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世族政治或称贵族政治,萌芽于东汉时代,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世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间而并无反弹。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在中国的世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与家族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亦极重视官员的门第出身,孝文帝就曾先后两次对天下姓氏进行排名,确立尊贱,历史上“山东士族”的概念得以形成。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部或一部。自北魏至唐朝,“山东士族”最显赫的高门,有“四姓”和“五姓”之说。北魏时,排定的最尊贵的“四姓”,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他们由孝文帝钦定:“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排定四姓时,陇西李氏得到消息,担心不在其中,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已定,没有陇西李氏。不过,在当时,陇西李氏仍为显贵,“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甚至“四姓”中的太原王氏,也是依靠李冲的推荐而得以居“四姓”之一。至于“五姓”的说法,则加上当时声名日隆的赵郡李氏,所谓“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到唐朝时,太原王氏的影响力减退,“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故新“四姓”为:崔、卢、郑、李。这里的崔氏,不再特指清河崔氏,也包含崔氏另一望族——博陵崔氏。南北朝时,清河崔氏的影响力要大于博陵崔氏,如东魏时代的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但到唐朝时,博陵崔氏的影响力反超了清河崔氏。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至于唐时“四姓”中李氏,狭义上的概念,特指赵郡李氏,后来则被认为包含唐朝皇室自诩的陇西李氏。不过,更多的时候,唐朝流行“五姓”的概念,即加上太原王氏,最终构成唐朝著名的“五姓七望”: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以前,很多人认为:至唐时,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世族政治已经崩溃,士族们失去了特权,甚至与庶族合流,再无严格的划分。实际上,仔细考量,唐朝时,人们的高门大族观念依旧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联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高门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及建立唐朝的核心力量——“关陇集团”,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来,太宗干预,在《氏族志》中,抬高了皇室和“关陇集团”,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到高宗和武则天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实际上是对“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的双重打击),高宗时又曾颁布的《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但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他们依旧高傲,不仅蔑视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受到怀疑,且有胡化之风,故不为崔卢所重)。文宗时,皇帝求婚于宰相郑覃,希望其能将孙女嫁给皇太子,但未能如愿。为此,文宗道:“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也就是说,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的优势。造成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在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的势力;二是皇帝的有意压制;三是在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中,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还不适应这种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且势头凶猛,比如,荥阳郑氏,在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高门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除了以荫入仕外,掌握了知贡举权是重要的一点,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高门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综观“山东士族”乃至于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南北朝时,在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称谓,无论是“崔、卢、郑、王”、“崔、卢、李、郑”,还是“崔、卢、李、郑、王”,崔、卢都排于前两位,遂有东魏崔甗之说。而郑氏,或排第三位,或排第四位,但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氏在排列中有变化。到了唐朝,高门大族,虽有“五姓”之说,但以依据整体实力看,“五姓”并非前五名的排列。有唐一代,于政治而言,真正实力意义上的“五姓”,则是赵郡李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唐时出任宰相的,博陵崔氏16人,赵郡李氏17人,荥阳郑氏13人,京兆韦氏16人,河东裴氏17人。前三位属于唐朝“五姓”,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则属于以韦、裴、柳、薛(地位在关中士族杨、杜之上,此两姓虽各出11和10位宰相)为成员的“关中四姓”。具体说,京兆韦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迟迟提到的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在唐朝时,河东裴氏更是以17位宰相而于数量上列士族之首,在质量上且有裴寂、裴炎、裴度这样的人物。之所以排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和陇西李氏,是因为博陵崔氏在影响力上已反超清河崔氏(为宰相者12人);弃范阳卢氏(为宰相者9人)则是因为其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陇西李氏在唐时有宰相12人,且因皇室自称出自该门,而被列为官方意义的第一等高门,但实际上在士人中并不被认可;至于太原王氏,唐时任宰相者寥寥,人物的影响力不足,且其家族在唐时要次于崔、卢、郑、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力量也不容忽略。但随着僖宗时代的开始,黄巢暴起,广明离乱,以至公元905年的“白马之变”,收拾残唐的朱温,将崔远、裴枢、独孤损等高门朝臣一起投入滚滚黄河,一个时代也就随着远去的流水而真的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