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绍七十万兵马,为什么打不过曹操的几万兵马?

创造者放映


首先袁绍的军队绝对没有七十万,赤壁之战统一黄河流域比袁绍集团强多了的曹操集团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万左右。三国时期统一北方的曹魏全国也才不过四十万军队,所以袁绍军队肯定不可能比曹魏整个国家多。

一般来说,百姓能承受的征兵最大极限是10比1,也就是十个百姓养一个兵。《三国志崔琰传》里说“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袁绍大本营冀州户籍人口才三十多万,而且还让曹操觉得是个大州,说明其他州人口是肯定没这么多的(或者很少州有这么多人),这样推测,拥有青,幽,并,冀四州的袁绍,总人口也才一百多万。照这么算,袁绍总兵力也才十多万。

最为关键的是《三国志》里对袁绍军队人数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武帝纪》里说“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由此可见,笔者的推测没有错,袁绍巅峰兵力也就十多万,另外袁绍不可能倾巢而出,至少也得留几万人守家,所以袁绍投入官渡之战的总兵力最多十万。

而反过来推测曹操方面军队,肯定也不止提问者所说的只有一万多人。就拿曹操掌握的徐州来说,《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徐州大姓代表陈登劝刘备就说“彼州殷富,户口百万”,“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连曹操的徐州人口就有百万,军队就有十万。虽然曹操后来屠了徐州,但徐州人口一半肯定是还有的,军队怎么也还有四,五万。加上曹操在兖州收的三十万黄巾贼组建的“青州军”,和曹操起兵的家底,曹操总兵力至少也有十多万,仅次于袁绍。

南朝宋的史学家裴松之也在《三国志》里补史料的时候对《三国志》里曹操官渡之战的具体兵力表示怀疑“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记;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再根据曹操集团对官渡之战的紧张程度,可见曹操官渡之战兵力肯定也是不少的,保底也有七八万,所以可知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也应该不会太大,极有可能势均力敌。

那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输呢?现象原因是乌巢粮仓被烧,本质原因是内部派系不和,用人不当,许攸反水,淳于琼草包。说到底还是领导者的决策能力错误。这就是官渡之战袁绍集团失败的原因。

笔者另外要说明的是,袁绍虽然官渡之战损失惨重,但袁绍根基还在,仍然是曹操难以战胜的。但袁绍这人接受不了失败,在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半(公元202年)就发病死了,他三个儿子虽然内斗,但联盟起来,曹操还是打不过,最后还是用离间计,逐个击破,才最终在官渡之战七年后(公元207)年才彻底消灭袁绍集团。


百胜军节度使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场非常出名的战役,就是在官渡开打的一场战争。当时曹操利用自己很少的兵力打败了非常强大的袁绍。在政治上就是非常出名的一场战争,因为袁绍当时有着几十万的兵马,没有人想到曹操可以打败袁绍的。其实曹操能够打败袁绍,有着好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有着很强的军事谋略,他懂得利用士兵位置作战,在指挥上面,他是非常聪明的,知道怎么去安排好自己的士兵。而袁绍跟曹操相比的情况下就显得比较愚钝,而曹操正好抓住了袁绍的这个弱点,在打仗的时候,带领军队尽快渡过黄河,并且跟颜良汇合在一起了。而袁绍却行动比较迟缓,一直在曹操的后面追赶,曹操虽然人比较少,但是他在这场战争当中占有了主动权。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谋略,并且做事情非常果断。这是他一个很好的性格特点,在军事上有着非常大的好处,虽然他会花时间去思考,但是已经确定下来之后,他就会马上的去执行,他的执行力是很强。在这一方面,很多人都比不上曹操。并且他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全力地去执行出来,不会因为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错的,他从来不会这样去想。并且在打仗的过程当中,他的一些部下很担心袁绍的援兵会到来,想要分一些兵出去进行抵御,但是这个时候却遭到了曹操非常严厉的责骂。因为当时战争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了,那时曹操的士兵非常的少,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进行分兵的情况之下,这场战争就很难赢了。

并且还会拖慢战争的一个结束时间。所以曹操也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懂得在战争的时候,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关键的,即曹操会想到更短的时间内把他打败,才是解决这场战斗的战斗的重要事情。并且在战斗的时候,曹操还会预算一些路程,大概猜测一下,敌军缓兵到来的时间,所以他觉得要在他们的缓兵到来之前,尽快地结束战争,而不是分开军队去防御他的缓兵,否则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在用兵方面真的是非常聪明,当时曹操运用了一万左右的人人马就打败了刘备,而且还防卫了袁绍,基本上一个士兵可以顶两三个人去用。而袁绍跟他打仗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受到曹操的一个计谋影响,导致袁绍的兵力根本发挥不出来,他的兵一个都顶不了半个人去用。所以这也是他跟曹操之间很大的区别,也是曹操能够取得胜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之一。

第四个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粮食。在打仗的过程当中,粮食的供给是否及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打仗是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的,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吃饱饭,就可以有更多的力气去打仗,但是如果没有粮食的情况之下,根本就打不动人家。并且曹操当时非常聪明,他派了部下去突袭袁绍的一个运粮部队,第一次突袭就已经成功了,成功把他的粮食抢了过来,这个时候让曹操在这场战争当中处于了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而第二次的突袭粮队就给袁绍的军队带来了很多的混乱,而且还导致了袁绍一些军队崩溃,袁绍的军队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所以他们的兵马根本发挥不出什么作用。

第五个原因是,曹操当时是有着自己的后台。曹操当时有着一个非常成熟计谋团队,在曹操打仗的过程当中,他们就会给曹操出一些计谋,这些计谋不是随便出的,都是经过反复不断的商量过后,最终确定出来的结果。在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曹操他是非常善于用人的。其实袁绍在这场战争当中失败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更多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曹操有着自己的计谋团队,任何事情都是先经过商议之后再确定下来,然后马上去执行。而袁绍他并没有什么人才可用,而且他都是依靠自己去做决定的。那么在这些决定当中,他又会显示得非常犹豫。所以他跟曹操的战争就表现得非常的吃亏。

最后他也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败给了曹操了,曹操当时只用了四万的大军,就把他的几十万大军给打败了。其实上光有兵马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好的计谋,懂得运用身边的谋士帮助自己,可以更加轻松地达到目的。


海洋说历史


第一、袁绍轻敌。袁绍从来就看不起曹操,曹操是宦官之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比曹操出身要好。袁绍有冀青幽并四州,势力比曹操大。袁绍手下文臣武将也比曹操要强。有如此强大的势力,袁绍又怎么会把曹操放在眼中。这也就造成了袁绍的轻敌。

第二、袁绍听信谗言,不信任手下文武。囚禁直言进谏的田丰、沮授,自断膀臂。听信谗言逼走张郃、高览,自去羽翼。大战之时因小过责罚许攸,致使许攸投靠曹操,泄露军机;用人失误,乌巢重地用淳于琼一个酒鬼把守,终致惨败。

第三、曹操意志坚决,踞守官渡。官渡是通往许都的咽喉要路。袁绍空有七十多万大军,因攻不下官渡,也就只能在这里和曹操对峙。曹操虽然粮草将尽,但仍坚守官渡,终于抓住战机,大破袁绍。

第四、曹操用人不疑,果断破敌。张郃、高览来投,曹操不疑有诈,真诚待之。许攸来投,让曹操劫袁绍屯粮之地乌巢,曹操当即执行,终于大胜。





临河熊大


作为三国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四点:

1、政治原因: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战争的对方各代表这双方的政治立场。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站在了政治立场的最高点,虽汉朝名存实亡,但毕竟皇帝尚在,袁绍主动发起的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

2、军事原因:官渡之战之初,曹操声东击西奇袭白马,袁绍不该救援延津而丢了白马;后来曹操以退为进,袁绍不该进军官渡导致自己的补给线拉长,为后来的乌巢兵败埋下伏笔;最后,曹操奇袭乌巢时,袁绍不该不救乌巢,导致

粮草补给断绝,最终失利。

3、个人原因:袁绍缺乏帅才,不能知人善用。袁绍并不缺乏人才,文有沮授 田丰,武有颜良 文丑,但袁绍并不能好好利用这些人才,沮授之才甚至不在荀彧之下,他提的每条意见几乎都在后来的战争中应验了,只是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他重用的是会溜须拍马的郭图;反观曹操,在那个崇尚士族举孝廉的时代,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荀彧、郭嘉、贾诩每一个人的才华都能到充分的释放,可以说曹操用人十分有道。

4、内部原因:袁绍的谋士意见分歧很大,窝里斗,沮授的监军权就是被内部谋士打小报告弹劾没的;袁绍的儿子也是矛盾重重,袁绍兵败之后他儿子们的事情想必不用我赘述;最后,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刚讨伐完公孙瓒,兵疲民困,不适宜再战;反观曹操,官渡之战前,南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然后安抚人心,环境稳定之后,才挺进官渡,与袁绍决战。

以上四点就是袁绍官渡失利的原因,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战争前荀彧、贾诩、郭嘉对曹操提的意见和沮授

对袁绍提的意见,就会发现古人是真的有智慧。



sourire


曹操攻破冀州之后,亲自前往袁绍的墓前设下祭品,再拜之后哭得十分悲伤,曹操回头对其他官员说:“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意思是过去我与袁本初一起起兵,本初问我说:‘如果事情不成功,你认为哪里可以据守呢?’我问他:‘您认为怎么样呢?’本初说:‘吾向南占据黄河,向北阻断燕代,兼并沙漠地方,那么向南就可以争夺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吾说:‘吾凭借天下谋士的智力,以合适的方法来驾驭他们,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这句话还如昨天说的一样啊,而现在本初已经去世了,我不能不为他伤心流泪啊!”

可见曹操想起这位昔日战友,共同起兵之时的意气风发,又想到官渡之战后袁系大势已去,不由得心生感伤。而几句话却能客观表现曹操与袁绍格局的不同。袁绍气量狭小,听信谗言,逼走了自己谋士,也逼走了自己的大将,决策上也是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不明确战略目标。曹操则深知战争的要素,在战场上拥有敏锐的嗅觉,能顺利的将谋士的战略决策运用在战场。曹操深知,只有有了政治基础,才有资格去发动一场战争。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战场能力。这样看来,袁绍为什么失败,也就可以理解了。



狂醒的小格


官渡是许昌的咽喉,袁绍七十万大军、辎重,不拿下官渡便不可能到许昌。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只是扼守咽喉,并没有大规模野战或决战。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袁绍后来又放弃了别人让他偷袭许昌的计策,大概是怕曹操有准备,小部队覆没。最后曹操抓住了袁绍的粮草缺陷,一举烧毁粮草,袁绍军不战自溃。其实在对峙的情况下,决定因素不在于军队的多少,而在于能不能抓住机会。


太宗历史


曹操大败袁绍70万兵马,至于袁绍是否有70万兵马有待商榷,但袁绍并非被曹操打败,更大原因是被自己的性格所打败! 以下为你剖析袁绍失败的原因:

1.袁绍不善于用人

这个尽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马,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兴兵征讨曹操的袁绍,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张郃就是一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但他不用张郃来守屯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

2. 袁绍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

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勇将由于不被重用,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到曹营。实力派谋臣许攸在关键时候(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的妙计不被采纳,反倒遭到袁绍一通大骂,后来许攸投降了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军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促成了曹军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计划,使这场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这一弱势军事集团转败为胜。本来有许多好的谋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审配和郭图。

在官渡之战的开始和相持阶段,审配还出了几个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议堆筑土山、打地道打击敌人,使得曹兵寸步难行、防不胜防,还说得过去。至于这个郭图,我看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主儿,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围魏救赵”的经典之计,遭到了大败,他看到自己的过失害怕获罪,于是又玩起了阴谋诡计,不仅在袁绍和将领(张郃、高览)之间拨弄是非,而且反复无常、阴险狡诈,实为一个卑鄙小人!袁绍用的是这样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战胜曹操?可怜这个满腹经纶的沮授了!战争刚刚开始,他就献了一个良谋,希望搞持久战,以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袁绍带着那么多的精兵强将就是想一举歼灭曹军、攻克许昌的,因此他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但这个可怜而忠义的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贼兵劫掠之害)”,于是他冒死向已醉卧的愚蠢的袁绍进谏:“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言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和保护粮草的重要意义。可惜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化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

3.袁绍不善于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以致白白坐失良机

当两军在官渡相持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后,谋士许攸忽然截获了曹操军粮告竭的重要军事情报,于是他向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审时度势,这是那么厉害的妙计啊,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当时袁绍采纳了许攸的这一计策,我看历史将会重写,那时统一北方的将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了 。

但这个骄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绍,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不仅没有采纳谋臣许攸的妙计,反倒将许攸这个很有实力的谋臣拱手相送给敌人。还不仅仅如此,这个被骂出去的谋臣许攸还带走了袁绍的若干军事机密。许攸后来告诉了曹操嗜酒无备的将军淳于琼守把袁绍的军粮库乌巢(绝密情报),曹操当机立断,立即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行动,完全烧毁了袁绍大军的储备粮仓,兵无粮自乱。

后来袁绍的谋臣许攸投降曹操后,向曹操和盘托出他曾向原来的主子袁绍献的计策,曹操听后大惊,几乎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可见许攸的计策是多么得厉害,但就是这个良策却被愚蠢而蛮横的袁绍说成是:“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

而曹操为什么能大获全胜?

袁绍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拥有的。正是袁绍的缺点和失误成就了曹操的胜利!曹操会用人、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才,而且办事当机立断,敢于毫不犹豫地采纳谋臣的良谋,他能不胜利吗?


不讲李说史


对兵力数量的定义

袁绍虽然说号称七十万,但是实际数量没有那么多的,而且也有很多是后勤打杂的,或者是昨天还在种地,今天就被拉上战场的,都不能算是武装力量,所以,这七十万在战力上是要打折扣的。况且在战场对峙的时候,也不会把七十万人全部拉过来,肯定是要分散在各个地方的,而曹操的几万人那真的就是曹老板这几年扣扣索索攒下的家底,可以说是精锐力量。以点破面,袁绍大军就全线崩盘了。

舆论压力,曹操是正派,袁绍是反派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曹操已经把天子迎往许都,并且是以天子的名义号令群雄的。而且当时曹操也是忠于汉室的,而袁绍说好听点是去抢天子的,说难听就是去抢地盘的,师出无名,士兵有心理压力,自然而然士气就低,还未交锋,就先输一半。

心态问题

如果你看过三国的地图,你就知道官渡在哪个位置,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许都的咽喉,一旦失去,袁绍就长驱直入,到那时胜负就更难说了,所以,曹操是没有退路的,抱着必胜的心态,不成功便成仁。而袁绍多疑犹豫是出了名的,而且在全面压制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投入全力。能打就打,打不了我就撤,所以曹操能胜。

谋士集团的差别

其实袁绍集团不缺厉害的谋士的,田丰,审配,辛平等等,但是由于一来袁绍多疑,不善用人,几乎不怎么采纳谋士的建议,二来袁绍势力小集团众多,个个派系相互使绊子。而曹操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谋士集团比较强先不说,谋士擅谏,将军擅战。故而能胜。

后顾之忧的对比

当时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了继承权,正斗争得不可开交,导致相互配合必然不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败是必然的,而曹操那个阶段毕竟还没有陷入子嗣争夺的泥潭,三军用命,锐不可当。

其实当时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旧人何时归


一、曹操的情况分析:

1.兵不在多在于精。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之作。袁绍的20万大军以曹操的3万军队,从人员和粮草及地利而言袁绍独占鳌头。但是袁绍因为人和而输给了曹操。人和体现在袁绍内部管理的善出现分裂,主要袁绍不懂得驾驭谋士等核心人物使其各自打算恶性争功内耗。代表性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前方出谋划策家里人贪污,袁绍不懂得惩罚的时机直接就斩首许攸家人,使许攸背叛投靠曹操并献计火烧乌枣的粮草。是袁绍的后勤出问题,不占自乱。

3.知人善任,唯才是用。

     曹操知人善任主要体现在比较注重名与实。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华雄连斩了几员大将,诸侯下已经无人敢跟华雄对抗,还是马弓手的关羽毛遂自荐愿意出战,但是袁术极力反对说区区一个马弓手大言不惭出战有损盟军的威名还要求要呵退关羽,幸亏曹操慧眼识英才不分贵贱极力推荐关羽出战,结果呢果真关羽斩了华雄解除了盟军的首战胜利。

 

4.赏罚分明,明令禁止,能人异士归属。

       三国中能人异士最多当属曹操,文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等;武有:曹洪、典韦、夏侯渊、夏侯惇、张郃、许诸、张辽、庞德。赏罚分明:曹操讨伐张绣的时候正好是秋季麦子成熟季节,曹操给所有军队自律不得踩踏农民的麦子违者一律斩首。正好路过一个麦田的时候天上飞来一只鸟把曹操的马惊吓跑到麦田里去。曹操马上叫执法官问:违令踩麦子当如何?执法官说:斩首。曹操拔刀准备自我斩首,大家说不妥,最后下面谋士可以发代首。曹操斩下自己的头发然后传令给三军看。这个故事虽然说曹操作秀但也说明了他治军和管理的赏罚分明,命令禁止。

5.雄才大略、有政治眼光。

       曹操是雄才大略,有政治眼光。东汉末年宦官之乱,大将军何进听信袁绍的短浅之见引外兵进京勤王,被曹操阻止。曹操的理由是几个太监之乱,京城的兵力就够处理何必要引外兵,杀鸡焉用牛刀,况且很多地方诸侯各怀异志恐怕是引狼入室到时候请佛容易送佛难。结果,没有眼光的大将军何进没有采纳。果然董卓进京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携百官压皇帝。天下更加乱。还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非常的凑效,它得了很多人支持,师出有名。而且到死都未称帝,就是有政治眼光不想树敌太多。而且很多人是因为曹操拥护汉献帝而跟随的,比如像荀彧。

二、袁绍的基本分析:

1.外宽内忌,优柔寡断。

    袁绍讨伐曹操的时候不听谋士田丰的计策,田丰强荐,被以下犯上之罪下狱。官渡之战失败之后,袁绍后悔不听田丰的建议。而他的一个谋士逢纪说:主公不用田丰的计策失败了,在狱中嘲笑。听完袁绍就将田丰处死。曹操讨伐陶谦,属下建议他偷袭曹操后方。他因为儿子得病犹豫不决,结果失去一举端掉曹操老窝的机会。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张颌认为应该立刻救援乌巢,逢纪等人建议偷袭曹操大营,袁绍又犹豫不决。最后两边都派了人,但是为时已晚,乌巢没救下来,偷袭曹操大营的还被回师的曹操包了饺子。再者,跟自己的兄弟袁术都不和。

3.多谋少断,缺少政治眼光。

    第一、上文有提到过,袁绍给大将军何进引外兵勤王,可见袁绍是个草包,结果董卓进京大家担心受怕不说,作为四世三公的他没有办法只能外跑。第二、作为盟主,联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本来是好事,但私心重,处事不公,半途而废;第三、李傕追击皇上时,沮授建议出兵护驾,不采纳,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第四、官渡之战前,不采纳沮授持久战意见,急于速战;第五、刘备背叛曹操之时,田丰建议趁曹操攻打刘备,袭曹后方,不采纳,错失灭曹时机;第六、曹操击败刘备后,曹军稳定,袁绍起兵征曹,田丰阻挠说不是时机,袁绍关押田丰贸然攻击曹军;第七、不采纳沮授留屯延津、分兵官渡的建议;

    曹操之所以战胜袁绍是智商和情商都胜过对手。曹操在没有成功之前早已成功,袁绍在没有失败之前早已失败。


分享的风清扬


你如果稍稍观察一下,就会惊奇地发现三国里面只要是是出兵六七十万的,几乎都败了,反而是只有十多万的军队大获全胜。

当然这是开玩笑,三国里面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曹操。这可能就有人骂我了:你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曹操的才能谋略在但是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的。连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夸他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而袁绍的才能与曹操不可同日而语,他当时的实力确实很雄厚,性格缺陷和才能匮乏使得他不仅没有创业成功,反而连已经有的业绩都没能守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