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當時的唐玄宗因為荒廢朝政已經漸漸失去民心,當安祿山等人帶著大軍壓來時,唐玄宗很害怕,連忙帶著自己的愛妃楊玉環和幾千精兵跑了。作為一個皇帝,卻如此膽怯,居然會有臨陣脫逃的表現。堂堂一個國家的君王,為了活命,拋下自己的國家和百姓,獨自逃跑,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再繼續留在皇位上的。想必唐玄宗也深知這點,知道自己若是堅持要當皇上,可能支持的人也少。



而且在馬嵬坡那裡,他還失去了自己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且還是他親自賜她白綾的。對於楊玉環,唐玄宗應該是非常喜歡的,可他卻沒有能力保護好她,這件事情讓他感到心力交瘁。再加之他當時已是高齡,當皇上的話每日要處理很多事情,他哪裡會有那麼多的精力和餘力呢?況且在他逃亡的路上,他的兒子已經成功登上皇位了,且獲得了天下眾將士的支持。大局已定,他再執意不讓出皇位的話,豈不是會讓天下人恥笑?



而且他做皇帝這個位置也已經做了多年,享受過很多的榮華富貴,便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晚年的他對天下那個至尊的位置,其實沒有什麼太大興趣。畢竟人家前半生是個人人稱讚的好君王,後半生卻成了老百姓眼中的昏君。對於他來說好的和壞的那些評論都是人生中的風景,沒什麼可在意的。


江上孤舟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可以分為兩段,他在位前期大唐國富民強,國力大到鼎盛,後期由於唐玄宗認為大唐已經很強盛了因此李隆基開始貪圖享樂,導致了唐朝的政治逐步腐敗,並且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

由於安祿山和史思明掌控了唐軍的大量精銳部隊,可以說兵馬強壯可以說他們剛開始勢如破竹,很多城池都淪陷了,並很快攻克了潼關,長安很快也淪陷了。

可以說唐玄宗從其前期執政時的一代明主變成了一個亡國之君逃離了京城並逃跑到四川,這個時候唐玄宗經歷了馬嵬坡之變,楊貴妃的去世,他到四川雖然想繼續當皇帝,但他已經沒有了膽量並失去了民心,以及軍隊的支持,可以說這個時候他想繼續當皇帝很難。

這個時候太子李亨逃到靈武,自立為帝,並整合了各方勢力後開始討伐安史叛軍,並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可以說他的登基沒有得到唐玄宗的許可,因此,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是篡位,但是,那個時候大唐天下必須要人站出來,唐玄宗李隆基已經沒有可能了,因此,李亨站了出來,繼承皇位,也很快獲得了各方勢力的許可。

很快,李亨到了靈武后整合了兵馬,並且有了比較龐大的力量,又有不少知名將領,他的勢力已經超過了遠在四川的唐玄宗,並且,不少大臣站在了李亨一旁,很快,李隆基的權利給架空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只有李亨儘快整合勢力,而不是派出使者到四川請示父皇這個時間肯定耗費很大,因此,李亨單方面稱帝,並宣佈唐太宗為太上皇,這樣才可以穩定局面。

雖然,唐玄宗李隆基不想讓出皇位,但是,李亨單方面登基後勢力上已經超過自己,並且獲得了大臣的支持,李隆基百般不願意,也只能讓出皇位,因為,他知道現在自己是徵求不了大唐江山,只能靠自己兒子。

唐玄宗從皇帝變成了太上皇,雖然他可能百般不爽,但是局勢他已經掌控不了,雖然,李亨因為局勢危機的原因繼承了皇位,可以說眾望所歸,一方面我知道他和父親關係並不好,可以說如果不是安史之亂原因他不可能這樣快繼承皇位,只能說局勢造就了這次政變,他光明正大的將了父親唐玄宗一軍。


莫地方


從馬嵬坡兵變開始,唐玄宗已經被架空,支撐局面的是他親封的兵馬大元帥李亨,即後來在靈武稱帝的唐肅宗。

唐玄宗是在四川得到兒子稱帝並尊奉自己為太上皇的消息後,才發文書表示認可的。因此,從來沒有讓位一說。

要說唐朝,的確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朝代,父子母子兄弟之間皇帝輪流坐,太上皇最多,二進宮的皇帝最多,怕老婆的皇帝最多。

1.太上皇。

很不幸,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因玄武門之變開了當太上皇的頭,結果他的子孫爭相效仿。首先是李旦被兒子李隆基拱成太上皇,接著李亨把李隆基遙奉為太上皇。不急,後面還有補充。

2.二進宮的皇帝。

歷史上二進宮的皇帝並不多,唐朝一下子出來李顯和李旦兩兄弟,他們都是武則天所生,可謂難兄難弟。雖然都兩次上崗,但真正掌權沒幾天,顯哥哥被老婆毒殺,旦弟弟被兒子打了土豪。

這還沒完,唐昭宗李曄也是牛人,不但當過太上皇,還有兩次登基的履歷。這業績,史上總共4位,一個晉惠帝司馬衷 ,一個明英宗朱祁鎮,還有就是李旦和李曄。這四位履歷雖好,日子真是難過,沒什麼好羨慕的。

3.怕老婆的皇帝。

男人怕老婆,在現在是美德,但在古代就是悲劇,尤其是當皇帝的人,只要怕老婆,就基本定型為昏君或亡國之君了。這一點,在唐朝得到很好的證明。

第一證,李治與武則天。

李治本來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大唐也就在他執政期間版圖最大,是名副其實的大唐。

可是,自從讓武則天當了天后,李治就淪落為昏君,如果不是顯哥哥和旦弟弟替他守了幾天店鋪,李治就是亡國之君。

第二證,李顯與韋后。

由於李顯與韋后共過患難,所以李顯對老婆比較放任,說啥就是啥。沒想到,韋后會越來越飛揚跋扈,直到給李顯戴上綠帽子。

僅僅是戴綠帽子也就算了,韋后跟老武家的人一商量,還是讓李顯當武大郎吧,於是毒死了李顯。

第三證,李隆基與楊玉環。

李隆基是靠政變上臺的,本來很強勢,本來也不怕老婆,還曾兩次把楊玉環趕回孃家。

事情就壞在把人接回來了,楊玉環通過這兩次經歷終於明白了,這老頭根本離不開她呢,於是更加胡攪蠻纏,而楊家的人更是雞犬升天,禍亂朝綱破壞經濟,直到搞出了安史之亂。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的文化號,歡迎關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軍緣鑫播客


\t安史之亂是李唐王朝的分水嶺,也是唐玄宗人生的分水嶺。為什麼他在安史之亂後要讓出皇位呢?其實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t眾將士將安史之亂的錯,歸罪於無辜的楊貴妃。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安祿山的大軍長驅直入,直奔長安和洛陽而來。唐玄宗無奈之下,只能帶著護衛軍還有朝廷一干人等逃跑。可是逃跑到了半路上,那些士兵們都不願意再跑了,因為他們的家人都留在長安遭到安祿山的傷害,所以士兵們都沒有什麼心情跟著唐玄宗走。

但是唐玄宗是皇帝,需要有人保護,大家看著唐玄宗能夠拖家帶口,毫髮無損地逃出來,可是自己的家人卻陷落在了長安,他們心裡很不爽。

\t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資治通鑑》

因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就是唐玄宗本人,可是他的結局卻是最好的。為什麼大家需要拿家人的性命為唐玄宗犯下錯誤付出代價呢?所以士兵們差點就激起了譁變,認為唐玄宗身邊的楊貴妃是妖女,她哥哥楊國忠更是奸臣,要不是他們倆,安史之亂是不會爆發的。其實他們是不敢責備唐玄宗,只能找這兩個替死鬼。結果宰相楊國忠被士兵們強行殺掉,楊貴妃也被唐玄宗賜死。

\t事情並沒有這麼容易結束,因為唐玄宗的兒子李亨的目的尚未達到。

李亨是唐玄宗的太子,唐玄宗之前也是立過太子的,但是被他本人給殺掉了。所以李亨作為太子,其實是戰戰兢兢的。攤上一個會殺兒子的老爸,做事不小心也難以活下來。這個時候的李亨其實是這次兵變的幕後主使者,他最理想的狀態是,這次的譁變直接導致唐玄宗被士兵殺害,那麼他便可以順理成章地以太子之位登基為帝,再號召眾人起兵平叛。

可是事情的發展似乎出乎了李亨的預料,這幫士兵還不敢直接對唐玄宗本人發難,他們只是拿楊國忠和楊貴妃來撒氣了。李亨這個時候也比較鬱悶,如果唐玄宗在位一天,那他就不可能掌權。如果沒有權力,那麼他想要指揮國家的軍隊,想要一呼百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必須要採取強制措施才行,當然這個時候是不能弒君的,否則他會完全喪失民心。

唐玄宗也不是傻瓜,他看得出自己的兒子急匆匆想要登基。但是他不想放權,因為現在他執意要入蜀避禍,再在成都指揮天下兵馬平叛。所以李亨的背叛讓唐玄宗十分惱怒,但是他手裡又沒有足夠的權力,兩人在馬嵬坡分道揚鑣。



\t李亨北上靈武繼位,強行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李亨不可能在唐玄宗大營殺掉唐玄宗,所以他只能選擇分兵離開。其實這是一次非常勇敢的行為,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到處都是安安史之亂的賊兵,李亨想要安全到達靈武的朔方大營本身就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隨時都會遭到賊兵的襲擊。不過幸運的是,他還是安全抵達了朔方軍大營。

\t到了靈武以後,在諸將的擁護之下,李亨登基為帝,便是後來的唐肅宗。所以李亨登基是沒有經過唐玄宗允許的,而且當時唐玄宗還活得好好的,甚至還能再活6年時間。可是李亨直接讓使者進入成都,向唐玄宗報告了這件事,並且尊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唐玄宗本人也無可奈何。畢竟今時不同往日,唐玄宗現在壓根就沒有權力阻止這件事。因為李亨登基是大勢所趨,天下想要太平,絕不是靠一個躲在成都避難的皇帝就能做到的。

\t李亨登基後,平定安史之亂,唐玄宗只能接受太上皇的事實。

唐肅宗李亨還是比較給力的,因為他聯合了回紇大軍加上朔方軍一共二十萬兵力,開始收復中原。戰爭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因為安祿山內部的內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掉了自己的老爸,自立為王。結果沒多久就被唐肅宗給擊敗了,那些時候都是什麼人啊。

\t唐玄宗不傻啊,雖然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卻還是痴迷於權力。他不僅時常給唐肅宗下詔書,而且還給唐肅宗派遣宰相等官員。唐玄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收回屬於自己的權力。

唐肅宗也不是呆子,他名義上確實任用了唐玄宗派來的人,因為當時是戰亂,不能內訌。等到他收復了長安以後,這幫人就都被唐肅宗給廢掉了。而且唐玄宗也被唐肅宗接回了長安軟禁了起來,從此唐玄宗再也無力收回權力。

\t總結:唐朝的父子似乎都是冤家,還要多謝唐太宗開了個好頭。

我發現唐朝的父子都是冤家,在唐玄宗這一代體現的十分明顯。唐玄宗之前的太子李瑛罪狀尚未查清楚,就被唐玄宗給咔嚓了。

唐肅宗架空唐玄宗的行為,其實也是仿造唐玄宗年輕時期的作為。當年唐睿宗李旦在位的時候,就被唐玄宗給強行奉為太上皇,李亨只是如法炮製而已。

這種事情要追溯原因的話,我認為是在唐太宗時期。唐太宗開了個頭殺掉了自己的兄弟,逼老爸退位為太上皇,從此唐朝儼然成了父子仇殺的王朝。可見先人的所作所為,對後代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江湖小曉生


唐肅宗在公元756年靈武登基之時,其實並沒有收到唐玄宗的讓位詔書,而唐玄宗最後承認唐肅宗的皇位,也不過是大勢所趨罷了!

馬嵬驛兵變

公元756年,安祿山大軍攻破潼關,長安城再無險可守,唐玄宗李隆基在7月13日倉皇出逃,同月15日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唐玄宗已經初步失去了對部隊的掌控。而在兵變之後,唐玄宗其實有以下幾條路可以選擇:

1.打回長安,收復京城

2.去太原,太原作為李淵起兵之地,城池堅固

3.去姑臧,控制河西走廊

4.去朔方,即靈武,但是的朔方軍還掌握在朝廷手中

5.去蜀地,以圖後期

那麼這幾條路的區別呢,第一條和第二條就是賭一把,但是由於北方已經基本被叛軍佔領,所以贏得可能性也不大,至於第三條,還能不能回來真的不好說,畢竟那裡少數民族眾多。那麼就剩下倆條路,蜀地與朔方。這倆條基本就是一種是進攻一種是偏安一隅。年老的唐玄宗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銳氣,所以他選擇了去蜀地,同時放棄了自身作為帝王應該肩負的收復失地的重任,可以說是他本身選擇了放棄皇位!

即位靈武

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李亨即位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當時的朝廷急於立起一面旗幟,以穩定軍心,穩定民心。危難關頭,有時候需要的就是信念,信心,希望!而在當時的制度下,天子可以說是最容易聚起民心的了!所以說李亨的登基是一種大勢,正是由於唐玄宗逃避了自己的責任,而危難關頭,又需要這麼一面旗幟!

還都長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收復長安,唐肅宗進入長安之後,派遣使者迎接玄宗歸朝,可以說擁有收復長安巨大功勞的唐肅宗相對於失去兩京的唐玄宗來說已經坐穩了皇位,無論唐玄宗此時是否承認,這都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了,而且由於唐玄宗偏安一隅的做法使之已經失去了軍心民心!

唐玄宗之所以主動承認李亨的皇位,只不過是大勢之下一種明智的做法而已!


楓葉0829


唐玄宗並不是自願讓出皇位的,而是被他兒子李亨發動政變篡位奪去了皇位,他根本就沒其他選擇,唐玄宗最後也是被李亨給逼死的。

唐玄宗李隆基收到消息的時候,也是懵逼三連,啥?自己成太上皇了?啥時候的事情?為什麼我這個當事人都不知道?

唐玄宗李隆基跟他的兒子李亨關係非常差,兩人之間根本沒有父子之情,雙方相互防備,李隆基很多次都差點殺了李亨。李亨當太子期間也戰戰兢兢的,差點被他爹給逼瘋了。

在宋朝以前的朝代,皇家之間的關係都非常微妙,皇帝怕兒子篡位,兒子怕皇帝老爹懷疑自己想篡位,大家都疑神疑鬼的防備著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此之前的朝代,父子相弒實在是太多了,就連他們自己的唐朝就發生過好幾次了,從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再到李世民兒子李承乾有樣學樣,發動兵變差點殺了李世民。就拿唐玄宗來說,他前後殺掉了自己三個兒子,都是怕兒子奪權篡位。

到了李亨這裡,他同樣也不信任,一直懷疑他,怕他搶自己皇位。所以自從李亨當了太子,就沒過過一天安穩日子。李隆基一直縱容利用手下的權臣打壓太子,一步步的剪除掉太子身邊的勢力,但凡太子旁邊有什麼人靠攏,李隆基就要想法設法的除掉。

李亨被李隆基被得兩次離婚,都是因為這倆妻子的孃家有點勢力,李隆基擔心太子利用他們發展勢力,所以就刻意的縱容權臣李林甫去打擊他們。

一連串的打擊讓李亨差點的瘋了,最後被逼得當著群臣的面跟李隆基痛哭下跪求饒,跟他的太子妃離婚以求撇清關係,求李隆基放過自己。而李隆基則任由李亨就這麼出醜,這對李亨來說可是奇恥大辱。所以說李隆基和李亨這對父子根本就沒什麼感情,兩人更像仇人。

唐玄宗晚年寵信楊貴妃,朝政混亂,搞的天下大亂,最後爆發了安史之亂。後來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一行人逃到了馬嵬驛的時候,太子李亨通過一系列手段,拉攏了唐玄宗的手下陳玄禮,此人是統領隨唐玄宗出逃軍隊的將軍,一眾兵馬都歸他指揮。

隨後他們發動了著名的馬嵬驛兵變,殺死了楊貴妃和楊國忠。本來李亨的打算是連唐玄宗也一併殺了,直接在馬嵬驛就奪取皇位。結果陳玄禮不同意,他對唐玄宗非常忠心,他答應殺楊貴妃兄妹也是因為覺得他們確實該殺,讓他殺唐玄宗就不行了。

後來李亨只能在馬嵬驛跟唐玄宗分道揚鑣,唐玄宗逃出去了成都,而李亨則跑去了靈武,為什麼要去這裡呢?因為這裡是聚兵之地。

李亨到了這裡以後整合兵馬,快速的聚集起一直龐大的力量。然後以此為基礎,有了跟唐玄宗叫板的力量了,很快的又拉攏了朝廷中的一批官員,把逃跑途中的李隆基給架空了。然後都沒通知李隆基,單方面的宣佈自己登基為帝,宣佈唐玄宗退位為太上皇。

可是這個時候李隆基已經無力迴天,官員們已經投靠了李亨一邊,兵權也到了李亨手裡,他除了被動接受也沒其他選擇了,李亨壓根就沒給他其他選項。

李亨當太子的時候天天受虐,這個時候自然會報復一下。所以唐玄宗當了太上皇以後日子也過的不痛快。

李亨非常貼心,把他身邊忠心的人都給發配走,就留了幾個專門給他找麻煩的,三天兩頭的虐一下他這個太上皇,各種生活待遇也是能降就降,就怕他過的太舒服了,最後就這麼把他爹給逼死了。


漂浮菌


唐玄宗並不是讓出皇位,而是被大唐拋棄,太子李亨自立登基稱帝,李隆基無奈升級為太上皇。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非常火的良心網劇給人衝擊力很大,非常精準的還原了大唐盛世的歷史景象,其中也暴露出了大唐在極度繁榮的虛假表面下隱藏的覆國危機,朝中內鬥不止,皇帝玄宗惰政,樂於享受。

李隆基年紀輕輕就通過宮廷政變,推翻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為首的大唐外戚勢力,重塑大唐,開創了著名的開元盛世,對大唐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唐玄宗後期,李隆基變得很惰政,任用奸臣,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在范陽起兵,打著“憂國之危”的旗號兵逼長安,唐玄宗接連出了昏招,斬了高仙芝、封常青等名將,強行派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出兵鎮守長安的門戶潼關。

哥舒翰善守不善攻,唐玄宗卻強令哥舒翰領兵出潼關攻擊安祿山,結果被安祿山大敗,損失兵馬二十多萬,哥舒翰被俘,直接投降了安祿山。

長安危機!唐玄宗比誰都清楚,他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的雄心和勇武,一個字:跑!

唐玄宗領著朝中重臣以及後宮嬪妃們一路西逃,目標既然是蜀地,一代帝王,大唐君主居然只想著逃到一個進、出都很困難的偏遠地區,他的意思很明確——躲清靜

唐玄宗一路逃亡到了馬嵬坡,護送皇帝西逃的親軍譁變,圍住了唐玄宗行宮,兵諫請求處死為禍大唐的奸臣楊國忠和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唐玄宗在這中形式下,沒有辦法,只得任由軍士們處死了他們,繼續西逃。

皇帝要逃,這天下還要不要?難道任由安祿山佔了嗎,這說不過去,也交代不了,唐玄宗已經沒有那個種了,只好留下太子李亨主持平叛大局。

唐玄宗安排好後事以後,急急忙忙的就跑到了蜀地去了,估計氣都還沒歇息完整,太子李亨的文書就送來了,大概意思很明確:

1、由於平叛需要,皇帝位居蜀地,不便統管全局,太子李亨在眾臣的護擁下在靈武登基稱帝,這是當前形勢的需要,父皇莫怪。

2、登基稱帝,需要名正言順方可節制天下兵馬,懇請父皇交予玉璽,待他日還朝長安再行歸還。

這就是赤裸裸的逼宮,而且在不請示的情況下,太子李亨就自立了,說明天下民心不再在唐玄宗李隆基那邊了,唐玄宗拋棄了大唐,大唐民眾拋棄玄宗,這才是根源。

唐玄宗沒有辦法,既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更沒有實力來進行鎮壓,只好乖乖的把玉璽交於來使給太子李亨送回去,並附書信表達自己安心做太上皇,唐朝平叛及治理事宜全部交於新皇帝唐肅宗李亨。

大唐王朝經過了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恢復到原來那個大唐盛世的局面,寶應元年,已經74歲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駕崩,同一年,唐肅宗李亨也駕崩。


沉墨I方之城


李隆基並不是讓出皇位,而是在各種情況共同作用下逼得他不得不放棄皇帝寶座,當上了太上皇。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契丹、突厥等多個民族組成軍隊,對外號稱20萬大軍,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朝各地的守備力量長時間沒有作戰導致不堪一擊紛紛投降。

一年後的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當年,6月,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

走到興平馬嵬驛,隨行的護衛軍發生譁變,殺死了楊國忠,又逼迫李隆基賜死楊玉環。萬不得已下李隆基為了自保只能犧牲了楊貴妃。李隆基在這之後繼續前往四川避難,而太子李亨則選擇了北上靈武。

公元756年7月9日,李亨經過一路的顛沛流離終於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7月12日,李亨在靈武城南門登基。改元至德。遙尊在四川的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

消息從靈武傳到四川,大家可以想象李隆基心裡其實是多麼的無奈和悲憤,剛剛被迫殺死了自己最愛的妃子,現如今連伴隨一生的皇權也要交給他人,而要交權的這個人恰恰是自己一直以來都在加以防範的太子,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身在四川的李隆基一不佔據天時,二沒有地利,三更加沒有人和。四川雖能保他免受戰火侵襲,但卻也偏安一隅交通閉塞,沒有辦法起兵與叛軍對抗,同時全國都知道此次叛亂的起因就是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任用楊國忠,這也導致他不能匯聚民心軍心來對抗叛軍。再加上唐玄宗當時已經過了古稀之年,身體精力都大不如前,身邊也沒有能臣的輔助,所以在四川的他是無法承擔起平叛重任的,只好無奈的提前退休當上了太上皇,看著兒子在北方指揮平叛。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說起來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輕時也曾經為了皇位,逼迫自己的父親唐睿宗李旦當上了太上皇,幾十年後李隆基自己也遭遇了和父親當年類似的情況,也許這正是冥冥中的天意吧。


嘿嘿嘿小鼬


唐玄宗並不是主動讓出皇位的,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想要將皇位拱手讓人,玄宗的皇位是間接被太子李亨等人奪走的。

玄宗前期勵精圖治,創造了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了極盛頂峰。不過玄宗晚年聽信奸佞,致使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髮生以後,由於玄宗的一系列錯誤詔令,叛軍破潼關,進逼關中,玄宗倉皇出逃,兩京失守。

由於玄宗出逃匆忙,勤王之師並沒有來得及趕來,隨玄宗出逃的僅有部分宗室、隨從,以及少量的禁衛軍,一路風塵僕僕,狼狽不堪。

當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的時候,太子李亨的兵變就在策劃之中了。兵變的第一步是誅殺奸相楊國忠,繼而誅殺楊貴妃,最後進逼玄宗。誅殺楊國忠、楊貴妃都非常的順利,但是到最後一步的時候,當時的軍中主將、玄宗的護衛將軍陳玄禮表態繼續效忠唐玄宗。陳玄禮在最後關頭停止了與李亨的合作,使玄宗的帝位得以暫時保全。

馬嵬驛兵變以後,太子李亨與玄宗鬧僵,狼狽出走朔方。玄宗則在陳玄禮等親兵的護衛下,南下入蜀。

李亨雖然出走,但是李亨畢竟是太子,且是玄宗親封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以及兼領朔方、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是當時負責平叛的主帥,因而在唐朝內部還有很高的威望。

李亨由馬嵬驛進入平涼,得到杜鳴漸等人的迎接,由平涼被請至朔方的大本營靈武,在靈武指揮天下各路兵馬。李亨入靈武以後,得到郭子儀的支持,勢力逐漸穩固。最後在杜鳴漸等人的擁立之下,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是為肅宗。

肅宗即位以後,派人告訴遠在益州的玄宗,並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才知道太子即位的事。不過玄宗對此已經無能為力了,也只有順水推舟,退居太上皇之位。

玄宗退居太上皇之後,還試圖對朔方的肅宗朝廷進行遙控。不過,天下大勢已變,肅宗朝廷已經是人心所向。玄宗一世英名,也就如此草草收場了。


蘇綻


謝謝你的提問。我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形式被迫,勢不可擋。

我們看看從唐肅宗即位前後的時間表吧。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攻破潼關。唐玄宗確認長安即將被攻破,就提前一個星期從長安延秋門連夜逃出,這一天是六月十二日。


十四日,到馬嵬坡發生兵變,殺死楊國忠和楊玉環。

十五日,唐玄宗打算繼續逃跑。但是被老百姓把太子李亨給攔住,不要他去,請求太子留下來殺賊。

李亨非要跟唐玄宗走,說是保護父親重要。但是老百姓不答應啊,說,你們都走了,誰指揮殺賊?

唐玄宗一看這形勢非常不妙,就來了一個順水推舟,說了一句話:“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待之”。

唐玄宗這一天與李亨分別。


七月十二日,跟隨李亨到達寧夏靈武的裴冕、杜鴻漸等一夥,給李亨寫書信“請尊馬嵬之命,即皇帝位”。李亨推辭了幾回,也就答應了即位。尊唐玄宗為“上皇天帝”。

李亨即位以後,立即派人報送消息,一個月後,即八月十二日,到達成都。

但是,唐玄宗與李亨分別以後,在李亨已經即位的第三天,即七月十五日,根據大臣房琯的建議,下發了一個人事安排的決議。

這個決議叫做“制置”,給李亨的人事安排是天下兵馬元帥。也就是國家的二號人物了。

唐玄宗於七月二十八日到成都。


但是,八月十二日唐玄宗收到李亨即位的報告之後,只好同意。一個星期之後,即八月十八日,唐玄宗派遣韋見素、房琯等人帶上傳國玉璽,給李亨送去。大約九月十八日前後到靈武。

我們從這兩個皇帝的行動來看,都十分重視爭取時間。

但是,李亨的速度比唐玄宗快了一個月的樣子。

唐玄宗輸在時間上了。而他也非常被動。

比如,六月十五日說的“可奉宗廟,如草善待之”,這種模稜兩可的話,無可奈何,就是給李亨一個機會。

李亨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唐玄宗也無可奈何了。

所以,唐玄宗已經沒有選擇,他只能服從李亨即位這個事實,否則,內部發生分裂,唐玄宗也佔不上什麼便宜。

何況,唐玄宗也是政變出身的皇帝,他深知政變的麻煩,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最熾烈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