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秦國為什麼變法成效最大?有什麼歷史作用?

朽木傾城


戰國時期,各國國家都在進行變法圖強,秦國的秦孝公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為基礎保障進行變法,秦國的變法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效,成功的原因有:秦國的變法順應秦國的發展也是歷史潮流;在商鞅的法家思想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很具體制度;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敢於同舊勢力鬥爭;百姓信任變法者,從而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


一、秦孝公在怎樣的背景下支持變法?

秦孝公的變法實際是對秦獻公變法的延續和深入。秦孝公21歲繼位,繼位之初的秦國,內憂外患、危及生存。

秦國內部,自秦厲共公之後的幾代君王因君位繼承的問題發生共幾次政治動盪,國力嚴重內耗。公元前383年,秦獻公決定遷都櫟(Yue)陽(今西安市閻良區附近),一方面是修養生息,積蓄國力奪回河西之地,重振國威;一方面是為了避開奴隸主勢力很大的雍城(遷都之前的都城)準備變法。之後,秦獻公進行了數次東征,想收復河西之地,但是沒有實現他的願望便去世。

秦國外部,魏國趁著秦國內耗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待到秦獻公(秦孝公的父親)繼位後,與魏國割地講和,求得邊境安寧。在黃河東邊,其他的六國無不變法圖強相繼爭雄,而此時的秦國弱小,被其他六國看不起,常常鄙夷秦國,秦國很是抬不起頭,為此,秦獻公欲改變這一局面。公元前385年,秦獻公聯合左庶菌改在發動政變,奪得政權,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秦孝公繼位時,黃河和餚山以東的六國已經成為一方雄主。在東方六國中,秦國與楚國、魏國接壤。魏國在秦國東邊,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築長城。楚國在秦國的南邊,自漢中郡往南,佔有巫郡和黔中郡。並且趙、韓兩國也趁秦孝公王權未穩之機,趁火打劫,攻打秦國。


二、秦國變法取得成效的原因

(一)秦國的變法順應秦國的發展也是歷史潮流,秦孝公面對六國的強大,在秦孝公變法的基礎上,求賢若渴,繼續變法。

1.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隨著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普及,土地的使用性質得以改變,促使新的農民階級與地主介意,新的社會矛盾產生。

2.通過連年戰爭獲得軍功的新貴族,也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待遇,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不得不在政治上進行改革。

3.而變法是一種潮流更是一些國家奮發圖強,變得強大的必選項。在戰國時期,魏國任用李悝最先進行變法李悝變法主要從“食需勞功有賞、盡地力、建法體、軍改”這幾個方面進行。變法對於削弱貴族勢力,提高農業生產、增強軍隊戰鬥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李悝變法的成功,使得魏國稱霸多年。看到魏國變法取得的成效,其它列國紛紛效仿,開始變法。

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改革、齊國鄒忌的改革、燕國的子之改革等,這些國家從軍事、政治、外交、農業生產以及社會方面進行變法改革。

當時的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被東方六國疏遠,更不能參加各國諸侯的盟會。秦孝公繼位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鼎盛榜樣,在秦獻公的基礎上繼續變法,向東方六國發了求賢令,廣納富國強兵之策、這時商鞅來到秦國,主持變法。

"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二)秦孝公很支持商鞅變法,始終不動搖變法的初衷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人。秦國在秦孝公發佈的求賢令後,商鞅在魏國待不下去,便來到秦國,通過景監見秦孝公。秦國在發佈求賢令後,六國的各路人紛紛前來,經過考試與實際任用之後,發現很多人其實是沒有才能的,為此秦孝公覺得六國的名士都是來騙吃騙喝之輩,因此商鞅剛見到秦孝公,並沒有立刻展示自己的才能。

商鞅先是與秦孝公談一些帝王的治國之術和理念,秦孝公聽得都快睡著了;第二次商鞅聊得是成就君王怎樣才能成就王道霸業,秦效公聽了雖然有好感,但覺得還是一些理論,並沒有一些實際的具體的策略;到了第三次,商鞅終於拿出了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聽了之後很是振奮,兩個人秉燭夜談,甚是快暢。

秦孝公禮賢下士,對商鞅很是重視和尊,敬,這不僅得益於他的才能,更是秦孝公變法圖強的心切。在商鞅變法取得一定成效之後,拜商鞅為大良造、後來又拜為左庶長,秦國的庶長一種有四個,其他三個庶長必須是王族擔任,唯有左庶長可以是外人任職。左庶長一職相當於丞相,可見秦孝公給予商鞅的地位與權力。

(三)在商鞅的法家思想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很具體制度

商鞅信奉法家,在來到秦國之時,帶了李悝的《法經》,商鞅便依法經為藍本,給秦國制定一系列的變法制度。

1.頒佈《墾草令》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貴族特權者加入到勞動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等。

2.連續兩次頒佈法令

第一次頒佈法令

(一)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法律, 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擴大了稅收來源和勞動力以及兵源。

第二次頒佈法令

(一)廢除井田制,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

(三)遷都咸陽;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對社會風俗加以規範,也是對第一次頒佈的法令中不部分條款加以補充。

變法必然要觸及秦國的既得利益者,必然會遭到貴族實力的反對。

(四)百姓信任變法者,從而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

在法令正式實施之前,百姓並不相信商鞅會真正的把法令執行下去,商鞅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都城的南門立了一根很長的木頭,宣稱只要把木材扛到北門就獎賞十金。這就是著名的徒木立信。這個辦法一出,雖然有好多人圍觀,但沒人去試。第二天,商鞅把賞金漲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個便把把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當著圍觀群眾真的給了五十的賞金。於是人們相信了商鞅,也相信了變法,在取得了人們的信任之後,法令正式開始實施。

(五)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敢於同舊勢力鬥爭

最先變法開始時,甘龍、杜摯等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而商鞅同他們進行了辯論,贏得了輿論上變法的勝利;

在變法開始後,秦國的太子觸法,按照秦國變法時所頒佈的法令,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要替太子受刑,依律判處劓刑,也就是挖去鼻子,後來公子虔八年不出門,等待報仇機會。商鞅同舊貴族勢力鬥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生結局埋下了禍根。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一)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舊的國家制度得以廢除,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國家稅收和兵源逐漸充盈,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國力基礎。

(二)商鞅的人生結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而秦孝公的病逝使得商鞅失去變法的支持,最後,商鞅別車裂。

(三)商鞅變法制定法令,依法治國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對封建社會加強中央集權,弱化地方勢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順便提一下,我的家鄉就在商鞅的封地,今天的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現在有商鞅廣場和他的塑像,雖然死的很悲慘,但是他的歷史功績永留人人間。


南山居史


1、歷史意義(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3)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4)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 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或內容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 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和兼併弱國的需要,諸侯割據一方,混戰不斷。同時,隨著私田出現,地主和農民取代了奴隸主和奴隸成為兩大新的階級,租種方式也逐步形成。 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徵。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 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了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徵。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小蘭愛唱K


秦國變法成效最大有幾點原因:一、秦國實行法家變法政策最堅定而且持續時間最長,經過幾代秦王的變法革新使國力一直持續增長而其它國則朝令夕改有的換了國君就不繼續以前的政策了;二、秦國地理位置背有匈奴前有中原各國使秦連年征戰促成了國家軍事化的格局,所以秦國對改革政策的執行力最強;三、縱觀戰國七雄只有秦國統一各國的慾望或者說動力最強,其它各國基本想守成而已,所以秦國在幾代秦王大一統的目標前提下都圍繞這一目標而進行國家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