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電影《囧媽》


這個春節檔,電影市場裡話題度最高的莫過於《囧媽》。這部徐崢自導自演的"囧"系列電影,延續了前幾部電影的"囧"風格,依然是一段異域旅途上,一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其主要講述了小老闆伊萬纏身於商業糾紛,卻意外同母親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為了最終抵達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親共同克服難關,並面對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問題。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電影《囧媽》


影片中的母親盧小花試圖改造、同化自己的孩子,徐伊萬表現出十分抗拒。

比如盧小花給兒子吃了一盒紅燒肉,吃到最後一塊說:“兒子,再多吃這一塊就會長胖得脂肪肝”。媽媽的邏輯讓兒子難以理解。

媽媽:我知道你嫌我煩,可媽媽無非就是讓你好。

兒子:看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應該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的心裡面,住了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的兒子。我要逃離!

媽媽:你怎麼一點都不乖啊你!

這是電影中部分的臺詞,是不是特別熟悉?是的,都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會拼命告訴你按他們的經驗來說,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他們常常以“為你好”來控制和改造愛的人,使得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電影《囧媽》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非愛行為

”,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親子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愛是什麼?愛是看見對方原本的樣子,愛是幫助對方成為他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



1. 以愛為名的控制:相生相殺

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清晰的界限,尤其是父母,往往可以用親情綁架,肆無忌憚地侵入子女的生活,傾盡全力讓對方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就像盧小花衝著兒子伊萬一把眼淚地說:“我知道你煩我,可我是為你好啊!”

還記得在一期訪談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中,27歲的男嘉賓天天自曝,自己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回憶小時候,天天眼眶含著淚說:

“你沒有感受過從小沒有門鎖,是兩個洞,包括去破譯你很多密碼,查你的手機。”

然而等天天18歲的時候,父母卻一把把他推出去,讓他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可是父母對他的掌控卻並沒有停止,依然想要天天按照他們的想法去活。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天天對媽媽控訴說:

“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樣,我每天在外面帶著面具活,回家我還要帶著面具活,我要偽造成我媽想要的樣子。”

工作、生活……無論何時,他都戴著一層厚厚的面具。外人面前,他小心翼翼。回到家裡,還要偽裝成母親喜歡的樣子。

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表面上出發點是好的,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表現。他們內心深處,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對方的意願,而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你是我生的”、“沒有我就沒有你”,這種“你我本一體”的思維也讓她們更傾向於得出“你屬於我”的結論,更為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控制慾,增添了一份“不可抗拒”、“理所當然”以及“無法反駁”。

每一個過度控制的父母,都是出於愛和過分的恐懼,也恰恰是這種愛,讓孩子無法承受。

生活中,好多父母總是會不自覺的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孩子規劃好一切,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而這種親子關係的相處模式,無疑是兩種結局:一、放棄反抗,成為老媽關愛下的“俘虜”,過著自己並不想要的生活。二、奮力反抗,與父母水火不容。

但毋容置疑,無論哪種結局,都會深深影響到親子關係,而與父母心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2. 父母的控制慾,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斯考特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惡人性》中講到了一個故事:

安吉拉的媽媽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寢室永遠不能關門,媽媽任何時候都有權利走進她的房間。

她11歲,媽媽心血來潮,想把安吉拉的頭髮染成金黃色,但安吉拉喜歡自己烏黑的頭髮,而不喜歡金黃色的頭髮。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結果,無論安吉拉怎麼反抗都沒有用,媽媽最後還是將她的頭髮染成了金黃色。

安吉拉講話的時候,媽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命令她閉嘴。但一旦心血來潮,媽媽又會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內心世界,問她想什麼。

結果,到了30歲的時候,安吉拉不能說話了。她是一名教師,本來可以流暢地講課,但忽然有一天,她說不出話來了。

派克分析說,與媽媽的關係讓安吉拉形成一種潛意識的模式:關係越親密,她就越沒有自己的空間,而她維護自己空間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說話

因為無論媽媽怎麼侵擾她的個人空間,她只要不開口,媽媽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這種潛意識模式的影響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關係,當從疏遠變成親密時,她就會“失語”。這種“失語”只是為了捍衛她的隱私空間。

像這樣的父母並非少數。

派克還提到:

"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將孩子當作了一個“物”,而不是人。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力去支配這個自己生養的“物”。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父母傾注的是善意還是惡意,這個孩子的自主性都不會得到尊重。"

真正的教育不是改造、不是掌控,而是成全。人最需要的教育也不是他人給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學習、自我教育。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

父母的控制慾,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可能有時候,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自己需要給他安排好生活、學習甚至人生。

但其實無視孩子的願望,讓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去成長,往往適得其反,甚至毀了孩子的一生。



3.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主持人楊瀾曾說:

“我們過去講沒有條件的愛,今天我們會去講怎麼愛,如何更好地愛。我很高興這裡講到了接納,尊重,把每一個人當成獨立個體。”

楊瀾有一兒一女,她也曾像大多數父母一樣將家長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受挫之後她也總結道:“尊重孩子,就是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上,父母也會面臨選擇的困惑。楊瀾坦言自己也犯過錯誤。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兒子5歲的時候,楊瀾曾逼他練鋼琴。鋼琴老師問楊瀾的兒子:你為什麼要學習鋼琴呢?兒子回答:是媽媽讓我學的。

在學琴的4年中,兒子痛苦,楊瀾也不愉悅,“為學琴衝他歇斯底里地叫喊過。”

終於有一天,兒子說“媽媽我想把鋼琴砸了”,楊瀾意識到兒子是真的不喜歡彈鋼琴,於是終止了兒子的學琴生涯。

之後他倆經過談判決定,兒子只要通過鋼琴4級考試,就可以自己選擇是否繼續練鋼琴。最終兒子以優秀成績通過了考試,從此再不摸鋼琴。

父母對孩子有期待是正常的,但盲目地把自己的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那對於孩子而言,會是一種致命的壓力。這樣的父母也太自私,從頭到尾關注的都是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孩子的。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她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支持孩子的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4.為人父母,該如何放下控制,幫助孩子成為自己?

第一,多與孩子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很多父母只看到問題,看到分數不如意、孩子的學習狀態不佳,卻很少能看見孩子的情緒,委屈、不安、害怕,一味地批評糾正,只會讓孩子更受傷,更不喜歡跟你溝通。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我們都渴望自己的感受得到重視,所以,我們不僅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還要了解孩子內心感受、渴望。

我們父母只有尊重孩子心中的想法,真正平等地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做他們自己,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第二,對孩子表達適度,激發動機

在表達對孩子的期望要注意“度”的把握。

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說教,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達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動的角色。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因此我們父母應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探討一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其效果遠遠勝過一日十次的重複。

要將期望轉變為現實,得讓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畢淑敏認為,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就是成功

父母要記住,要以孩子自身作為參照,以他的特長為出發點,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而不是以周圍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為期望的參照與出發點。

第三,多讓孩子做決定,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心理專家李中瑩老師對做父母的說:

"讓孩子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你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尊重孩子做決定的權利。讓孩子多做決定,便是選擇做他自己。

在一些和孩子有關的簡單事務中,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比如:今天穿什麼鞋子、喜歡看什麼故事書、想吃什麼水果等等,都要鼓勵孩子說出理由,嘗試自己下決定。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或危險的事情,父母都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且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當然,做錯了決定,也並不是那麼可怕的,從小就不斷去嘗試,去犯錯,在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行為模式,這樣才不至於在未來的選擇中後悔。

第四,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感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好父母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

教育的奧秘在於堅信孩子“行”。每個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與大人一樣,就是渴望受到尊重與信任。

父母該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夠處理好自己人生,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應該是一個提供意見的角色,而不是決策者。

讓孩子在選擇中成長、學會承擔後果,而不是規劃好他們的人生計劃,逼著他們去執行。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說:“去做吧,我相信你能行!”“相信你能夠安排好時間!”“我相信你會把自己的房間收拾整潔的。”

這種信任使孩子的內心感到非常愉悅,他的能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他的自信就會樹立起來,他與父母的關係就會更加融洽。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出息,將來能夠好好地生活,能夠有所成就。

這更需要我們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各種能力。漫長一生中,能讓孩子擁有一個正常發展的身心,比父母的任何期望都更重要!

真正愛孩子,應該是尊重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給孩子最好的愛,其實就是讓他們勇敢做自己。在不違背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真正正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影片結尾,徐崢的一句臺詞點明瞭整部電影的核心: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納和尊重。”

這句話將母愛進一步昇華,總結了愛的處理方式,不論愛情、親情、友情,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接納和尊重。想要改造或控制對方的愛,都是自私和難以長久的。

希望每一位看過《囧媽》的觀眾,都會明白這種對愛的理解,與身邊的人好好愛下去。

《囧媽》熱播: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電影《囧媽》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