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看待南科大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称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

Mc少爺


最近,据深圳本地媒体报道,南方科技大学易博士,在家隔离期间,根据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数据库里的数据推算,并得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结论,论文2月14日投出,目前已经被一区SCI期刊《临床感染病》(影响因子8点多,该小类top期刊)在线发表了。

一个寒假搞出一篇top期刊,这个操作在泛科研圈人士看来,实属NB操作啊。这位易博士虽然没有把论文写在抗疫第一线,但能够在居家隔离,几乎零投入的情况下,产出一篇“高水平”论文,确实是令人羡慕和佩服。

不过,这个操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可能只是一个笑话。有很多业内人士得到这个消息后,也纷纷去观摩这篇“神文”,但结果却让大家失望了。这篇论文全文一共9页,但第一页是这个样子的,有且只有这些内容。

论文没有ABSTRACT、INTRODUCTION、RESULTS、 DISCUSSION,称得上正文的部分只有2页,而核心内容就是一张网格图。

更重要的是,这张网格图与此前中科院西双版纳所投递论文采用的数据都是差不多的数据,推算出的结果也差不多,但最后的结论却不一样,西双版纳所认为没有重组,易博士认为重组了。而大多数该专业的网友都认为易博士的这一结论,并不充分。甚至有网友指出,南方科技大学的英语难道不是“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吗?是“Southern”,不是“South”。易博士可能是着急投稿,却没做到学术上的严谨啊。

真经不是生物信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个人无法发表专业意见,但真经知道,生物信息学确实是论文灌水的重灾区,前面还有南开的高山副教授。而这样的一篇论文发表在一区SCI上,也让人对期刊的导向产生怀疑。恰好,不久前国家刚刚出台意见,要将SCI赶下神坛。所以,对于易博士这篇论文,我们抛开期刊,仅看论文本身,大家恐怕又更清晰的评价。


高校人才真经


近日,就职于南方科技大学的易会广博士经过努力,2020年3月4日在《临床感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发表了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正在重组(2019 novel coronavirus is undergoing active recombination)》的通讯文章。


经过查实,《临床感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同行评议的医学杂志,内容涉及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调查、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免疫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根有关媒体给出的排名,该期刊在感染病学领域 89个期刊中居于第三位。

据有关人士透露,易会广是在家隔离期间完成了该项研究,研究结果基于公开的“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而在此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曾发表论文称,新冠病毒没有经过重组,但该文尚未经过评审。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都看不下去、糊涂了!

其实,说了半天就是,目前就职于南方科技大学的易会广博士,居家隔离期间发表了一篇通讯文章(这里暂且称之为论文),提到新型冠状病毒正在重组;而此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曾发表论文称,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经过重组,只是,该论文没有经过评审。

其实,科学界的许多东西都这样,很多时候开始都会互相矛盾,因为毕竟对于未知领域的东西,大家都是处于探索之中,当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据说,易会广的这篇论文是2020年2月14日投的稿,2020年3月4日被接受。

当然,由于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新型的病毒,人类对牠的认识切实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否则也不可能到现在都没有对付牠的特效药;还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疫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科学家也好,研究机构也罢,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对付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良方,造福祖孙后代。


感动时代


易会广,南方科技大学博士,3月4日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发表了名为《2019新冠BD正在重组》的文章,目前该论文还没有经过评审。

南方科大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高校,也是一所创新型大学,他们的目标国际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对标的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所以一直以来就致力于人才引进,最近这些年不惜重金全球招聘人才,目前有教师800余人,包括院士27人,其中全职的院士有10人,还有很多的青年才俊,易会广博士也是其中一员。

据记者报道,在疫情发生后,易会广在家隔离期间完成了BD重组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基于全球公开的共享数据库。

对于记者这个表述,很多人都产生了质疑,在家隔离凭啥能研究和发论文,其实专业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不太懂,但我认为这些研究的关键部分是在于实验室数据,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提供给研究者分析的话,研究者再依据自身的理论和经验,是可以进行一些现象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最关键的是他的成果还是要经受编审和众多科学家最终的检验,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过于质疑。

现在最关键的是全球科学家都能团结起来,共享数据和成果,能够最终认识和打败BD,这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对什么都充满质疑。


美蛙英语


一、理工科学生浏览足够多的热点论文后,有了灵感,用Matlab或其它仿真工具演算出预想的结果,就能写论文了,本科硕士博士生都可以做,如果基础扎实而观点又创新,高水平的文章出得来。

二、基因分析在非医(广义)专业人士看来很神秘,但5G、IT这些东西,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也懵晕。

三、南科大就是有个副教授弄了个基因编辑还是啥,总之是给双胞胎试管婴儿敲掉艾滋基因片段然后获刑,那个学校吧。南科大博士、隔离宅家写论文,这种提问方式,噱头而已。头条问答的顽疾,鄙!

四、关键。新冠病毒基因、数万病例,这些数据网上都有。基因分析软件,对这个专业而言,就象理工男的MatIab,只要有想法,利用宅家的时间做些分析,很好。至于水平怎样,有专业同行评议哪!

五、一个趣事,做为前边第二条的补注。曾经在武汉协和一个副主任那里看病,出处方时打印机卡纸了,她飞快地倒腾、盖盖,我觉得不对劲,刚伸出手,听见“你别动!”,赶紧后退。开始打印,纸呼溜溜出一串,又反复倒腾了两三次,看着很手快就是弄不好,然后掏手机,于是我说“要不我试试看?”弄好了她问我是做什么的,“开打印店的。"“难怪!"


胡楊21


我觉得这是好的体现啊,社会个界各司其职,当打破唯论文论,发表一篇论文也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当救死扶伤,逆行等行为的奖励超越了论文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个话题,再者生物信息学属于大数据处理,各国将测序数据发表在了网上或者上传到数据库,然后他下载下来,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和病原分析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我们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就是发表高分论文就可以升职加薪?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为实践贡献同样可以升职加薪得到奖励呢?当逆行被奖励,且奖励制度超越唯论文,你还会去在意谁谁谁隔离期间发表了什么论文?


一只懒的思考的虫子


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真正努力上进的人会抓进一切时机和机会,而不是千方百计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懒惰。对于有些专业,不需要自己做实验,根据公开的数据就可以写论文。也有些专业,在之前已经有了数据了,这个时候被封闭在家,正好可以踏下心来,安心写文章。如此,做了最好的选择!既不因为封闭在家心情焦虑,又恰好可以全心全意,集中全部精力写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这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京都老客41118


总的说: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乘严重疫情时躲在家里写论文?感觉:写此论文者肯定是与医相关人员?应该到实践中去?到第一线去?才能找到思路?找到足够的论点、论证、论据……而“闭门造车”?似乎意义不大?

有人写了一篇论文,就象原子弹似的效果?有人写了数百上千的论文?却未见星火?以前,难免有热衷于论文的虚荣或作假存在……不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确实点出了要害,指明了方向!难道不是吗?





云墨世界_


不知道你这个在家隔离期间是啥意思。

是一直在家里没有外出?如果是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发表论文。

1:有可能是隔离之前的实验数据,隔离之后人家重新整理的数据,然后发的论文。

2:有可能是和其他人和发的论文。也就是有其他人做实验他负责整理后在发布。所以也完全有这种可能。

3:有可能是虚假宣传,博眼球

人家是科研博士不是临床医学人员,所以在家隔离很正常。至于论文的准确性,不了解不做评论


落雪孤城


论文是需要数据支持的,数据是实验出来的。在家隔离,还能做实验,还能发表论文,谁说咱们国家博士待遇差,南科大的博士待遇就不错,自己家里就有实验室


酒鬼1900


对了,我有远见扬名得利。错了,只是不同见解,不承担责任。不管对错,都在业界打出名号,最起码江湖有哥的名字,别人见面得有尊称,这个世界,不怕你努力,就怕你没名,只要有名气,换来的就是地位和金钱,不信,你看那些平台,那些有精力在平台上直播,和你学历有关系吗,这样的背景下,给世人带来什么样的坏影响,追逐名利金钱,与国与家没有丝毫益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