努力的價值,總比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要好很多。

不妨設想一個場景,如果老師直接告訴你你考上211、985畢業的時候,有可能每個月只能拿到四五千的工資,而且在大城市裡面,你租房子每個月都要六七千,你甚至不得不和別人一起合租,開始蝸居生活。”

此時正在憧憬大學生活,正在為高考努力奮鬥的學生會怎麼想,可能一些學生因為一次沒考好就會變得更加自卑,更加懷疑自己。

最近有一本書特別火,書名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書中講了一個女孩怎麼從一個貧困的山村,在她的父母極度的排斥現在的教學系統,只相信你宗教的情況下,經過自己努力,後來考上了世界的名校。

作者在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其實教育最大的價值就是意味著轉變、蛻變,可能你在高中階段,你會想我畢業的時候會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或者我考上了211、985,我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大學裡的分化

而當你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211、985,或者雙一流院校,過上了自己所崇敬的大學生活,可能經過一年甚至半年,你的新鮮感已經消失了,此時你也可能會聽到你的學長或者學姐告訴你大學的真實情況,以及他們找工作的辛酸經歷。

此時你的觀念肯定會再次發生轉變,甚至可以說是一次蛻變。有不少人就會開始思考我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接下來我應該過一種怎麼樣的人生,應該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工作?

而在這個關鍵節點上,普通院校的學生和雙非錄院校的學生之間,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雙一流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非常努力,他們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有不少學生會利用寒暑假、星期天實習,或者考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證書,或者開始加入到老師的課題組中,為接下來的升學與考研做準備。

與此相反的是,一些普通院校的學生,只有極小部分學生能夠及時的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開始思考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而其他同學要麼是,還依舊沉浸在高考結束後的狂歡中,要麼是還沒有走出高考的陰影,變得萎靡不振。

經過2~3年之後,不同學校之間的學生,不同群體之間的學生,差距肯定會越來越明顯。

就拿找工作來說,有些學生有豐富的實習經歷,並且也考取了和工作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而另外一些學生,等到大四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需要找工作,自己需要一份工作。

一個人是有備而來,而另外一個人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再開始儲備糧草,此時就不用PK,第一個人勝出的概率肯定要遠大於第二個人。

除了思維方式,實力上的差距之外,雙一流院校的校友資源更豐富,大部分企業也會優先選擇去創一流院校招聘,因此這些院校的畢業生可供選擇的工作機會就多一些。

既有實力又有機會,因此雙一流院校的畢業生,在畢業的時候找工作肯定會比普通院校的畢業生更容易些,也會有較大的概率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所謂的滿意的工作就是工資待遇比較高,職業發展前景好,工作氛圍友善的工作。

當然在雙一流院校的學生當中,也有一部分學生進入到大學之後,還沉浸在高考結束之後的狂歡當中,或者是沉浸在自己過去的輝煌當中,難以自拔,那麼這些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一般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只不過是這些學生“乘著大樹好乘涼”,找工作相對容易些,但是這類學生的職業發展也不會太順利,這類學生只不過是能夠找到一份工作,至於這工作好不好,他們自己滿意不滿意,這肯定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



升學與考試


現在的就業形勢嚴峻,不是說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根本不愁找工作,只是相比之下要容易一些,對於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要求要高一些。北大清華畢業的大學生同樣面臨就業壓力,在校表現優秀的畢業生,會被優秀的企業選中,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仍然有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因為這是雙向選擇,沒有真才實學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2019年秋季,深圳龍華區招聘教師引發網絡關注,招聘教師崗位400個,引來了近3萬人報考。原因是福利待遇好,本科畢業生年薪26萬以上,研究生畢業年薪28萬以上,全日制博士獎勵20萬,優秀畢業生獎勵3~8萬,享受五險一金和人才引進計劃的相關政策。清華北大畢業生趨之若鶩,多達74人,堪稱“神仙打架”。博士教師達22人,凸顯高學歷。

以前,很多人不看好的教育行業,成為如今的香餑餑,分析其中的原因就不難看出,如今的就業形勢壓力大,以前很少聽說有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的,而如今好像有一種趨勢,除了就業形勢發生改變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教育行業穩定,工資收入高,每年還有近三個月時間的假期,而且是帶薪休假,這讓很多人羨慕。

3月6日,教育部官網發出通知,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萬人,就業形勢複雜嚴峻。為此,要多措並舉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創新方式,提升網上就業服務能力,拓寬渠道,促進畢業生就業並增加升學深造機會,增加畢業生升學深造機會。


這些舉措都反映出當前的就業形勢嚴峻,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要佔優勢,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非211或985院校畢業的學生不錄用,不是用人單位歧視其他學校的畢業生,而是高學歷的畢業生太多了,用人單位也知道選用優秀的畢業生。所以,相比之下,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找工作較容易一些。


Lance課堂


我聽說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就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對嗎?

這個說法基本還是對的,主要原因是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相對來說太稀缺了。從2019屆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獲悉,2019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834萬人,至於畢業後的去向,據調查顯示,55.91%的大學生選擇考研,28.87%選擇直接就業,4.46%選擇考公務員,3.94%選擇創業,3.15%表示沒有想過。瞭解過人才“出口”,我們再來看看人才“入口”是啥樣?有數據顯示,僅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缺口就超過500萬,企業校園人才爭奪大戰一觸即發,一線公司年薪至少35萬起,關鍵問題來了,你是人才嗎?


近幾年,雙一流高校每一年畢業生總數差不多有100萬人左右,這跟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比起來,絕對稱得上是人才難得!我國目前共有137所雙一流建設大學,其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36所A類,6所B類,39所原985工程建設大學都在裡面),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73所原211工程大學也都在裡面);雙一流大學應屆畢業生中,本科畢業生約佔70%,研究生畢業生自然也就是佔30%左右了,也就是說,每年差不多也就只有70萬人的雙一流本科生畢業和30萬人的雙一流研究生畢業。試問,不論企業公司,還是機關事業單位,誰不想招名牌大學畢業生入職?所以,從大數據上,就決定了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根本就不用愁工作,他們只愁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



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怎麼辦?出路大家都知道,考研提升學歷層次唄,這才有了2020年的考研大軍341萬人!據相關數據統計,雙一流本科生的就業率還是比較低的,大多數學生都選擇深造了,下面我們看一看2018年排名前10的雙一流大學考研率:中國科學院大學85.17名列第一,清華大學以78.30%排名第二,北京航天航空大學74.86%列在第三,接著是北京大學74.49%、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3.97、復旦大學69.22%、上海交通大學67.29、電子科技大學66.94%、北京理工大學65.21%、中國人民大學64.34%!每所大學都算1萬畢業生,這10萬人中有多少本科生選擇就業的呢?也不過2.8萬人而已,根本就無法滿足市場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所以每逢畢業季,就是“搶人”季,不過搶得是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罷了!


因此來說,高考考上雙一流大學僅僅只是第一步,考研讀研才是更重要的一步,想找到“高大上”的職業,必須走考研這一步。近4年來,高校本科畢業生考研人數不斷攀升,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共201萬人報考,其中應屆考生113萬人,往屆考生88萬人;2018年共238萬人報考,其中應屆考生131萬人,往屆考生107萬人;2019年共285萬人,其中應屆生148萬人,往屆生137萬人;2020年共341萬人報考,其中應屆生174萬人,往屆生167萬人。據中國政府網,2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擴大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增加基層醫療、社會服務等崗位招募規模,加大對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支持。今年研究生招生在去年72萬人的基礎上,擴招18.9萬人達到了歷史性的91萬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就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具有一定道理,每年選擇就業的雙一流本科生畢業生不足70萬人,面對龐大的人才缺口,他們當然不用愁了,愁的是那些明明好崗位虛位以待,卻招不到高材生的用人單位!


自在人生wub


那真的只是聽說,可能題主碰巧聽到了個例,現在每個畢業找工作都愁,只不過愁的程度和結果不同。

首先,名校畢業的確能代表一些,找工作的起點也會高一些,至少不會在投簡歷階段就被刷掉,而且也是好工作的敲門磚,相對來說找好工作會容易一些。比如雙一流大學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世界五百強、大型央企國企的筆試通知,而普通本科或者大專簡歷通過率都很低。

其次,名校畢業並不能代表一切,高學歷雖然可以給我們加分,但自身能力如何才決定我們是否被錄取。當雙一流大學生進入筆試和麵試後,還是要靠自身能力的,而並不是學歷至上。我有一朋友211學校畢業,同清華北大學生競爭同一崗位,理論上無論從學校、專業匹配度講,他都沒有優勢,但就是在面試中面試官看中他了,最終唯一的offer給了他。

然後,學歷高的人期望也高,那麼找工作時選擇範圍也不是無限大,而且也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努力去爭取,並不是輕而易舉,這種壓力和愁,雖然比學歷低的少一些,但絕對存在,而且不會少太多。

最後,學歷高的競聘崗位時,競爭對手學歷也不低啊,說白了,大家又是同一level的,沒那麼大的優越感,競爭壓力並不小,而且越好的崗位吸引的優秀求職越多,到時候可謂是千里挑一、過五關斬六將,筆試、群面、二面、終面,沒有那麼輕鬆。

所以不要以為好大學的畢業生找工作就簡單,一來現在大學生氾濫,含金量大不如從前,二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壓力和愁苦,清華北大研究生都愁找工作,誰又不愁呢。


閒散的小愚民


因為大家看到的天空不一樣,所以目標就不一樣。即便是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也是發愁工作的,他們發愁的不是找不上工作,而是找不上理想的工作。



對於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可能畢業之後,最先想到的就是吃飽飯,找一份工作謀得一個職位,就是最大的目標。

但是對於雙一流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的目標不但是要吃飽飯,而且還要吃好飯,所以說理想工作就成了難題。



雖然找工作不發愁,但是理想的好工作就那麼多,所以雙一流的名校畢業生也要互相競爭,才能拼得最滿意的工作,因此他們和普通畢業生是一樣的,也會為好工作發愁。

要想摘到又大又紅的蘋果,對普通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很難,但是對於雙一流的名校畢業生來說,相對會簡單很多。



但是如果你要摘到最高處的又大又紅又甜的蘋果,那麼也是困難的,因為優秀的人在一起,競爭更激烈。


張老師的講桌


雙一流大學找工作更容易不假,但是說根本就不用找工作,這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優勢

一是就業機會更多:每年春招秋招時期都會有很多企業直接到這些高校裡面進行宣講,宣講完畢就會直接進行面試,表現好的可能現場就能籤協議。而非雙一流高校的學生,甚至連招聘的信息都可能看不見。

二是就業機會更好:到校園,宣講招聘的企業都是經過了學校的考核審查,有較為穩定的合作關係的優質企業,企業對招聘的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同樣學校對於進入校園的企業也有一定的門檻,而且校招的,工資待遇一般,比社會招聘的工資待遇相對更高一些。

三是更受就業單位歡迎:名校熱,考研熱,說明學歷的越來越受重視。即便是參加社會招聘會,因為有學歷上的優勢,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也更受就業單位的歡迎,因為相比較而言,他們受到的學科訓練更為系統,個人的學習創新能力相對更強。

就業機會不會主動砸到頭上

2020年高校的畢業生將達到874萬,加上留學歸國的人員,求知的總人數肯定會超過900萬,加上今年的特殊情況,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不主動去尋求就業機會,很可能就成為失業失學人員,機會不會主動找到名校畢業生的頭上來,更何況即便是雙贏六高校也有不少畢業生混了四年,並沒有學得真才實學。

北大畢業生就業也要付出艱辛努力

參考北京大學2019年就業質量報告:北京大學畢業生平均投遞25.71份簡歷,才能獲得10.97個面試機會,獲得錄取通知3.5個,平均求職用時4.8個月。可見即便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求職也很不容易。

天上不會掉餡餅,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有一定的優勢不假,但能否獲得好的機會還是以個人是否具有真才實學為前提。即便是名校畢業生,不主動尋求機會,也只能浪費了學校平臺帶來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