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昌城門今何在

南昌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古城都是有城牆、城門的,大家是否知道南昌的城牆、城門在哪裡?


  灌嬰建城築六門
  西漢初年,灌嬰奉命在南昌築城。那時的南昌城有六座城門,分別為南門、松陽門、皋門、昌門、東門及北門。城區面積僅4平方公里,連接六門的城牆長4000多米,用土築成。東晉鹹安年間,豫章太守範寧對城牆進行修整,在城東、西北兩個方向各闢一門,因此共得八門。唐初,城牆材料由土石改為青天磚。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李璟決定在南昌建都。他大興土木,營建殿宇如長春殿(又名皇殿)、澄心堂等,同時修葺八座城門,改東門稱東華門,改西門稱西華門。這是南昌僅有的一次建都史,至今南昌還留有皇殿側巷。
  城門最多16座
  宋朝時,南昌城擴展十餘里,今日的青山路口至賢士湖一帶皆屬城區,城中位於今子固路一帶。城門亦增至16座,從南面的撫州門向西,有宮步門、寺步門、柴步門、井步門、章江門、倉步門、觀步門、洪喬門、廣恩門、北廓門十一門,再由北向東南有琉璃門、壇頭門、故豐門、廣豐門、望雲門五門,城牆長近1.5萬米。這是南昌城池的極盛時期。北宋淳化年間,南昌城西南靠近章江,有河水氾濫的憂患。知州趙概命人用石築堤,這是南昌城建史上首次用石料築砌江堤,稱“章江堤”。

  明朝七門最出名
  南昌有民諺:“七門九洲十八坡。”“七門”指的是明朝時著名的德勝門、永和門、順化門、進賢門、惠民門、廣潤門、章江門。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命朱文正管理南昌。朱文正將城牆改築成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深一丈一尺的規格,並對東、西、北城壕進行浚修。城壕由德勝門至廣潤門,寬十一丈,深一丈五尺。共萬餘米的護城壕貫通全城。城牆比之前內縮三十步,共留下七座城門。據記載,七座城門全部朝南,這項技術有賴於巧妙的工程設計與施工。築城之始,工程師便採用城門與城堡工事相結合的方案,在先代的城門基礎上,再加築甕城。甕城由桐油、石灰、糯米汁砌巨磚而成,比城牆低三分之一。甕城裝配有千斤重的閘門,戰時可將閘門放下以困制敵軍。明初修築的城牆大部分採用厚實的柴燒石磚,而南昌東、西城牆還分別採用青磚和紅磚,自德勝門至惠民門段的城牆甚至由重達十餘公斤的城牆磚壘砌而成。
  明朝時期築城牆共計7200米,這座城牆一直保留了500餘年。
  民國城牆被拆除
  1926年,北伐軍攻打南昌時,守軍將領鄧如琢、嶽思寅以火燒南昌城來阻止北伐軍入城,廣潤門、章江門、德勝門處的民宅全部被燒燬,滕王閣也在此次大火中被焚。民國時,南昌城區人口劇增,交通大為變化,南昌城牆逐漸被拆除。從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歷經數百年滄桑的老城牆全部被拆除。

  滄桑鉅變尋遺蹤
  如今,南昌已是一座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我們也只能根據歷史典籍、坊間雜談去推測古城門的位置。
  進賢門:又名撫州門或望仙門,其遺址位於今南昌永叔路、繫馬樁街、繩金塔街交會處。
  惠民門:又名寺福門,其遺址位於今南昌船山路與南浦路交會處,城門名來自普賢寺和惠民倉的合稱。
  章江門:又名古昌門。其遺址位於今南昌章江路和榕門路的交會處。
  德勝門:又名望雲門。其遺址位於今南昌勝利路北端,城門外即今八一大橋。
  廣潤門:又名柴步門、橋(翹)步門、廣貨門。其遺址位於今南昌船山路、直衝街的交會處。
  永和門:又名澹臺門、壇頭門。其遺址位於今南昌八一大道、疊山路、南京西路的交會處。
  順化門:又名琉璃門。其遺址位於南昌八一大道、孺子路的交會處,城門內外分別為羊子巷、金盤路,是古時候進出城的必經通道。
  注:明朝時,一丈為十尺。土木工程以營造尺為準。一營造尺相當於現在的32釐米。


南昌城門今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