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动手,被打的父母值不值得同情?

思起源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叛逆,但这些叛逆的表现往往是不听话、走极端、给父母犟嘴、有自己的主意等,但还不至于和父母动手。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竟然和父母动手,那就不仅仅是青春期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了。可能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度溺爱,才养成孩子这种无法无天的性格。对于孩子的培养,作为父母除了给他们提供物质生活保障之外,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也必须重视起码不能让孩子自私,必须教育孩子尊敬他人,生活中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对于孩子敢给父母动手,我们只能对父母表示同情,这些后果与自身教育的失败有直接关系。趁孩子还小,赶紧教育,否则成人之后更不好管束了!


河南老九谈教育


儿子敢打父亲,母亲是娇生惯养出的毛病。

我的儿子也是一个独子,我很爱他,但是我从不惯他。可以说儿子从小到大没少挨揍,在家里或者来了人他从不敢对别人甩脸,总是先拿拖鞋给客人换。如果他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我一个眼神他就知道了。

现在儿子也做了父亲,我只是希望他管好自己的孩子。

今天在网上一个十岁儿子对自己的母亲飞踹十几脚,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玩手机,这点大的孩子敢打母亲不会是一天两天的事,可能在家动手惯了。

我不知道这孩子是否有亲爹,如果是我一定会揍得他怀疑人生。

今天你敢对你父母大不敬,今后进入了社会你还会敬畏谁?一点小事就敢对母亲飞踹十几脚,那么今后他的老师,领导批评你不要拿刀杀人?

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出的毛病,现在打的是母亲,他妈可以让他打,如果在社会上敢动手打别人,一定会有人教他如何做人。

子不孝父之过,一个缺乏教养的孩子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今后这样的孩子是他们父母永远的痛。

自己的孩子自己心疼没有错,但是无限止的心疼今后会让你们心更疼。


王老歪49681976


我有一位老同事,养五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娇生惯养,从小就不学好。因老师批评,逃学大半年,不知跟江湖上哪位师傅学了几手“拳脚”,回来就把老师打了。父亲听后勃然大怒,责令其跪下,拿起扫帚杆子就劈头盖脸地一顿猛揍。也许是打急了,猛地站起来,夺过扫帚把折了个粉碎,然后推了一把,把老父亲甩了个“仰八叉”,半晌没从地上爬起来。最后还是四个哥哥齐出手把其硬摁在地上,才让老父亲出了一口恶气。事后父亲被气得住了院,在众兄弟的胁迫下,才不得不向父亲道了歉,但却浑身透着不服。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性格怪异桀骜不驯容易走向极端的孩子不能“硬碰硬”:我觉得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心理疏导为主。


中悦国际传媒


我以前青春期有过跟父亲反抗,甚至还骂他,那段时间脾气非常爆燥,心情也不好,等自己出来工作了 有时候想想心里万分愧疚,因为太熟悉了也不好意思跟他们说对不起或者谢谢他们,只能努力奋斗吧,希望早日给他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生活不易父母那个年代更不容易所以有时候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问候,或许这是最简单的报答,也因为简单却也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快过年了,很多人怕催婚,但仔细想想,除了父母还有谁会愿意唠叨你,人生不需要十全十美,但需要尽善尽美,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不回家的人,也别难过,会有希望的,加油


心情好生活就会笑


我家一个亲戚,妈妈很疼孩子,啥都依着他,孩子长大后,嫌她强势不讲理,拿棍子打她,气的她哭了几个月。

教育上上出了问题啦,父母要负大部分责任。

有的是家长之间有矛盾,好打架,孩子耳濡目染学会了。有的是家长教育方式粗暴,孩子不听话就打他,为何错,该怎么改正都不说,孩子大了,能反抗了,就打父母。

有的孩子本就听话,也爱学习,非得考前几名,不然没好脸色,耳根子不清净。孩子除了学校就是家,承受学习的压力,回家还不得好气。心理压抑,委屈,又没有地方发泄。向父母施暴,可想而知,挤压的情绪像火山一样了。


琴姐心理师


其实非常想说,不值得同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是么?

什么样的父母,会培养出青春期对自己动手的孩子?不外乎以下两种:

1. 溺爱

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一到青春叛逆期,他们需求的东西家长无力满足,或者违反法律不能满足,他们就会恼怒,甚至动手。他们就好像古时候的帝王一般,一旦身边的奴才不满心意,立刻就可以斩立决,是的,此时的父母,就只是奴才。

在孩子心里面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只是一名奴才。


2. 粗暴教育

和溺爱的习惯接受完全相反,因为他们是反抗。在过去打不过跑不过的时候,这些孩子面对家长的打骂,只能选择忍受。而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身体条件得以发育,他们发现,此时的自己甚至可以追着中年的、大腹便便的父母打的时候,他们不再忍受,奋起反抗。


溺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享受的是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证明自己有用,证明孩子离不开自己;

粗暴教育的父母,他们享受的是在孩子身上找到操纵感,找到自己的权威。


3. 真正需要同情的,不是大错已成的家长,而是还蒙在鼓里的家长

以反面教材的作用来说,这些大错已成的家长,给全社会带来的反向的促进作用。如果不是他们的存在,可能大家也不会重视科学,不会重视素质教育。

而真正可悲的,是那些在无数让人神伤的真实案例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错误教育方式、懒惰教育方式的家长。

他们不听旁人的意见,所以经常会刷到“我孩子初中了,突然就不学习了,每天就在家玩游戏”的问题;

他们对尊重孩子嗤之以鼻,所以经常会刷到“孩子高二,不去上学,也不和家长说话,每天就闷在房间里,怎么办?”的问题;

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平等,溺爱的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奴隶,地位低下;粗暴的把孩子变成自己的工具,居高临下;

他们更不愿意学习,只要旁人所发表的意见触及他们的教育方式时,就会发挥杠精的本领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用以偏概全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正确性。


4. 讲真,育儿没有专家

讲真,育儿真的没有专家。这些专家也好,领域专精也好,其实就一个共同点:换位思考。

只要你能理解孩子,遵循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你就能成为孩子的好辅助。

专家、大神,他们可以骗你,但是自然规律骗不了你一分钱,骗不了你一丁点感情。


淅爸育儿记


不值得同情,父母在孩子身上欠下的债,总有一天会加倍的还回来,再不警醒就晚了!



当发现孩子已经出现某些过激行为的苗头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查找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时候,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简单粗暴地强行逼迫孩子去上学,甚至责骂、训斥、惩罚孩子。而要用关心的口吻、温和的态度同孩子交流,问一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父母提供哪些帮助?要耐心地探寻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真正原因,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同父母交流。

有一位单亲妈妈曾经讲过她的一个真实经历,她的儿子属于敏感型,有一天突然不愿意去上学了,这位妈妈很着急,他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孩子不肯说,因为孩子可能不相信妈妈会理解他、准许他。 后来,这位妈妈非常耐心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不去一定自己的理由,你可以不去,但是妈妈很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如果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定告诉妈妈,你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孩子听到妈妈这么说,马上就感动地哭了出来,并且说出了内心的委屈:“妈妈,你知道吗?办法我都已经想好了,我想了好久,只有生病,我才能光明正大地不去学校,我都打算偷偷地拿几盆冷水浇到自己头上,把自己弄到感冒发烧,就不用去学校了!”

妈妈听了以后非常心疼,她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孩子的内心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痛苦,以至于孩子已经想好自我伤害的办法,来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 妈妈帮孩子擦干眼泪,对孩子说:“告诉妈妈,你遇到了什么事情,妈妈不会为了让你去学校而让你承受这么大的痛苦!如果你难受,妈妈会更难受!” 接着孩子和妈妈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妈妈,我和老师吵架了!老师拖堂二十多分钟,我等不及了,就背起书包往出走,被老师拦住狠狠地骂了一顿!我再也不想去上课了!”

妈妈听到这里,终于知道了原因所在,虽然孩子的行为欠妥,但是妈妈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知道你的内心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如果不是达到了你可以忍受的极限,你是不会和老对着干的,你一定觉得委屈极了!是吗?!” 孩子听了,哭得更伤心了,他觉得他的妈妈是理解他的,是可以信任的。

妈妈接着说:“孩子,你知道吗?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磨难与挫折,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其次就是不要伤害别人,你的行为也许伤害到了老师,尽管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欠妥。其实,在我们伤害别人的同时,最受伤的反而是我们自己,因为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同别人、同外界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生活的很好,孩子,懂了吗?” 妈妈没有再说下去,她知道,孩子懂了。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2、给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帮助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当孩子的辩护人。

前面提到的这位妈妈在了解了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真相后,对孩子说:“孩子,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妈妈都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妈妈会永远当你的辩护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看看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与老师相处,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让你开开心心地去学校!” 话讲到这里,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了,孩子已经能够坦然地去面对一切了,因为她有一位理解他、爱他、愿意倾听他的母亲。

回过头来,如果在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时候,这位妈妈不同孩子交流,而是采用暴力的手段逼迫孩子去上学,甚至站在老师的一边共同对付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真的绝望了。因为他本身来自于单亲家庭,性格上有一些缺陷,比较敏感,这样做很可能就把这个孩子给逼到了悬崖边上。现在孩子想的是用冷水浇自己方法,让自己感冒来逃避上学,如果再加上妈妈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孩子又得不到倾诉的机会,下一次这个孩子就真的自己把自己给逼到绝望的边缘了,后果将不堪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所以,父母不能单一地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现在这个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孩子生存的空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与陷阱,稍有不慎,孩子就有可能被网络、毒品,甚至犯罪席卷而去!真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父母一句话,影响孩子一生。

-END-

百合妈妈读心理


简快35条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允许他这样做;也没有人能控制你,除非你允许他这样做。

能把孩子教育的无法无天,原生家庭一定有问题。

第一个可能:没有定好规矩,让孩子学得飞扬跋扈,以下犯上,缺乏教养。这肯定是父母的责任

第二个可能:孩子是好的,被父母逼的实在没有办法,一时崩溃,疯狂之下做了这样忤逆之事。

不管怎样,打父母都是大错,违反了家庭的秩序。但是青少年的问题必须要从原生家庭去了解原因,我见过太多了。

来我这咨询的青少年,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惹麻烦的青少年,背后的家长都是不对劲的。有的性格极端跟疯子差不多了,有的长期夫妻感情不和有小三,有的整个一巨婴说话一天三变,有的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这是重的,有些家长是不懂孩子,自以为是,让孩子不被理解很孤独,学习也下降了。这些问题小的家长反而比较能听进去劝,做出改变后,孩子咨询一次就好了。

那些很大问题的家长,反而不怎么好好咨询,也不相信“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而且还有人天真的想要一两次咨询就把孩子的厌学、抑郁症、强迫症治好,拜托拜托,我是人不是神好不好。

其实真正有问题的家长,反而不愿意学习心理学,也不愿意接受新知识。愿意学的,一般都是孩子本身已经很优秀的,家长素质也高的家庭。

也有孩子和家长都有问题的家庭,很少,百分之五都不到的样子。至于家长没问题孩子有问题的,不好意思,一次也没见到。

先天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理论上有的,但是我还真的没遇见过。遇见的都是父母教育有问题,孩子才有问题。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动手,被打的父母还是反思一下吧,看看教育上究竟错在哪里。

但是,没有教育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是因为不懂教育,也不学或者没地方学教育,才会走到这步。他们小时候可能也是没有好的父母教育的孩子,我不赞成指责父母。只希望这样的父母赶紧警醒过来,好好学习教育和心理学,还有机会重新把孩子纠正过来。

天蓝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排列师。从事心理咨询多年,关注我,帮助你。


心理咨询师天蓝姐


每每看到孩子对父母动手的视频,都是心痛又悲哀,从没有想过同情不同情。这个家庭之所以发展到孩子对父母动手的地步,家庭教育出了大问题,父母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

有一种可能,是养成了孩子暴躁的毛病,过度宠溺的结果,让孩子无法无天了。

有一种可能,是父母本身就喜欢拳脚相加,这个家庭习惯性的用拳脚表达情绪,上行下效也不足为怪了。最开始可能是父母打孩子用手去挡,一来二去就成了用肢体回馈了。

有一种可能,父母没有建立起在孩子面前的尊严来。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与母亲没谈拢,上去甩了母亲一耳光。这位母亲居然战战兢兢的反思自己做的不对。

也有一种可能,是孩子的忍无可忍。央视拍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边有一个对母亲动手的男孩子,这个母亲非常唠叨,孩子的父亲也十分厌烦她,以至于男孩打母亲的时候,父亲居然在旁边不管不问。很难想象这个母亲到底有多么的絮叨,以至于在父子面前没有一点尊严。

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冲动,表达不了内心涌动的情绪,就用肢体去表达,要么伤人,要么伤己。如果发展到伤人伤己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向的地步,绝非一日之寒,是10多年教育累加的结果,家长应该好好反思错在哪里。

———————————————

【软时光】唤醒内在勇气,推动成长力量。软时光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10名,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婚恋家庭、情绪管理、危机干预等。期待与您交流相关话题。


家庭教育咨询


不管处于什么生理期,打父母的孩子都是不能原谅的!

至于被打的父母,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古语说的好: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家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古语又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说明对犯错的孩子,适当批评,适当惩戒,可以让他从小明是非,懂道理,守规矩!不至于长大之后,无法无天,在家不孝父母,在外惹事生非,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确会引起许多意想不到的矛盾。但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到了青春期,十几年的教养如何,才是关键!每个人都有青春期,但有几个打父母的?

有人说, 问题孩子往往岀自问题家庭!也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还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的确如此,有教养的孩子,总是文质彬彬,懂规矩,有礼貌,知敬畏,明是非,这样的人走上社会,会有较好的发展。相反,问题家庭的孩子,则可能性格偏执,行为乖张,不明是非,不守规矩,父母管不了,老师管不了,只好由警察法庭监狱来管了!

做父母的,首先不能惯孩子。无论做事作人,孩子表现好,就及时表扬,让孩子内心阳光,充满自信。孩子有了错误,要选择时机批评惩戒,让其知敬畏,懂分寸。

批评孩子一定要讲方法,一定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不能在孩子吃饭时批评,不能在孩子正高兴时批评,不能在临睡时批评,不能在自责时批评。

我也曾不当批评过孩子,没想到,她给我买了一本图画书,书名是《孩子的错就是家长的错》,书中有很多站在孩子立场的东西,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真是一本好书!看了之后,我给孩子道了歉,并说,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家长,也没有当家长的经验,感谢你买的书,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感谢你作我的孩子,给我当家长的机会。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当家长的本领,当好家长,当孩子满意的家长!从此我与女儿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做父母也不能盲目攀比。人与人的体力智力不同,生长环境、教养方式、天赋也不同,因此,千人千面,各有神通,不能强求。虽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孩子究竟是什么才,是玉材、钢材、木材、石材,各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用!就算都是花朵,也有六月荷花腊月梅,花期不同,与其揠苗助长,不如静待花开。作父母的一定要客观理性,不能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贬损自己的孩子。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就很机智。在她妈妈数次攀比后,就说:我都没有让你们和同学那些当大官挣大钱的父母比,你们为什么老让我跟人家的孩子比?朋友说,当时她哑口无言,从此不再攀比。

做父母的要精心养育孩子。古语说孩子,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看什么?就是要看孩子的天赋、秉性、长处、短处。怎么看?要经常观察。还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难题,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做父母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那些自己打麻将,自己吃喝玩乐,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的人,都是不以身作则的人。

总之,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当父母。当父母真的需要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希望大家都作好父母,作孩子满意的父母,养育岀自己满意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