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何处?用当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释?

金缘无染


这几句话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为《般若心经》或《心经》,共260字,是集佛经之大成者,万经之王。

很多人说了这么多,重点没说透。大多有谤佛

法之嫌!重点是以下几句:

一、

1、色离不开空,空离不开色。

2、色是空的外在表现,空是色的无自性。

3、因缘起而性空,说得就是“色不异空”;

依性空而缘起,说得就是“空不异色”。

二、

4、色当体即空,万物本系空无实体,由四大和合而成。

5、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说得就是“色即是 空”。

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说得就是“空即是色”。

6,色的本质是空,五蕴与空是不异,而且相即。

7、““色”与“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从释家角度看,无正见、无正念是大忌,法布施是大事,要有正见、正念,所以,提问者和回答者要严肃以待,不可信口雌黄,乱正法,混淆视听。

阿弥陀佛!!!


三颗沙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这句话本身出自玄奘翻译的《心经》,这里重点是玄奘翻译的,因为《心经》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译过《心经》,但现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经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译成白话文:物质世界的色本来就是与空是一样的,那是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与任何物质形式也是一样的。其它四蕴也可以这样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用现代科学打个比方,色即是物质,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组成,超弦理论认为弦是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也可以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超弦组成,但超弦不是物质,只是一种波动。超弦不是物质不能说是没有,“空”也是这个意思,所有物质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说成没有,佛学名词谓之“不真”。

“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代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至少你的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经》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说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质形式,包括人,动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这些在佛教看来都是空,不仅这些是空,连五蕴全都是空,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所以说五蕴皆空。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五蕴皆空简单说就是佛教诸行无常这条根本原则下推倒出来的结果。

现代人理解这句话,大多数理解为美色,这样虽然不对,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算是对美色的另一种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念诵一下心经里的这句话,至少会在智慧上多一点开悟,对于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表情姐59893537554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很著名的经文,出自唐玄奘简译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色身。色身是受想行识的载体……五取蕴。身外之物最后都是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的过程是多姿多彩的,是色,终点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用现代话讲就是质量与能量互相转换的关系,能量守恒的定律。

色空一体,是一物不同的存在形式,(水波,离水无波。)心经,是万经之精脊,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上万遍,其意自明了。

空指真心本性的空性理体,是真心本性之法身,法身遍一切处。空性中含藏一切万法之性德,故空而不空,空即是色。此空并非虚空,虚空是色法的范筹。

色代表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即一切时间空间万法。五蕴从何而来?五蕴的本质是空性,即色即是空。我们的真心本性随众生打妄想行为造作等诸缘而显现出五蕴万法。五蕴万法即真心本性之化身。

能现能变五蕴万法的智慧德能即真心本性之报身。

法报化三身即一身,即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随缘现相。


佛之菩提心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里的“色”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空”指的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真相,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质的,所有一切存在,它们的真相,类似我们平时理解的“空”,但也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真的就是我们认为的那个空无所有的“空”。

一切存在的真相——空

我们平时对“空”的定义,大概可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灭后空”,这个是与“有”相对的一个概念,一个东西刚才还在,但现在它坏掉了,消失了,那么相对刚才那个“有”而言,现在就是“空”了。


比如一块冰融化了,火灭了,刚才房间有人,现在都出去了,病好了,钱花光了等等,这些都属于“灭后空”,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空”。

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以目前所拥有的手段,无法感知到的存在状态,无法感知到,对我们而言,也相当于是空,比如分子、原子、病毒、细菌、细胞等等,这些东西在发明显微镜以前,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在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就相当于是“空”。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是因为虽然当时我们认为是“空”,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它们原来是“有”,只是我们当时无法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而已,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此类推,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感知到,但又决不能轻易否定的存在,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暂时叫它们为“空”,但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些所谓的“空”,并不是真的不存在。

色与空的关系

“色不异空”,这是说同一种物质,它的本身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我们只可以感知到它的一部分存在形式,但在这些存在形式之中,只有一种是它的真相,但恰恰是这种真正的存在形式,我们是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它符合上面的第二种“空”的概念,即我们无法感知的不空之“空”。


“空不异色”,意思是说正是这种我们无法感知到的真实的存在形式,通过表面的不断演变,才出现了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从而捕捉到了它的存在。

“色即是空”,但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这些暂时的、表面化的存在形式,和那个我们不智能感知到的那个真正的存在形式,并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只是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我们只有一部分能感知到,虽然现在能感知到,但它们终究还是要回到那个真正的存在形式的。

“空即是色”,这是讲那个我们感知不到的真正的存在形式,它也是不断变化的,终究也是要演变成一些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但演变归演变,它终究还是它,演变的只是表面形式,内在的真相从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举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上面的内容,比如天上的云彩,有个成语叫“白云苍狗”,这是说天上的白云变化无常,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时候象一只狗,我们可能会说“看,天上有只狗。”这就是我们的认知习惯。


我们习惯从表面上认知事物,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云彩,但因为它表面上看起来象只狗,所以我们就会忽略了它是云彩这个真相,会直观的把它称为“狗”,如果一会它又变的象一匹马,我们也会说“天上有匹马”等等。

但不管这片云象什么,都只是暂时的存在形式,它是云彩这个事实不会变,而云彩又是由水汽构成的,这个本质更不会变。明白了这个,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的含义了。

总之

一切都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在变化,而我们所认知的对象,它的本质不会变,而且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说法,这世间的一切,真相只有一个,所有的一切,包括能认知的我们,以及我们所认知的对象,统统都是一体的,这世间从本质上讲,原本没有彼此之分。

这就象是大海一样,本来是平静如镜,整个大海都是一体的,但由于海上起了风,吹起了浪,所以大海才起了种种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就分出了彼此,分出了你、我、他,但等我们真正的觉悟以后,看到了这一切的真相,就会重新尘归尘,土归土,所有的一切又会回归到最初的平静。


澡雪堂主谈国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的唐僧)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经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经的主旨,最要紧的就是“观自在”。自在是不可说的,可以粗解为自然而然的本来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达到解脱的彼岸?佛陀教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知道“色”(现象)的本质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的,皆因缘和合而成,缘聚缘散皆是虚妄。如果按照科学术语来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到达量子级别,哪里还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现象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要看到一切现象包括受想行识,三千大千世界最终都是虚幻无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也表现为梦幻泡影,正如浪花浮云、霓虹白露,尽管异彩纷呈,归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种形态(色)而已。只有这样观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门圆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够“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无挂碍”,才能“自在”,解脱苦海到达彼岸。《心经》告诉我们,菩萨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悟正等正觉)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这是“真实不虚”的。



羲皇后人


经常有人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实后面还漏了半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才完整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是般若类经典,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但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心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与核心,所以用“心”给它命名,就好像人的心脏一样重要。

而《心经》的精髓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这句话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华中的精华。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概念:色和空。

什么是色?简单的说,色就是物质,就是人能看到的一切实在之物。

什么是空?很多人认为空就是空虚、空无、空寂。其实这是错误的,把世间一切事物理解成空无的,这是佛教所批判的“断灭空”。空的意思是虚假。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假的。大家可能会疑惑,有形的物质是实实在在的,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比如我面前经过一位黑长直的大美女,人长得漂亮,身材又好,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我看不出她怎么就空了。难道佛教高僧都是魔术师,能大变活人,把人变没吗?

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比如,这位美女是她父母结合产生的。她能从一个小婴儿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是因为饥饿时有父母的喂养,生病了有医生的治疗。她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父母基因好加上后天保养的好。她身材好则是因为她经常健身。她此刻能活生生的走过我面前,是因为我们周围的氧气无处不在。

看来这位美女今天能出现在我面前,是无数因缘凑在一块的结果。如果任何一个因缘不存在,可能这个美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这个美女不是永恒的、独立的存在,她依赖于其他条件而存在,这在佛教叫做“没有自性”,因此是虚假的。

美女既然能产生,也就会衰老、消亡,她的美貌也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说不定这位美女转过街角就遇到车祸而毁容呢。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存在着。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虚假的,那我是不是做任何事都可以?反正都是虚假的嘛。

比如我看到那位虚假的美女,能不能拿一根虚假的棍子,揍她一顿?如果我真这么做了,美女一定会拿出一个虚假的手机,打一个虚假的电话,会开来一辆虚假的警车,下来一名虚假的警察,把我抓到虚假的派出所,让我吃一些虚假的苦头,可能我虚假的工作也会丢掉。

所以,如果我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哪怕我的佛学造诣再高,哪怕我把这世界看得再空,也不会这么做的。这就是“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说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说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虚假的存在,既虚假,又存在,这是中道。

比如我看到那位美女时,不是先看到她的美,后意识到她是虚假的;也不是先认为她是虚假的,后看到她的美。而是既认为她是虚假的,又能看到她的美貌,而且看到她的时候不会产生对美貌的执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指物质,也就是人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维、行动与认识,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质是虚假的存在,那么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虚假的存在。


梦露居士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用现代人的理解:色,就是有形有象看得见的物质。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原子又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中子……越分割越精微到肉眼无法分辨,仿佛空无所有。"色即是空"。

这所谓的空,佛说,就是构成世界最本初的物质。空,并非真的空无一物,只是这种物质精微到看不见也摸不到,就像什么也没有一样,其实它有。"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这物质世界,究竟怎么说?说只有色,或是只有空?好像都不很确切。那就只好说色空并不相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总结:色不是我们世俗的颜色,或是姿色。色就是物质,空也是物质。

有些东西,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释伽牟尼佛拈花,摩柯伽叶会心微笑。懂是心里的一种感觉,佛说,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就不是了。


还是啥也别想,多念念心经吧,(3遍心经,21遍心咒,一个组合)静心念多了,也许我们忽然就会心一笑,开悟了!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ga dei ga dei ba la ga dei

波罗僧(ba la sam)

揭谛菩提娑婆诃(ga dei bu dei sua ha)


兔只兔子爱生活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这16个字,就可以表示我们中华文化中认识人与天地宇宙万物规律的智慧方法。

色是什么呢?传统的解释:四大及四大性所造物。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性,就是地水火风的所属特性。这样说,我们现在的人很不习惯。这需要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客观,这就是物质与能量。

受、想、行、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观、精神。

色受想行识放在一起观察,就是把客观与主观放在一起观察。这样的观察就能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西方人的观察方法,把心与物,分开来研究,有的时候偏重于心,有的时候偏重于物,他们始终无法把两者统一,所以就有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我们看到西方的哲学,虽然爱智慧,但是没有真正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来认识五蕴皆空还是一个初步的开端。

真正的奥妙在于空。这个空有两种层次。一个是事物的有形有相的空,这很好理解,现在的科学也认识到,客观世界是空幻的,这样就能把握能量的运用。但是西方人还没有认识到我们的心灵的意识状态也是空幻的。仅仅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中华文化中的智慧,已经完全超出了现代西方人的认知范围。

另一个空观层次,就是真空之观。观察五蕴,比如色蕴,当体即空,叫:色即是空。这个空是真空。对于真空西方人还是一个初步的猜测。西方人还没有方法来真正把握。但是我们中华的文化中通过观照,通过观的方法就能来把握真空理体。这种智慧的观察能够观察成就万法归源归一这样的智慧境界。

这就是说这样的智慧方法欢照能够认识宇宙万物的本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16个字,就是表达了万物与本源之间的不二之智。

如果一个人成就了这种不二智慧,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时代,来观察我们人本身,观察人与万物的关系,观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会带来各种各样无数的突破。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这种智慧的方法,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大放光明。



圆拙


这几句话出自玄状法师翻译的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别看简单的几句话,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人生的真像。也可以说这部心经道出了一切佛理。一切诸佛无不是依此理成就的。那么这部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何通过简单而现代的词汇和语句使人们一下子就明白呢!?这个问题很不容易解答,因为我们不是佛,没有完全能够通过简单而现代的词汇解释清楚。如果说一定要说一说的话,那么后学只能说说自己通过学习所得的一些感悟了。不过,这也只是后学的己知己见,不一定对,互相学习。

后学文化不高,科学理论也不是很明白,希望各位多多指点。后学觉得这部心经所要表达的其实也可以很简单。色指的是一切物质,而空就不那么简单了,很多人以为是没有,其实不是。空指的是空性和空相。什么叫空性,什么又叫空相呢?我理解啊!这个空性就是没有性格,没有固定的性格,没有固定的性情。如同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这个叫空性。而空相就是没有固定的形象,例如融化了的铁水或者泥巴,它们没有固定的形象,我们需要什么想象就把它们造成什么形象。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再解释什么叫(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易多了。一切物质的本身是没有固定性格特点和固定形象的,正因为它们原本没有固定性格特点和固定形象,才能够造出各种物质形象。

这次后学暂且将这部经中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见。

最后祈愿各位身体健康,阖家欢乐。阿弥陀佛。





神学老罗怡康斋


谢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还不是那么容易。我也就斗胆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请大家多多指教。

1、这句话出自《心经》,是佛对他的弟子舍利子说的。在这里顺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对舍利子说话,主要是因为舍利子读这个问题的时候最为精辟,最为深刻。

2、我们来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这里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质,当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为什么佛说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们看这个杯子,之所以能装水,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装进去,否则就装不了水。而且这个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这个杯子是没有自性的,它会被氧化,会被打碎。所以佛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的东西没有不被氧化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坏的,万事万物都会坏掉的。

4、上面都只是从表面上来讲的,比如我要开办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层面执着于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了,那么当下你就是烦恼,你就会很痛苦。所以佛通过讲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类要从物质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脱出来。

5、我们再来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色和空是一体两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样。代表了物质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质的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现象的本质,色是现象,空就是现象的本质。

6、这句话佛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经常去打理自己的心灵,在社会中,不要被名利迷恋太深了,有人在名利里头难以自拔。佛要给我树立一个正确的名利观:立竿见影,我们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个竿子,它自然就会有一个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远不会影响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里,影子就会跟到哪里。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学过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质无穷地分割下去,就是质子、中子、夸克,还有暗物质,它都有一个东西存在,就算我们继续分割下去,它永远有3/4的空间,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这就是色和空的一体两面,自古以来物质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样的道理,永远不可分割开。佛通过这个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有,执着于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烦恼,痛苦;也不要执着于无,执着于无就是偏见,或者叫边见,等于说是否定了人间,那么人间你就无法生存。我们应该持有第三种态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说在有跟无之间,如果一个人领会了空有不二时,也就领会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后,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讲一个哲学道理,其实是佛在教众人如何解脱的方法。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天台教义上讲的一心三观(空观、有观、空有不二观),还有《华严经》上提到的体相用,这都是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