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約翰克里斯朵夫Jean-Christophe》談及教育的問題

《約翰克里斯朵夫Jean-Christophe》談及教育的問題

羅曼-羅蘭在1912年曾經寫下《約翰克里斯朵夫》這篇長篇小說,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大多數人對於羅曼-羅蘭的記憶停留在《名人傳》。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非常振奮人心的一句話。同樣的,在《約翰克里斯朵夫》這篇長篇小說中,也有一句話讓很多人傳唱著,“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而關於《約翰克里斯朵夫》的這個故事則更加的寫實而富有深意。


約的祖父是一個宮廷樂師,在那個年代,也相當於我們現在事業單位,公務員編制中的非常舒服而且體面的工作了。可以說是那個年代富有社會地位和收入,又帶有浪漫的一個好的職位。約的父親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成長著,所有人都期盼著他繼承父親的職位,期盼他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妻子。


而約的父親,卻沒有成為宮廷樂師,而是相當於鄉間音樂老師的一樣的角色,脫離了編制,經常被鄰居和親人奚落著他的墮落和無能。約的父親缺乏自信,也沒有對於苦難有充足的認知。面對這些迎面而來的人性的醜惡,沒有充足的認知和抵抗能力。他在娶了一個鄉下婦女之後,爆發了他對自己和對社會的仇恨。

他怨恨著自己沒能娶到一位體面的城裡姑娘,怨恨自己沒能得到體面的工作崗位,最後,怨恨自己和鄉下姑娘生下來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約的父親,每日酗酒,沉湎於對於生活的失望。

約翰克里斯朵夫對於他的父親而言,是一個失敗的作品,他看不上的自己,看不上自己的影子延伸下站著的孩子。於是,家暴和冷漠則是克里斯朵夫童年的記憶。這樣的克里斯朵夫對於家庭的憤怒使得他越發通過極端地方式去解決問題。這也成為了克里斯朵夫一輩子的基本格調。


其實克里斯朵夫的童年的創傷,在父親結婚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的。一個父親如果不愛自己的母親,怨恨自己命運的不公。孩子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矛盾而痛苦的投射點。父親時而狂熱地認為自己的兒子是天才,抱著他親上兩口。時而把孩子丟到一遍,沉湎於自己的世界當中。孩子往往成為父親的出氣筒。這樣的故事我們看的很多很多。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在於它所展示的人性,數百年都無數次地引起讀者的共鳴,為他們找尋靈魂落腳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