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丹心化作春雨洒——记水城县顺场乡法德小学教师杨文丽

10年,她用青春坚守三尺讲台。

10年,她用真心关爱着她的学生们。

10年,她无怨无悔,苦心“栽种”,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

——她就是水城县顺场乡法德小学教师杨文丽。

“80后”的杨文丽,出生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08年7月从曲靖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放弃了城里优厚的工作待遇,来到水城县最边远、交通最不便的顺场乡法德小学,从此走上三尺讲台,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与杨文丽一起到法德小学的还有另一位女教师,在经过一年的磨练之后,那位女教师受不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哭着离开了法德小学。对此,杨文丽深有感触。

“她和我一起来的,她走了,我也想走。可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是那么迫切。”杨文丽说,正是孩子们的渴望,让她留在了学校。

这一坚守,就是10年。

10年的奉献与付出,让杨文丽明白: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法德小学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很多学生家离学校较远,远的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年纪稍小的时常会有迟到、缺课、旷课的现象发生。为了确保学生准时到校上课,杨文丽每个学期都要到学生家家访100多次。

“2013年,端午节当天,我到住在黄家冲的学生家家访,我都走了近1个小时的山路,想想孩子们是怎么走到学校的。一进学生家,我就发现他家的房屋是用泥土和石头建的,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很心酸啊!”回忆起学生家的生活条件,杨文丽说,迫于山区的贫苦与无奈,外出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需要学校、老师的关爱,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

小胜跃(化名)3岁时,父亲亡故,母亲丢下他远走他乡,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还有破烂房屋和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现在的他孤僻、固执、成绩不好。

在杨文丽所教的班级,像小胜跃这样的学生就有十多个。

“学生们的年纪不大,是敏感时期,我只能好好照顾他们,给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杨文丽说。

正是对学生细心、特别的照顾,学生家长认可了杨文丽的教育方式,对她的评价也特别高。

“杨老师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过了我,把孩子留在杨老师身边,我放心。”一位学生家长说。

2014年10月,杨文丽所教的班有位学生被确诊为癌症,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她心如刀绞。躲起来大哭一场后,白天在给学生上好课的同时,杨文丽晚上还要到这位同学家中,探视病情,并进行心理疏导。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成长,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杨文丽向学校领导提出了办寄宿制的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杨文丽用真心、真情关爱着每位学生,这是她特有的教育方式,也是她教的班一直稳定在50人左右的“绝技”。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通过不懈努力,杨文丽的教学有了成果。2012年至2018年数学均分分别是64.67分、82.05分、85.34分、92.69分。尤其是2017年春季学期更是以80.88分的好成绩高过水城县平均分11.34分,2017年冬季学期以92.07分的成绩高过水城县平均分26分。

10年来,杨文丽多次获得了省、市、县、乡和学校的奖励表彰。2012年水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她“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获市教育局“十二五”期间市级小学骨干教师。她撰写的论文《做好小学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美育素质》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组织举办的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活动鼓励奖。2016年7月获得第三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之“引领奖”。

“今后,我将继续坚守在法德小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甘愿把爱岗敬业的一颗丹心,化作学生健康成长的丝丝春雨,让这一方桃李,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杨文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