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丰镇:有石则灵的地方

古长城脚下的内蒙古丰镇是一个有丰富石材资源的地方。在我记事的五十年代初,便有人在小城的北山和东山上从事采石和打石的营生。那一连数响沉闷的开山炮声,常常在中午和傍晚从山上隐隐传来。

五六十年代,碎石机还没有来的这座小城,石头的破碎全靠人工用铁锤去完成。

一个暑假,同院的孩子们突发奇想去赚学费,相约去北山打石子。我也从废旧门市部花了两角钱买了一个像大人的拳头似的铁锤,加入了打石子的队伍。

北山顶上到处是打石子的人,有老人,妇女,也有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他们漫山遍野各自为阵盘坐在地上,面前一堆石子,身下坐着破棉垫,头上顶着草帽,一个个挥汗如雨,叮叮当当地打着石子。那些手快的人每天能赚一至两元。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收入足以维持生计了。

然而打石子是一件十分艰辛的劳动。首先要搬来或从大块石头上打下片石,然后把片石放在一块石头上,人坐在地上用两脚夹住片石,用铁锤打成核桃大小的石子。第一天我刚打了一会儿手上就磨出了血泡,鞋也裂开了口子。手有血泡就使不上劲,速度也慢了下来。只打了两个半天,我们就散伙了。大家都感到这样的苦吃不消。以后我们把打下的石子忘却了。可是有一天,同院的一个伙伴给了我六角钱,说是他替大家把打的石子卖了。我很感激他,因为我赚回了买铁锤的钱。

丰镇:有石则灵的地方


六十年代,丰镇城关镇和周边的乡镇相继成立了砂石厂。丰镇火车站的货场站台上堆满了石子与料石,大量的石材销往各地。这时候我才知道,家乡的这种灰蓝色的石头学名叫玄武岩,属于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部分。据地质资料记载,其生成年代已有二十亿年了,然而整体岩石的突出和裸露应归功于距今一亿年前的燕山运动。

五六十年代和文革时期,丰镇人民的生活也很清苦。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毛主席给了个北山,丰镇人享受不完。”意即丰镇有许多没有单位的人靠在山上打石头赚钱,养家糊口。那时做别的营生和买卖是资本主义尾巴,惟有上山打石头不受限制。石头与丰镇人民有着不解的情缘。

八十年代后期,丰镇兴建大电厂,城区的周边建起了十几家碎石厂。碎石机的轰鸣声响彻在一座座山岩石畔。各类片石和石子源源不绝地流向电厂工地。巨大的厂房,耸天的烟囱,巍峨冷却塔的身躯中无不凝聚着丰镇的石头,那才是名副其实的骨料啊!

随着改革开放后建材业的发展,又一种新奇的石头—墨玉石材在丰镇被发现了。它一进入石材市场便引来了众多的青睐,它被冠名为“丰镇黑”或“内蒙黑”。其色泽纯黑,密实耐磨可谓天生丽质。毛板和成品直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令人瞩目的建筑装饰材料。这种石材属于花岗岩类。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它归于岩浆侵入部分。

丰镇:有石则灵的地方

丰镇黑


是啊,因喷出的岩浆而生成的玄武岩在困难时期给丰镇人民带来了雪中送炭的呵护;因侵入而生成的花岗岩在建设小康时期又给丰镇人民送来了锦上添花的福祉。

我曾多次在可行性报告中描绘丰镇建设项目中的材料部分:当地盛产砂石质量上乘,品种齐全,运距简短,交通方便。

岩石是丰镇人民生活的见证,与丰镇人民有着解不开的情缘。

现在丰镇的石材业方兴未艾,全市墨玉石材加工厂近二百家。就在城区北面的呼阳公路两侧,一座座新建的石材厂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已形成石材一条街。石材业已成为本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突然想起矗立在北山东侧的灵岩寺。原来我们的先人早已对丰镇这块宝地的石头情有独钟了,要不为何名之曰“灵岩”呢?灵岩就像一座芝麻开门的宝库,只要你勤劳,只要你吃苦,他就会给你生存与快乐。它不仅让你在困难的年月布衣蔬食填饱肚子,还会让你在建设小康的日子里发财致富呢!

丰镇:有石则灵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不禁萌生一个愿望,让每一个厂家捐赠一块石碑,上面注明厂家的名字;然后我们面向全国举办一次有奖的书法征集活动,选择歌颂祖国改革开放和歌唱丰镇的佳作,镌刻于石碑之上,安置于灵岩寺之畔。那么我们丰镇便有了碑林,多了一处文化的风景。借着建设文化大市的东风,期待美梦成真。因为丰镇是个有石则灵的地方。

作者:张喜荣,笔名云兮(北京丰镇同乡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