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影视蜃楼


秦观是一个善感的词人,他情感的触觉非常敏锐,冯煦称:“他人之语,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正因为具有“词心”,少游词善于表达发自内心的一种纯粹的、细腻的感觉,与苏门其他词人,或者前辈词人相比,这是秦观的独特之处。尽管如黄庭坚、欧阳修、晏殊等词人一样,淮海词仍大体不离花间、南唐词风的笼罩,但欧、晏、黄等人的词中,往往无意中融入了自身的学养胸怀,而秦观词则纯粹的性灵流露。


因为秦观具有的细腻、敏锐的情感触觉,并将这种触觉充分地体现在词里,所以他的词往往能给读者传递精致的、微妙的、柔婉的感觉,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等词,笔致甚轻,如词家所评“体制淡雅”、“如花初胎”,最能代表秦观词的特点。

然而,《踏莎行》一阕,却笔致沉重,极悲极怨,王国维评其境界“凄厉”,这种词风的转变,则需要从秦观的性格与人生经历中探得原因。

《淮海词》

与词里表现的多愁善感相异的是,秦观其实本是一个胸有经世志气的人。《宋史.秦观传》载:“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以为与己意合”,他又撰写多篇策论(政治论文),综论治国安邦之策,张綖《淮海集序》称其“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撰策与贾谊、陆贽争长”,以贾、陆相比。苏轼对于这位门生亦是相当偏爱,称其“行义饬修,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他偏爱的不只是秦观的才学,还有秦观的慷慨豪迈的经世志向。

秦观的仕途并不如意,因为他生活于北宋中后期新旧党争的漩涡中,作为旧党苏轼的门人,身不由己。《宋史.秦观传》:“绍圣初,坐党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旨,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徏郴州。”后又贬横州、雷州。

秦观的性情不像老师苏轼豁达,数次遭贬,心情哀伤至极。这首《踏莎行》,就是他在被贬郴州时候,在旅馆中写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不幸遭遇下的沉痛悲怨之作

被谪异乡,又逢旅馆寒夜,凄孤哀伤之情不能自禁。重重浓雾将楼台隐去,津渡在朦胧的月色里迷失不见。现实中的浓雾,正如秦观屡被贬谪、人生中面临的重重障碍,遮蔽了前路,津渡又暗喻指引道路方向、踏上前途之所在,而这个所在,如今也迷失了。黄苏《蓼园词选》云:“‘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亦指出所寄。桃源,就是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秦观眼里的桃源,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命,实现理想中的生活,但如今,他眼里的桃源亦无寻处。这几句寄托了前途暗淡、希望渺茫的哀叹,充满悲伤失望之意。

写景而暗寄象征意义,在秦观的词里甚为少见,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秦观的感情触觉细腻敏锐,他屡次被贬,心情悲苦,因中眼前所见景物,都被赋予了浓重的悲伤色彩。

独宿异乡孤单的旅馆,又兼寒气侵人,可见心情的孤单凄凉,一个“闭”字,更将人生失路的绝望情绪表达得深刻切骨。天地茫茫,如今却闭在这一个遥远的小旅馆里,独自承受孤单寒冷,这个闭,仿佛是秦观的人生被禁锢一般。此时,秦观又看到斜阳西沉,杜鹃啼血,声声凄厉,这凄惨的暮色,仿佛秦观的人生走到了暮年。其实秦观其时不过四十九岁左右,但已深有岁华流逝、人生末路之感。

王国维在论述“有我之境”时,引用了这两句词。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个“我”,就是作者的主观情绪,带着情绪观物,客观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情绪。在秦观的眼中,浓雾、孤馆、津渡、斜阳、杜鹃,无不充满着深深的哀伤。

秦观先后被贬多地,均孤身一人,因此思念家人。“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盼望与家人通信,可是离乡千里,连书信都难以相通。所以“砌成此恨无重数”,贬谪的悲恨心情,象垒墙一样砌起来,一层复一层,无穷无尽。最后,他发出怨极的悲问:郴江啊,你自绕着郴山好了,为何要流下潇湘去呢?这是一句“无理”的发问,郴江流下潇湘,本是自然现象,加上“幸自”、“为谁”两词之后,客观无情的自然景物便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这两句词蕴含的含义很丰富,秦观似乎将自己比喻为郴江,“幸自”两字表示郴江绕着郴山本来是美好的事,正如秦观在家中的安乐日子,但为何要不远千里、孤身飘零异乡?这个无理之问,饱含着秦观对人生遭遇的悲怨感受,对遭受重重迫害的辛酸又无奈的申诉。

这种幽微隐约的暗喻,其实很难作出明确的解释。胡云翼认为此二句意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唐圭璋认为此二句“喻人之分别”,叶嘉莹则认为:“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他对于离开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曾经注入了多少他自己的离乡远谪的长恨了。而所谓‘为谁流下’者,则正是秦观自己对于无情天地,乃竟使‘奇祸一朝作’的深悲极怨的究诘。”虽然三人于具体句意的解释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通过比喻来传递一种悲伤、无奈、愤懑、自怜的复杂情绪。笔者比较同意叶嘉莹的观点:对于无情天地的深悲极怨的究诘。这是此二句所蕴含的最充分的思想情绪,但却不必指实某一种具体的意思。

《淮海词》录词87首,外加补遗24首,像《踏莎行》这种风格“凄厉”的作品,在集里绝无仅有。这种风格并非秦观词的典型风格。有些人认为“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秦观的典型词风

关于淮海词的典型词风,张炎的评论最为精到。《词源》云:“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秦观有一颗细腻的词心,对于感情的体察敏感入微,因此能抒写出极为含蓄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细致的情绪感觉,所以他下笔甚轻,淡雅清丽,咀嚼无渣。又周济称其词“如花初胎,故少重笔”,实因重笔难以写出轻灵细致的感觉。李清照批评秦观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虽然未免存在偏见,却也指出了秦观词的特点。

  • 纯粹之词人

细腻敏锐的词心,是秦观难以被逾越之处。夏敬观说:“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少游是一个纯粹的词人,如李后主、晏几道,他们的词由真心而发,抒写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词人,往往具有真挚的情感,不雕饰、不遮掩。而一旦达到极度的痛苦,他们内心的情感变得饱满充沛,发之于词,则极怨极悲。秦观以经历人生的大苦难后写出的此首《踏莎行》,较之往昔作品笔意更重,词境更深。

无锡惠山秦观墓


结言

秦观被贬多次,而贬郴州特别冤屈。他被贬处州后,一度学佛以养心,新党找不到新的“罪证”,竟以“谒告写佛书”为由,将秦观贬去郴州,而且将他过去所有官秩一并削去。因此,贬郴州对他的打击尤大,三年后,徽宗即位,召回迁臣,秦观自横州返乡,然而还未到家便在途中去世。一代婉约词宗,抒写性灵的纯真词人,晚年就此郁郁而终。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大晟府小书僮


北宋词人秦观,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冯喣《宋六十一家词选》),他的词,常常不写得哀婉动人,其中写得最伤心的,当属《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写于绍圣四年(1097)。秦观因与苏轼同党,跟苏轼一起被贬,绍圣三年被贬到郴州,四年改徒横州,这首词同秦观离开郴州时在郴州旅舍中所写。

郴[chēn]州:在今湖南。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津渡:渡口。

桃源:即桃花源,原属武陵郡(今湖南省武陵县)。陶渊明有《桃花源记》,因此,“桃源”也是文人理想与心灵安栖之地的象征。

起三句写景,景中含有无限哀婉之情。雾霭沉沉,连近处的楼台都看不清;月色凄迷,渡口了隐约难见。“桃源”虽然与郴州邻近,但在雾失月迷之下,无处可寻。

“失”、“迷”、“无寻”,写尽词人心中无限迷茫心境。“桃源望断无寻处”,即是实写看不见与郴州邻近的“桃源”,也是虚写,自己的内心无处安放,找不到理想中的桃花源。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极写内心的凄凉心境。“孤”、“闭”、“寒”,字字凄厉。杜鹃,又叫布谷鸟,它“布谷布谷”的叫声,在文人耳中听来,就仿佛在叫"不如归去",词人在谪宦生涯中斜阳暮色下听此叫声,自然心伤不堪。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驿寄梅花:典出《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指友人寄来书信。

鱼传尽素:语出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指书信。古人书写多用素绢,长约一尺。

这三句,词人秦观连用两个典故,写友人寄来书信安慰,然而,友人的安慰没有让他心情好一点,相反更引起了更多的伤心,逗引出词人心中无穷的愁恨。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幸自:本来是。

最后两句说:郴江本来是绕流郴山,与郴山相守,然而最终又是为谁离开,流下潇湘呢?

这最后一问,问得无理,郴江流走,本来无情,不会为谁而流,然而正是因为问得无理,才将词人内心的伤感、无奈、痛苦、失望等等情感杂寓其中,读来无比凄切。

《冷斋夜话》载,苏轼极爱这最后两句,秦观死后,苏轼把这两句写在扇上,极为痛心地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古绝唱。秦殁后坡公常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


谢小楼


秦观的踏莎行有好几首,以下面《踏莎行·郴州旅舍》一首最为有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了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秦观(1049-1100) 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再解读该词的大致意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白天大雾迷蒙,楼台笼罩在一片苍茫,近在眼前却依稀难辨;夜晚月色苍茫朦胧,平时熟悉的渡口竟然隐匿,不见踪迹。我登上高楼,想要驱遣寂寞,结果望穿秋水,只见漫漫天涯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的精神家园,怎么也无法寻觅。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清冷的客馆,虽是春天,但春寒料峭,眼看又是斜阳西下,传来杜鹃“不如归去”高一声低一声哀鸣,更添愁绪,让人肝肠寸断!运用典故,说终于盼来了远方的友人的音信,片言只语,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这慰藉我的话,反而添加了我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情离绪,惹起无数的悲怨如山般堆砌在我的心头。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遥远的潇湘去呢?

然后结合写作背景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贬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孤寂痛苦。词写客次旅舍的悲情感慨:上片描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有视觉形象,更以听觉,勾勒出贬官客居的凄楚迷茫;下片运用典故,由叙述朋友问候开始,写远方友人来信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寓情于景,借物喻人,化用典故,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愤懑。尤其最后两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给予很高评价。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古绝唱。秦殁后坡公常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词人嗔怪郴江不围绕郴山,为什么偏要流到潇湘去呢?看似无理,实际是责备词人自己,秦观此时把自己比作郴江,将内心的伤感、无奈、痛苦、失望等复杂情感寄寓其中,读来无比凄切,催人泪下。





胡林平a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观的全集《淮海集笺注》中,秦观今存的《踏莎行》一共四首,分别是:《踏莎行·郴州旅馆》、《踏莎行·晓树啼莺》、《踏莎行·昨日清明》和《踏莎行·冰解芳塘》

(秦观绘像)

在这四首《踏莎行》中,蜚声词坛千年,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就是《踏莎行·郴州旅馆》这首词了。我想楼主的问题中提到的《踏莎行》,也应该是有所指的,就是这首《踏莎行·郴州旅馆》。不管是我推测,还是从问题中的关键词“千古名篇”来看,都应该是指这首《踏莎行·郴州旅馆》。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馆》原词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那我就以这首《踏莎行·郴州旅馆》展开,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风格去回答,那就是“知人论诗(词)”,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再进行词作鉴赏。

(当代书画作品·《踏莎行》)

秦观其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苏省高邮市)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由于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一类的文职官员。

北宋后期,由于元祐、熙丰党争的延续,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作为旧党成员秦观屡遭贬谪。宋哲宗绍圣元年,新党再起,作为旧党的苏轼被贬滴岭南,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未能幸免,受牵连也被贬官流放。

(秦观绘像)

秦观先是被贬到处州(今浙江丽水),1096年年底,秦观因党争再次被贬谪,这一次从处州贬谪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绍圣四年的三月,秦观沿湘江水路到达郴州,这首《踏莎行》就是秦观作于郴州贬所的。

秦观的词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语言精巧,含意深远。《宋史》评价秦观的诗词时,用了一句“文丽而思深”,这首词虽然是在写贬谪的凄苦与悲凉,但整体上词调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李清照《词论》认为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秦观善于在词中用典,对仗工整精巧,甚至这贬谪的词都是带着凄伤和美丽的,但精丽而感伤,这又是一层境界。

(郴州山水)

《踏莎行》赏析

  • (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作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的是一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场景:楼台在茫茫的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秦观此处写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呢?首先这在写法上属于典故的运用;其次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观贬所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从写法上来看还是从时空上来说,秦观词中的这三句都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因为“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创设的情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桃花源”三字又让人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情感。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浸淫于佛道的太虚,更是如此。

(陶渊明绘像)

秦观稍晚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有“我岂更求荣达”的话语,甚至在秦观从郴州贬到雷州半岛的时候,秦观的词中“桃花源”之语更是多次出现,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观对陶渊明式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开篇三句中的“楼台”、“津渡”、“桃源”这三个意象在秦观笔下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 (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写词人闭居郴州孤馆,者也进一步印证了开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场景。因为词人闭居郴州孤馆,他是看不到“津渡”这一意象的。

从时间上来看,开篇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这两句所描写的时间是“斜阳暮”三字;从字面上看,时间怎么又倒退到了昏昏时刻了呢?很显然,这两句才是秦观笔下的实写——词人不堪孤馆寂寞,


而开篇三句是词人的虚构场景了,词人这里运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写作手法,景为情而设,正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样,如果将王国维的这句话用来评价秦观此处的写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秦观词,苏轼题跋,米芾书法·“三绝书”)

那现在在回过头来看开篇三句就顺理成章了,开篇三句中分别用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了三种曾经错再过或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来表现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词评家黄了翁在《蓼园词话》中说:“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可以说是准确地写出了秦观此时此刻的心理境况。

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伤感的,因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读来另外地声情凄厉,感人肺腑。

这两句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因为贬谪郴州的秦观已经快五十岁了,他或许还在感叹仕途将暮吧。

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同样的情感流露在秦观的诗里也能看出来,他在郴州时写下的《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一诗中,秦观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也是从景物的凄凉,过渡到秦观内心的凄凉。

在后来的《宁浦书事》一诗中,秦观也声泪俱下的写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王国维评价这两句:“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历矣。”王国维还认为这两句是一种“有我之境”。就是说,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充满了词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词人人自我在,在情与景的结合上是极其自然的。

(秦观雕塑像)

  • (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下片由叙实开始,过片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驿寄梅花”和“鱼传尺素”,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出自《荆州记》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骚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寄梅”典故,还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义。

“鱼传尺素”的典故出自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指书信往来。

秦观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根离愁而已,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又是新颖绝妙的。

“砌成此恨无重数”,说恨可以堆砌。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了。

对此时的秦观来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殷勤致意、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

  • (四)“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结郁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

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人未水,又北经来阳县,至衡阳而东流人潇水湘江。本来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势,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摩岩石刻·“三绝书”)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人了“幸自”和“为谁”两个词语,无情的山水也好像变得有情了,仿佛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您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词人又好像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低叹自己的身世:正值建功立业的年纪,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人一场政治斗争的濮涡中去呢?

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

曲终阕尽,余弦更兴

秦观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都采用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三句,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而从现实的景物正面抒写词人贬谪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赞赏这两句,因为这两句完全符合他主张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诗词鉴赏标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得隐晦而又曲折,郴水绕过郴山,奔向北方的潇湘,春寒料峭的时节依然可以看到秦观无言问苍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为谁去往潇湘,又是为谁绕过青山呢?

秦观,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而在苏轼的眼中,他最欣赏的就是秦观。秦观去世后,苏轼曾将秦观的这两句书写在扇子上,并长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总结

秦观的《踏莎行》,在写法上,是写实、写虚和象征的多种写作手法的完美运用,才构成了这首词凄迷幽怨、含蕴深厚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首词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可以说,词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几句集中表现了秦观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凄凉心境。

词人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贬谪放逐的凄凉处境;而词中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又开拓了词的意境,秦观的《踏莎行》正是因为诸多的艺术成就,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一缕英雄


要正确理解秦观的名篇《踏莎行》,首先要明白秦观写这首词的背景。《宋史.文苑传》记载:

"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

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同封号除掉,是宋朝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可以想象一生宦海沉浮的秦观,被削除一切官职,贬往郴州这个在当时被称为“南蛮”的地方时,心中是怎样的一种悲观和绝望,《踏莎行》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我们先欣赏一下整首词: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的大体字面意思如下:

浓雾中,楼台和渡口都隐匿不见,桃花源更是无处可寻。我独自居住在客馆里,望着夕阳渐渐西下,听着杜鹃声声哀鸣。

收到友人和亲人的来信,我更加悲哀,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秦观(1049-1100),出生于读书人家,祖父当过太守,父亲也是读书人,家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完全称得上是小康之家,他从小饱读诗书,文采出众。1077年,苏轼到徐州任太守,遇上黄河决堤,苏轼不畏劳苦,带领徐州百姓连夜奋战,击退洪水后,在徐州城东门筑了一座黄楼,邀请秦观做了一篇《黄楼赋》。《黄楼赋》得到了苏轼的大力赏识,他称赞秦观“有屈、宋之才”,从此后秦观在文坛崭露头角,被称为新秀,与苏轼的交往也越来越深入。

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苏轼接连下狱被贬。此后,秦观曾经俩次参加进士考试,因朝中无人举荐提携,接连落第,于是他退居故乡,读书自娱自乐。1084年,随着苏轼等旧党的重新崛起,在他们的鼓励下,秦观于1085年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如愿中举,这时的秦观已经36岁,在苏轼的举荐下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太学太傅,秘书省正字等官职。

秦观作为读书人率真正直,他以为生活就可以这样一直下去,岂料官场从来就是波谲云诡,秦观缺少八面玲珑的本领,因此在复杂的党争中,难以避免深受牵连。高太后死后,新党卷土成来,秦观本想保持中立,尽量超脱于党争之外,所以他此时写的《朋党论》、《财用》、《用人》等文章,实际上非常客观公允,既不为新党说话,也不抨击旧党,而是真心提醒皇上要明辨是非,任用君子之党。但是因为他出自苏门,苏轼是他的恩师,自然被归于旧党一派。随着苏轼的一再被贬,他也屡遭诋毁,一步步被罢免了官职,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旋涡当中。秦观在被贬处州时,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开始学习佛法,常与佛寺僧人谈佛聊禅,并为僧人抄写经文。就因为这被人诬告写佛书,被削去所有官职封号,贬往南蛮之地郴州,写下了那首悲观绝望的《踏莎行》。

了解了秦观的性格和一生遭遇,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踏莎行》,方能更好地体会词人所表达的那种深深的失望。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那浓雾遮挡的并不是楼台和渡口,而是他人生的路。他心中的桃花源,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用自己的学识为朝廷服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那绕着郴山转的郴江就是秦观自己。秦观原本只想好端端地做一个读书人,用自己的学识为朝廷做一番事业,做一个扬名万世的大丈夫,谁会想到没能够绕着郴山而转,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流入潇湘)漩涡中去了呢?”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情兼师友,关系密切,但是秦观并没有学到老师苏轼“乐天知命,旷达不羁”的性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对待人生遭遇的豁达态度。相反他性格脆弱单纯,遇到挫折露出悲观绝望的态度。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所以其词中才常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586705214937765"} --}

石径斜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首先来说一下《踏莎行》词牌,此调名创自北宋寇准。“莎”(suō):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广布于热带、温带,其块茎入药,叫“香附”,夏季开花。踏草是唐束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所以,“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此词毛晋汲古阁本《淮海词》调下附注谓作于郴州旅舍,时间略晚于《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少游内心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ー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明笔下的桃花源(在郴州以北的武陵),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为什么说这是意想中的景象呢?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鹍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哪里还能看得到“津渡”呢?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怎么到了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斜阳暮”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了呢?显然,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细细体味这开头三句是意味深长的。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

“津度”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在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

“桃源”,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一片乐土,而如今在人间再也找不到了。

这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帐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词话)中说:“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这是深得词人之心的。

正因为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是苦难不可脱,仙境不可期,极端的失望和伤心,因而写下了声情凄厉、感人肺腑的诗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

杜鹍一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声,曾经勾引起多少游子的归思。

李白《宣城见杜花)写道:“ー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亿三巴。”

“斜阳”,在诗词中也是引起乡愁的。

崔颢《黄鹤楼》诗云:“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他怎忍受得了呢?所以,这两句以“可堪”二字领起。“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被深“闭”在这重重凄历的氛围他实在不堪忍受呀!

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则变为凄厉矣。”他还认为这两句是一种“有我之境”,就是说,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充满了诗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诗人自我在,在情与景的结合上是极其自然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过片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庭》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入,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増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又是新颖绝妙的。

“砌成此恨无重数”,说恨可以堆砌。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了。

词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结郁难排的苦恨中,进发出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平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

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四词中所写“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来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

本来是自然山用的地理形势,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也好像变得有情了,仿佛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您本来生活在自已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又好像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的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

这结尾两句,意蕴丰富,因为在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了。词人诘问离开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说正是他对自己的不幸名运的一种反躬自问。

就全篇而论,秦少游这首《踏莎行》词,它的开头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和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都是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三句,是用典抒情。

而从现实的景物正面抒写其贬谪之情的,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鹏声里斜阳暮”这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赞赏,因为这两句完全符合他主张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鉴赏标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两句,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往往不容易为一般人理解。苏东坡在苏门四学士中,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因此,这“郴江幸自绕郴山”两句,最能引起东坡强烈的共鸣,曾叹曰:“少游已矣,万人何赎!”以至书于扇面,永志不忘。

王国维和苏东坡对这首词的鉴赏,由于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所爱,却都不失为各有一得。

应当看到,正是写实和象征的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构成这首词凄迷幽怨、含蕴深厚的艺术特色,才使这首词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

应该说,词中各句都是写得精彩的,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和“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两句,更好,各有艺术特点。

诗词作法本无定式,少游为表现其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逐客之恨,使用写实、象征多种手法开拓词的意境,获得了成功。这对词的艺术发展是有意义的,应该肯定的它正表现了作为北宋一代词手、婉约派大家秦少游高超的艺术才能。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进士出生。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长于诗文,词誉极高,有淮海词一卷。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绍圣四年(1097)秦观在郴州旅馆作的。绍圣初,秦观以旧党关系,在朝内很受排斥,一再贬谪,削了官职,远徙郴州。就在这种情况下,秦观写了这首词,以抒发自己凄苦失望的情绪。

雾失楼台: 白天的雾使人看不清重楼高台。

月迷津渡:夜间的月使人迷糊了江河的渡口。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哪里受得了孤处客馆,春寒迫人,耳听着杜鹃声声,看着暮色里夕阳西沉。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成此恨无重数: 更惹起无数的悲怨堆砌在我的心头。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这是暗喻的手法,秦观啊,你自己的家乡多好呀,为谁你偏偏要离了家乡出外谋求什么呢!这是自责悔恨的意思。

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傍晚,地点是作者被迁的郴州客馆;主人公是作者自己,所写的事情就是作者抒发自己孤处迁徙地方的凄苦和思念家乡的懊悔之情。

主题思想: 孤处贬地,懊悔思乡。全词满是哀伤情绪,失意消极。





金洪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北宋词人秦观(秦少游)的《踏莎行》该如何欣赏呢?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一、阅读词人创作历史,更易我们理解这首词。

《踏莎行》词,秦观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初抵郴州之时。

由于新旧党争,秦观遭遇接二连三的贬官: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后被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被削去所有的官爵和俸禄。到郴州后,写下了《踏莎行》这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词内容委婉曲折抒发了自己谪居之恨。

二、进入全词欣赏

(一)上阕欣赏

1.上阕开篇三句,词人连用“失”、“迷”、“无”三个否定词,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在人们想象中有过的事物景象的消失,表现出自己屡遭贬谪失意的怅惘,以及对前途无望的悲凉之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由于屡遭贬谪,在失意渺茫中,写了一个意象中的夜雾笼罩的凄迷世界

①楼台在雾中消失。

②渡口被朦胧的月色隐没。

③郴州武陵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地,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

以上词人采用“因情造景,景为情设”,表现着词人意味深长的屡遭贬谪失意,对前程渺茫失落的心情。

2.用“孤”和“闭”二词,表现词人不堪忍受这重重的凄惨悲切、愁绪的境遇。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此时此刻,词人处在苦难的经历中,极端的失望和伤心;写下了这悲愤凄惨的、感人肺腑的词句。

主要描写下列现实处境:

①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②在杜鹃阵阵悲啼中,徐徐西下的夕阳,引发词人无穷无尽的愁怨。

描写词人在这料峭春寒和杜鹃啼血的夕阳西下的凄戚氛围中,已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此时词人“苦难不可脱,仙境不可期”,表达词人极度失望和悲伤。

(二)下阕欣赏

1.连用两侧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写词人思乡怀旧之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词人把内心的感情形象化,自已无数的积恨,却如同砖石垒成的城墙(或垒砌如山),沉重结实的砌压在心中,无法排解。

①“驿寄梅花”和“鱼传尺素”:指书信往来。

②亲友们往来书信,并不能给词人带来慰藉,相反徒然增加词人别恨离仇。

③亲友书信和馈赠,越积越多,堆砌如城墙(或堆砌如山),而内心化作的仇恨更是无重数。

2.词人通过“幸自”和“为谁”,描绘出无情的山水,似乎变得有情有意。词人似乎要掏尽自己内心的苦痛:仿佛在感叹自已,如今怎么会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句:

①表面看,似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遥望郴江,抒发自已的怀乡之情。

②实际上,词人是借对郴江的寻问,“郴江啊,你本来生长在自已的故土,可以和郴山欢聚,却为何要背井离乡流下潇湘去呢?” 暗喻此时此刻的自己处境。

可见,我们先从全词的历史背景开始研读,然后再对词的上下阕进行“逐段、逐句、逐词”地解析欣赏,我们就能够较全面的、欣赏到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的全词全貌。


沿流溯源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是苏轼的门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民间传说他与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是一对,还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这当然是附会之词了。不过作为苏门最核心的人物之一,他的命运是与苏轼紧密相连的。

秦观早年非常奋进,读了非常多的兵书,为人也非常豪迈,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冯煦定评的“古之伤心人”(与晏几道合称)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少年志向远大,晚年蹉跎却容易让人消沉。秦观是苏轼门人,哲宗亲政后,重用新党的章惇、曾布等人,打击此前受到高太后重用的元祐党人,苏轼以及他的门人们是重点打击对象。苏轼本人被贬惠州、儋州,好在他生性旷达,不以为意,不过也因为恶劣的环境弄坏了身体,所以徽宗上台召回后就去世了。至于秦观,性格不如苏轼那么旷达,被贬郴州之后又贬雷州等地,最后无法排挤内心的愁苦,在苏轼之前,死在了放归北还途中的藤州。这些地放都在南方,当时尚未怎么开发,都是蛮荒之地,瘴疠之气生性,所以韩愈当年被贬潮州直接就对侄孙说“好收吾骨瘴江边”了。

宋代开国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所以往这种边远蛮荒之地贬官算是最严厉的刑罚了。秦观当年被贬郴州,在郴州旅舍写下了这首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烟雨迷蒙、无路可走的迷茫景象。津渡就是渡口,“迷”“失”不仅是外面的景色,也是词人内心的感觉。“桃源望断无寻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所有文人内心宁静的乌托邦,雾和月都“迷失”了,这个地方根本无从寻找。桃花源在武陵郡,也在湖南境内,与郴州可能相差不远,但是“望断”也望不到这个地方。秦观喜欢用“望断”,他的《满庭芳》末尾也说“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望断”说明他望得急切,望的时间很长,但是桃源是找不到的,灵魂无处安放,只剩下疲惫不堪,被贬谪的身躯。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四种景色,当一已经不可,四者都齐聚,内心的孤寂有多难当。孤馆无人,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夕阳西照。他曾经在差不多同一段时间写过一首《如梦令》: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长夜漫漫,无法安眠,被子又一直都是冷的,窗外寒风嗖嗖地吹,只有一盏残灯在风中摇曳,晚上唯一可以干的事情就是看着老鼠偷灯油,一晚上无法安睡,但是天明了还是要启程继续赶路,奔赴被贬之地。

《如梦令》写的是晚上的情景,《踏莎行》写的是白天的情景,可以想象,他也就这样凄惶地一直从早上挨到了晚上,但是晚上刚刚开始,《如梦令》里的情景才刚刚要上演。愁苦是无边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停止的。

杜鹃一直都是苦的意象,从杜宇开始,杜鹃啼叫都是流血的,所以用到这个意象的,内心都是极度苦闷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即使发现了夕阳的美的人,也很遗憾已经到了黄昏。古人说人至暮年,命将不久,会说“日薄西山”,这种诗歌在秦观写来,就非常地不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王国维喜欢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最后也投身昆明湖,灵魂与湖水俱化,连他也觉得这两句太为凄厉,可见秦观此时内心的悲伤。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古人传书总会说寄梅花、用鱼来传书,南北朝陆凯《赠范晔诗》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句子。因而后世常将这两种意象作为传递书信的代称。书信传来并不能解我忧愁,反而更加增加了自己的愁恨。北朝的庾信有《愁赋》说“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城终不开;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燃?闭门欲驱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就是将愁用形象的手法来写的典范,后世诗人多这么写,秦观自己就有“无边丝雨细如愁”“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比喻,这里的“恨”比“愁”更深一层,是堆砌起来的,仿佛砌起了一座愁城,把他关在里面,没有办法攻破它,也没有办法打开这个愁城的城门。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后孤身一人的他,对着郴江,默默地似乎在自言自语。关于这两句,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说“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其二是“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一种说法意思颇像杜甫他爷爷杜审言的“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两种说法都通,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对自己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表达。

《冷斋夜话》中关于最末这两句,说苏轼非常喜欢这两句,就把它写在了扇子上,秦观死之后,苏轼就沉痛地感叹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师徒两人在这句上达成了共鸣。


黑猫芝士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而文人的倒霉事似乎比一般人更多,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会用诗文把自己失意表达出来。文人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让我们感同身受。

分析词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历史背景,秦观所处的朝代是北宋,北宋时期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所以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秦观才华横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外加当时的大环境,使秦观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然而他的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此词在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秦观——多么才华横溢又多愁善感的人!他怎么能忍受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轻贱?可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潦倒的人生境遇、不可预知的未来,让他愁肠百结,唯有寄情于诗词。故而在离开郴州前作下这首《踏沙行》!

最后附上这首词,与君共赏!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