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定字款瓷器是定窯嗎?怎麼識別真假?

用戶8709497993583


北宋定窯瓷器一般有兩種刻款常見,"定″,"易定″,白瓷為多,也見紅,綠,蘭,黑等色。早期刻花為主,質量上乘,所以進入宮廷作為御用之瓷,後來因有芒,而被其它名窯替代。史書記載的"芒"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為有芒口,是因覆燒工藝使得瓷器邊沿無釉,鑲包銅口費用不小。二是指瓷器的表面太光亮,缺乏含蓄瑩潤之感。

定窯中晚期澀口無釉,印花微黃是其主要特徵。定窯的鑑定主要看胎質胎色情況,還有兩點非常重要之處,1為竹刷痕,2為淚痕。字款的辯識也非常重要。



慎德堂主


您好,在解答您的疑問前,先說下定窯瓷器的歷史,也為其他網友做下科普。裡面也會有您關心的問題。

宋代是中國瓷器燒造的一個巔峰,瓷器經過漫長的積累,在宋代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背景下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況,其中“汝官哥定鈞”被稱為五大名窯,其中咱們說的定窯以燒造白瓷聞名,創燒於唐代,極盛於北宋和金,終於元代。當然,定窯也燒造黑釉,醬釉等,在文獻中被稱為“黑定”,“紫定”,“綠定”。相對於其他四大窯口,定窯瓷器的存世量是比較巨大的,定窯歷史上只有過短暫為朝廷燒造瓷器的經歷,所以精品並不多,定窯瓷特點為胎骨薄,製作精細,顏色乾淨,瓷化程度高。

關於如何鑑賞定窯瓷器,有以下四個要點,其中包括您題目中說的款兒。

造型

定窯造型品種較為豐富,盤、碗、燈、爐、盒、瓶、枕、樂器等,幾乎應有盡有。盤、碗生產量最大。窯址遺存的瓷片中,約有80%均為盤、碗。盤、碗有尺寸較大的,如碗有口徑近30釐米的,則為其他窯中少見。瓶的種類亦較多,有直頸瓶、淨瓶、梅瓶等多種。枕有白釉孩兒枕、剔花腰形圓枕,前者故宮博物院僅存一件真品,另有十餘件,均為明代所仿。樂器有白釉和黑釉畫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國外。壺在傳世品中比較少見。

1,看胎質

定窯瓷器多為白胎,尤其宋代產品,幾乎都是白瓷胎,胎質十分堅硬。這是因為原料中含氧化鋁量較高。宋代制瓷追求仿玉,也就是燒造出來的瓷器得有玉質感,玉質感佳者為上品,尤其是宮廷用瓷,玉質感是標配。因此,當一件定窯瓷器拿在手上,無論是白定,黑定,首先要看有沒有玉質感,真品定窯瓷,釉水瑩潤靈動,彷彿白玉。而仿品多因釉料和燒造溫度難以掌控,而缺乏玉質感。常見仿品的特徵為:釉色蒼白,氣韻呆板。即使個別有玉質感的仿品,看起來也會明顯的色彩新,有火爆的感覺。

2,觀察釉色

定窯釉色呈典型的象牙白,自從五代以後,定窯器施釉前已經不再施化妝土,因此釉水顏色白中微泛黃,有所謂“象牙白”之感,少量質地差的釉色也會白中閃灰黃,白定施釉較薄,呈半透明狀,所以在最薄處能夠看到胎體的顏色,在瓷器的折腰處也會看到因積釉而呈淺黃綠色,積釉處氣泡大小不一,通透稀疏。仿品很難做出該種釉色效果。

3,“竹絲刷痕”

真定窯瓷器,一定要看到竹絲刷痕。在定窯瓷器製作工序中,有用竹絲刷子旋修半乾胎體這道工藝,因此,胎面上都會留下竹絲刷痕,這可以通過釉面稀薄的地方看出來,是鑑定定窯瓷的關鍵所在。仿品基本沒有這個痕跡,個別作假的刷痕,顯得生硬拙劣。

4,“蠟淚痕”

定窯瓷器釉面常常見到“蠟淚痕”,這是由於施釉不均勻,在入燒時釉汁下流導致的。垂流釉的下部彷彿燭淚凸起呈球面,色澤淺水綠色。這種蠟淚痕只出現在定窯盤碗的外部,是否具有蠟淚痕是也是堅定定窯瓷器的一個基本要點。不過並非所有的定窯都有該痕跡。只是有淚痕比沒有淚痕更容易確定。

銘文(款兒)

定窯底款有刻文字的,其間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藥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種。上述款識,均是未燒之前刻於上的,其間“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窯址中出土過瓷片。此外,定窯傳世品中還有宮殿玉工刻款的,其銘文均與宮殿修建有關,如“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等等,其用途非常顯著,當為皇宮平分配到各殿中運用的符號。因是宮殿玉工所刻,其字體非常整齊。像您說的上面有一個“定”字的,很少見到。

另外,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飛禽、走獸、游魚為主,人物紋比較少見,僅見於少量的嬰戲紋。花卉以牡丹、蓮花居多,菊花次之。飛禽以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為主,多與花卉組合成佈局工整的圖案。如鷺鷥、鴛鴦多與蓮花組合,孔雀多與牡丹組合,走獸以龍紋居多,獅子紋較少見,游魚多為成對的雙魚,人物紋非常少見。曲陽出土過印花獅子舞紋盤。

嬰戲紋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嬰戲蓮塘趕鴨紋等。宋代嬰戲紋較為流行,各窯均有嬰戲紋飾,而嬰戲三果紋則為定窯獨有。其三果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與三嬰間隔排列,器上滿飾纏枝,三嬰姿態各異,雙手拽樹枝,分別騎、坐、立於枝上,赤身跣足,嬰孩天真頑皮的姿態頗有神韻。

印花、刻花、畫花中均有大量龍紋,似與為皇宮燒貢瓷有關。宋代諸窯中,飾龍紋最多的當屬定窯。盤、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龍紋出現,其構圖多呈圓弧狀的盤繞姿態,瓶上龍紋則龍體彎曲,龍爪狂舞,凌空飛行,頗有騰雲駕霧之感。

仿品

仿定窯始於元代,山西霍縣窯即以仿定窯而頗有名氣。據明代萬曆時文獻載,有製陶藝人能仿定窯瓷,如周丹泉等,但其傳世品目前無法確認。故宮藏有明代仿定窯產品,盤、碗、枕均有,但具體時代難確認。清康熙以後,景德鎮有仿定窯產品,釉偏黃,多印花,無竹刷紋和淚痕,極易與真品區分。

80年代河北曲陽曾恢復定窯生產,仿定窯產品很有成就,主要是白釉刻花和印花產品。仿品與真品有一定差別,主要是仿品多系現代工藝成型,造型如盤、碗、瓶等,與真品相比過於工整,沒有古代手工製作的那種古樸作風。胎體雖沒有什麼差別,但釉色則白中閃出的黃色過於輕浮。現在市場上已有將曲陽新仿產品作IH後冒充古物的,也須仔細辨認。最近幾年曲陽用制工業瓷的一種原料仿製定窯產品,顏色為灰白色,個別的也有淚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窯產品,但真品為白瓷中偏黃,仿品則偏灰白色。

最近幾年還有東北地區個體戶仿定窯產品的,也系手工製作,“淚痕”等主要特徵均具備,十分逼真,要仔細辨認其作舊痕跡及造型上的微小變化,需與真物放到一起比較,方能看出微小差距。


四九城大磊子


1204年,被成吉思汗所俘的乃蠻部大學士塔塔統阿為黃金家族創造了一種文字。這就是豎寫的蒙古文,並很快在蒙古上層貴族中通行。這種文字以東突厥畏兀兒文為基礎,其鮮活的生命力即使在後來的忽必烈時期創造的八思巴文淡出後仍然堅挺。

與此同時,金朝的皇帝在1127年滅北宋近80年後發現了重大威脅,這就是曾向金稱臣的蒙古大軍開始虎視眈眈地覬覦金的領地。此時的金章宗完顏麻達葛十分緊張,他開始絞盡腦汁討好成吉思汗。我們知道,在金朝的皇帝中,完顏麻達葛漢文化水平極高,繪畫、書法、詩詞、文章之善長,已不是常人所能比。而且此風影響到金代諸方面,包括瓷器,如定窯各顏色釉的描金器物上,除了繪畫各種仕女紋填加彩色顏料外,還有許多刻有描金蒙古文,這就是上述以畏兀兒文創造出的蒙古上層貴族使用的文字。這顯然是通過文化的延伸,企望進一步同蒙族交流,改善關係。這或許可看作單方面極盡腦汁的示好。不管後來的局勢並非如金朝所願,而被窩闊臺最終攻破汴京和蔡州滅亡,但這種瓷器載有明顯畏兀兒文特徵的蒙古文做為一種金朝器物見證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後世人是無法刻寫出這種非一般藝術水平且很難懂的文字來的,也無模仿或擾亂必要)。

我們今天審視這種金代的描金器物時,除了它的極為特殊的工藝技巧外,在面對這種創始於畏兀兒文基礎上的蒙古文時,已經鮮有人能準確辨識出其文其字了。但從同朝的該類器物一般寫唐詩的規律來看,可推測這些文字內容為唐詩。但更重要的是該類器物上面的古代蒙古文顯然也成為我們斷代的最有力的根據。因此我們可以用對比的方法,找到相同於蒙古文描金瓷器底部的同筆型落款,即可視為同時代即金代的瓷器。

金代器物底部落款主要有“官”、“易定”、“尚食局”、“尚藥局”等。“官”字多篆體,飽滿圓潤,自成一格。還有一些行書體或不規則體帶有各自特點(和宋代明顯不同)。另外,金代器物上還常寫有“禪佛祖……蓮生荷”十六字禪文的篆體字。這可從蒙古文描金器物底款字型的對比中找到根據。其次從造型尺寸、描金詩文形態的對比中也可找到根據。即以蒙古文描金器物為參照,從底款開始進行逐步對比、類比和區分,達到鑑識目的。

我們更想說的是,定窯描金器物的鼻祖是北宋時期的描金彩繪瓷。其發明權在北宋而非金代。金代不過繼承而已。北宋沿襲唐代邢窯基礎創燒出富有獨特個性的定窯白瓷後,一直在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這就是在白瓷的基礎上燒出了醬釉、黑釉、綠釉等,而且始終保持胎體潔白輕薄(古定窯瓷土原料極特殊已絕跡。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定窯器物有多麼的輕薄,這是仿品在相同比例尺寸的製作中所無法達到的,因此手掂重量,即心中有數)。在經過創燒、發展兩個階段後達鼎盛時期,終於在北宋中晚期使描金彩繪顏色釉器物燒成,並以完美態勢呈現世間。這就是宋周密在《志雅堂雜鈔》六卷,頁2,明抄本,以及《癸辛雜談》明汲古閣本中所說的“……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入窯燒之,永不復脫”一類高端定窯瓷,顏色不僅有白、黑、綠,還有天藍、紫金藍、紅、棕、醬、白、玉白、紫等。黑猶如鋼琴漆(有光澤或亞光)。綠、藍、白等像油漆(亞光)。紅淡雅。釉面普遍極薄並附胎緊密,溫潤柔和老氣,失透遮蓋力強。個別紫金藍還十分晶瑩。在刻畫有一定深度的筆道中填有金粉,歷經千年基本無脫落或少脫落已成不解之謎(周密所說同事實相符)。從目前發現看,宋代描金器物體型大,金彩溢出現象較重,而金代金彩溢出少。在款識上,有先於金代即出現的“易定”(行書)、“官”(行書)、“尚食局”、“尚藥局”(各類型書體)等,一般不會像金章宗那樣往器物上刻唐詩有意營造更濃厚的文化氣氛。只是在刻畫人物圖案如嬰戲、仕女、牡丹、龍鳳紋後,刻寫簡單的描金題記,如:“戊寅年月臨摹於太山小屋”,或什麼也不題寫等。較簡潔,顯大氣(宋代描金彩繪器物不多見)。

現在之所以提出宋、金描金器物款識斷代上的不同,主要是因金代蒙古文器物底款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對比可能。當然如能找到具體窯址依據則更好。但也不宜因此等待,比如元青花瓷、宋哥窯瓷、北宋官窯瓷、宋清涼寺窯口以外的汝窯瓷、五代柴窯瓷、明代鈞窯瓷,以及大量同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特點器物的窯址,也都未找到。但我們都未等待而是利用一切線索和可能努力把事情做下去。

從趙匡胤建宋至金哀宗、金末帝滅亡近300年的宋金歷史中,定窯製作從簡就繁,從一般到非一般,始終是一個追求不斷、推陳出新的謎一般的創造過程。這其中的“音調”恐不僅僅停留在原有理論認為的幾個“音符”上,也不僅僅是通過極有限的一點點發掘所發現的那些簡單釉色:白、黑、醬等,否則也太低估宋代的工藝,這個充滿著如同“清明上河圖”般迷人藝術氛圍的文化時代。定窯描金彩繪瓷的存在,的確為我們重新審視定窯和它的光輝燦爛打開了一個斬新的窗口

景德鎮仿用銅粉做彩印制金龍,而不是刻畫.這同古代描金完全不一樣.古代為手工刻描,而且用真正的金粉,胎土也不同,底足更不同。


子夜令


不是,定窯瓷器帶題款的有15種,大都與宮廷有關。

15種題款中數量最多的是帶“官”字的,據不完全統計,出土及傳世的近80件。這種帶“官”字銘文的絕大多數是碗、稻田 ,也有少量的瓶、壺和缺罐。這些器物大多出於五代示到北宋前期墓葬之中。出土地點有遼寧省赤峰、建平、法庫、北京、河北及長沙地區。河北定縣出土較多,僅定縣兩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達17件之多,而多數又出於5號塔基之中。此外,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品中也有帶“官”字款盤、碗、罐7件;流散到國外的有皮囊壺、碗和盤等數件。除“官”字外還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於上述地區同時期墓葬之中,2件流散到國外。關於上述近80件“官”字款及“新官”字款瓷器的產地,一般認為它們是定窯的產品,也有認為是遼官窯的產品。但定縣塔基出土大批定瓷之後,使人確信“官”字題款絕大多數白瓷是定窯產品。是年出土流散到國外的定窯白瓷有盤底刻“會稽”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吳越錢氏定燒之器,吳越錢氏統治地區屬會稽郡,定燒瓷器底刻會稽郡字樣。傳世定窯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兩件。碗形相同,大小相等,胎體薄厚也一樣。早年出土於同一墓中,刻字也出於一人之手,字體瘦勁有力,時代也屬五代後期。出土及傳世定窯題款中還有刻“尚食局”、“尚藥局”的。刻“尚食局”的稍多,刻“尚藥局”的僅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橫刻“尚藥局”三字。刻“尚食局”器均為大形盤類器物,所刻字體有粗細兩種。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印花雄壯龍紋盤及碎片標本之中都以現過這種“尚食局”的銘文。宋宣微院下設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藥局掌管和劑診候之事,除設有官員外,下面設有膳工及醫師。流散到國外的還有刻“食官局正七字”銘文的白釉碗,刻這種銘文的僅此一件。“食官局”一名不見於宋、遼、金三史職官志,有待進一步考證。1957年故宮博物院第二次複查澗磁村窯址時,採集標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銘文的碗底一伯。“五王府”銘文過去未見,這種銘文應當是某五王府定燒的器皿。上述八種題銘都是在燒窯前刻在坯足上。定窯瓷器傳世品中有些銘文是宮廷玉工刻的。這類銘文都與宮殿建築有關,如“奉華”、“鳳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等等。定窯白瓷刻“奉華”銘文的有三件,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折腰盤及小碗各一件,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標本。“奉華”字銘還見之於汝窯青瓷器物上,臺灣故宮博物院汝窯藏品中有出戟尊、瓶、瓜稜注碗及碟四件器物都刻有“奉華”二字。河南禹縣鈞瓷廠1957年調查禹縣鈞臺窯址時,也採集了一件鈞窯出戟尊殘品,底部刻“奉華”字銘。這八件除鈞臺出土的在燒前先刻者之外,其餘七件字體大體相同,都出於宮廷玉工之手,是到宮廷之後刻的。:德壽“、”慈福“ 為德壽宮、慈福宮簡稱。清人朱彭《南宋古蹟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鳳華”、“聚秀”,也似是宋代宮殿名稱。“鳳華”等均未見宋人著稱。流散到國外的一件定窯盤,光素無紋,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楷書四字,宋瓷沒見過這類的銘文。1977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了我國沉船,打撈出元代泉窯瓷器之中有兩件盤底刻有“使司府公用”字樣,“使司帥府”是“使司都元帥府”的簡稱,瓷盤是供這個機構使用的。一件為“定州公用”字銘盤,定州是地名,定州轄地有幾個縣,此器或為定州官衙所使用,字銘是楷書體,在宋瓷中也比較少見。除刻或印字銘外,定窯小杯有用紅彩在杯裡寫“長壽酒”三字的,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兩件。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紅綠黃彩繪紋飾,而定窯宋瓷尚未見到這種標本,使用紅彩寫“長壽酒”的在定窯白瓷中也不多見。

定窯瓷器,來源朝代宋代。

特點: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淨

工藝特色:淚痕

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淨,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發展歷史: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生產白瓷而馳名。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定窯白瓷的馳名始於北宋,而定窯白瓷的燒造則始於唐代。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製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傳世極少。

工藝特色:

定窯窯址位於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窯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徵:

1、淚痕,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採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筆者曾見過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竹絲刷痕

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常可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後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鑑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徵。

鑑賞方法:

一、 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 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 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 很難燒出玉質感來。-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 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 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鑑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乾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鑑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鑑別。

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 有否“淚痕”也成為鑑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川, 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古玩趣鑑賞


定窯目前沒有發現底部有寫定字的,通過您的描述,大概率是件新東西


顯鯤樓


你好朋友有圖片嗎?發出來讓大家欣賞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